中西医结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泸州医学院》 2011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高彬
【摘要】:目的:旨在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即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的变化,探讨其治疗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①选择我院皮肤科住院部诊断明确的82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本院体检的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②42例试验组患者应用经中医辨证精选的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补气养血功效的药物配伍的方剂,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40ml配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阿维A30mg每天一次口服。对照组不加用中药方剂,其余治疗方法与试验组相同。两组连续治疗8周。③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法判定疗效。④应用北京赛科希德SA-6000型血流变仪检测82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及20例正常健康组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值。将治疗前试验组、对照组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值分别与正常组进行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值进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值变化进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值变化进行比较。⑤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结果:①试验组治疗前PASI评分为40.23±5.20分,治疗后为5.33±1.03分;对照组治疗前PASI评分为40.67±4.98分,治疗后为7.46±1.01分。两组治疗前PASI评分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ASI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②治疗前试验组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其P值均小于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前对照组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其P值均小于0.01,差异均有显著性。③治疗后试验组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明显下降,其P值均小于0.0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对照组治疗后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其P值均大于0.05,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④治疗前试验组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与对照组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相比,其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意义。治疗后试验组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与对照组血液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相比降低,其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意义。结论:①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在改善症状方面有更好的疗效。②所有患者血液中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再次说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存在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③试验组治疗后比治疗前血液中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低;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变化无差异;试验组治疗后比对照组治疗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水平低,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改善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异常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泸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58.6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晔;黄卫权;;酒精依赖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年03期
2 梁五爱;彭淑仪;谭少英;黄燕贞;黄成满;钟群珍;;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J];现代医院;2011年05期
3 区树阳;廖木兰;陈月宁;;自拟活血通络汤对血液流变学及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2期
4 郑莉莎;许晶;董春波;;吸烟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05期
5 阚伟;张安平;;红皮病型银屑病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5期
6 徐规化;;急性缺血性脑中风临床治疗分析68例[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1期
7 王东方;李雪英;赵树红;;步长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1期
8 陈雄;;高氧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6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章桂芳;黄永健;;苦碟子注射液对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年08期
10 张晓林;王晓文;王德新;;银杏达莫注射液对AE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健;张庆富;;烫伤早期家兔复合内毒素血症血液流变学研究[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黄惜吟;郑国伟;黄执缨;陈少如;;心脑血管常见病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初探[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洪林;线丽波;张冬梅;;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患者前后血液流变学的结果观察[A];迎接新世纪——2000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叶菁;叶晓菱;徐丽萍;魏茂元;;血脂康对高血脂和异常血液流变学作用的临床观测[A];迎接新世纪——2000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5 廖龙福;;血液流变学与活血化瘀相关药物的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6 张福昌;;论两类脑卒中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变化(附:200例分析)[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张瑞玲;;1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各期血液流变学的比较[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陶连方;;光量子血液平衡治疗对老年病人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潘秀贤;黄霖庆;罗林玲;蔡焕荣;吕蓉;;老年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分析及临床意义[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10 李前铎;燕南;张桂兰;;老年人脑动脉血流与血液流变学的昼夜观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廖福龙;[N];健康报;2010年
2 廖福龙;[N];中国医药报;2001年
3 侯淑英;[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傅德明;[N];医药经济报;2001年
5 段孝纨;[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赵雪 李颖;[N];科技日报;2005年
8 胡芸;[N];保健时报;2003年
9 ;[N];人民政协报;2000年
10 申献;[N];解放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开;临床型乳房炎微循环障碍治疗机制及活血化瘀新制剂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龚中良;微型植入式血泵血液自润滑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丘德兴;不同针灸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对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沈美华;罗氏内异方对大鼠EMT模型病理形态与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金龙洙;升阳利窍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6 张明秋;千斤拔黄酮抑制血栓形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丁建中;外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8 吴淮;补肾活血祛痰法预防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李丽琦;三种血瘀模型红细胞膜生物学差异性及寒冷刺激血瘀模型方证相关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高慧敏;1.白木通化学和木通质量研究 2.灯盏花素的药代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彬;中西医结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泸州医学院;2011年
2 陈铭;心力衰竭(心衰)中医辩证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一氧化氮、血液流变学关系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1年
3 劳建新;羟乙基淀粉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毛娜娜;纳豆激酶抗血栓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翟春杰;理气化痰消癥法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张洪为;一氧化氮对库血血液流变学性状的影响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9年
7 朴爱兰;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观察[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8 张可洵;加减抵当汤防治瘀血证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虎群盛;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吕占伟;中药康脉Ⅲ号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1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