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2例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8-11-11 18:49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3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气养血、理气和中、化瘀解毒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基本方(太子参、炒白术、白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鸡内金、黄连、大黄、当归、炙甘草)治疗。疗程5天,观察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58%,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较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明显提高疗效,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Methods: 63 cases of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31 cases)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32 cases,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medicine routine treatment, plus with tonifying qi and nourishing blood, regulating qi and Chinese medicine,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detoxification method, Xiangsha Liujunzi decoction (Radix Pseudostellariae, stir-fried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White Poria cocos, Chen Pei, Pinellia ternata, Muxiang, Amomum, Chicken Internal Gold, Coptis chinensis Rhubarb, Angelica sinensis, Radix Glycyrrhizae) treatment.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5 days, the clinical effect was observed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7.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5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alone, and no adverse reactions occur.
【作者单位】: 唐山市丰润区中医院
【分类号】:R7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姜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治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颖,高松,黄守正;自拟祛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5例免疫指标变化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3期

2 李红,叶里红;自制妇科洗剂配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112例分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6期

3 吴凌!230001;产伤性新生儿锁骨骨折68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1年04期

4 周光明;四磨汤、思密达及妈咪爱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5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5年03期

5 张德凤;张琼枝;张彦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6年10期

6 陈诚,朱运军,张玄龄,许茂超;气管内冲洗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张方,王书香,郑怀芳,凡利俊,万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产科相关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王要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及头颅CT特点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罗厚江;马兰;;新生儿吸入性肺炎53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崔雪平;;危重患儿高血糖症18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丽昆;;早产儿低钙血症26例报告[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林墨菊;李红辉;冯秀英;陈继昌;谢朝德;龙苹;廖滔;张宏友;;早产儿网络化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A];第三届中日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孝霞;李耀宗;;沐舒坦综合治疗及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马晓丹;马坚;舒蕾;杨娅华;杨杰;李含芬;;新生儿静脉营养配方软件的开发及临床应用[A];玉溪市第十四届儿科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利锋;胡亚平;李文元;李坤梅;陈伟香;吴伟;王美玲;;新生儿窒息后心肌酶学、电解质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A];玉溪市第十四届儿科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洒玉萍;文绍敦;;火针放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机理探讨[A];第三届全国刺络放血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亚洲刺络放血学术研讨会暨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实验针灸学》教材编写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京;;龙牡玉女合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观察[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8 程建强;;思连康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炫;溃给宁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2 赵海滨;中风病先兆证高危因素调查及清热解毒法防治先兆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孙永生;卵巢Ⅱ号对多囊卵巢大鼠垂体、肾上腺及卵巢作用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滕月娥;宫内急性缺血缺氧及再灌注对胎鼠肾脏环氧化酶系统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5 李俊莲;大黄(庶虫)虫丸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6 杜鹃;宫内生长受限胎鼠神经系统损伤及宫内治疗效果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7 李冬;胎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的变化及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8 武辉;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细胞凋亡、胶质细胞病理及妥泰对其脑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吴振武;中西医学抗衰老领域之机理及治法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刘玉庆;表征抗菌药物杀菌动力学的新方法以及细菌抗药性与耐药性区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健;“养胃合剂”减轻放射线所致毒性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薛梅;不同光疗方式对患高胆红素血素血症的新生儿染色体的影响[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3 汪琪;兔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所致响吸入性肺炎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脏的病理学变化及其机理[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4 吴胜沛;敏无忧滴鼻剂治疗豚鼠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5 张永熙;消斑愈肾剂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及免疫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6 马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临床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7 吴振武;活血祛痰、平肝益气治法方药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李雁;超临界CO_2萃取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9 盛西陵;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及婴儿的影响[D];江西医学院;2001年

10 吴明远;康脉注射液对家兔股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维经;自制简易正负压人工呼吸器[J];山东医药;1980年01期

2 黄敏;围产新生儿学术会议摘要[J];山东医药;1980年03期

3 和光祖;婴儿痉挛症[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0年01期

4 Goldstein GW ,夏经;脑水肿与脑出血的发病机理:脑毛细血管的作用[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0年06期

5 余燕芳;;在产房作气管插管术抢救新生儿窒息[J];广西医学;1980年02期

6 张叶帆;;分娩时应用镇静、镇痛及麻醉剂的利弊[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01期

7 杨士骐;高秀惠;王菊华;;前列腺素引产25例临床分析[J];上海医学;1980年03期

8 施克珠;金嘉瑜;张志诚;;近十年围产儿死亡分析[J];天津医药;1980年04期

9 黄建中;;联体儿一例报告[J];海南医学;1980年00期

10 潘舜华;;新生儿窒息——生理学和处理的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付丽;侯群杰;;超声胎心监护与临床优生——344例足月临产妇胎心监护的临床观察[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谭玉新;;86例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临床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王晓平;魏桂芳;;新生儿窒息122例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4 亓云祥;;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5 江洪清;;浅析新生儿肺炎的产科因素[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6 杨遵望;;1130例病残儿童致残原因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7 徐林;;气囊助产术在临床优生中的应用——附213例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8 江林;;计划分娩718例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9 黄雪芳;;22例胎教婴儿的智能测定[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10 闫敬敏;张晓艳;蔡松泉;张志华;;孕妇乳母营养与胎、婴儿的智力发育[A];中国营养学会第三届妇幼营养学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林抗生;福建优生优育工作挺进山区[N];健康报;2000年

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产科 周俐媛;早产儿 早干预[N];大众卫生报;2002年

3 杨于嘉;新生儿脑损伤的判断标准[N];大众卫生报;2003年

4 副主任医师:董卫国;银屑病患者能否怀孕[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5 李惠义 吴进;新生儿窒息 复苏不宜迟[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教授 时毓民;看舌辨病:小儿舌的变化 是发现疾病的一面镜子[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疗效满意[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副主任医师 魏开敏;脐带长绕颈多[N];保健时报;2005年

9 龚群;评析5岁以下儿童死因[N];健康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施艳燕;健康宝宝从妈妈开始[N];苏州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滕月娥;宫内急性缺血缺氧及再灌注对胎鼠肾脏环氧化酶系统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2 芦惠;氧化应激、一氧化氮合酶及表皮生长因子在新生鼠肠损伤中的动态变化及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3 赵翠霞;内毒素致伤新生大鼠肠组织ICAM-1、氧化应激及金属硫蛋白的变化[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4 陈淑莉;早期针刺对缺血缺氧后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5 李华凤;宫缩及仿宫缩全身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和机制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夏红萍;雾化吸入一氧化氮供体治疗新生猪急性低氧性心肺损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刘英;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影响因素及1,6-二磷酸果糖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国聪;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脊液cAMP浓度变化的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02年

2 张跃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104例临床分析[D];苏州大学;2002年

3 许娟;妊娠结局相关因素及其高危儿心理发育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4 邱久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褪黑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5 易靖;乳酸对新生儿窒息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03年

6 李芹子;足月新生儿脐血IL-6、IL-8、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7 孙洪伟;宫内窒息后新生鼠胃肠道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丁丽;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围产儿影响的探讨[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9 姜金娜;胎心监护1536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史南平;胎膜早破50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25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325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7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