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的系统评价

发布时间:2017-03-04 18:22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系统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的系统评价

廖健  

【摘要】: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 ey Disease,CKD)患者并发肾性贫血(Renal Anemia,RA)的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提供科学的依据。 资料和方法: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平台上的EMBASE、Cochrane图书馆随机对照试验库(CCTR)、MEDLINE以及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同时手工检索201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10余种中文核心期刊。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的质量评价,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检索到18个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共计1153例受试者。方法学质量评价显示:所纳入的文献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Meta-分析显示:在相同的基础治疗前提下,中西医结合组(中药复方+r-HuEPO)同西医组(单用EPO)相比,在临床总疗效、症状积分的改善上有统计学意义;对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红细胞数、肾小球滤过率、血清铁蛋白定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在促红素用量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对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对网织红细胞的改善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的提高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对白细胞总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对血压的影响也可能更小,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无法评价。 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组较单独使用r-HuEPO组相比,可提高临床疗效;中药的参与也相对安全,能减少部分不良反应。但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少,方法学质量普遍低,对所得结果应当谨慎解释。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5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皖,付文如,曹恩泽,王亿平,张莉,吕勇;健脾补肾泄浊法治疗肾性贫血30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赵凯声;赵文景;郑桂敏;张胜容;张炳厚;;从肾补血汤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7年08期

3 吴建华;任曙光;巨英超;张国生;霍桐树;;铜剂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加铁剂治疗大鼠肾性贫血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2年08期

4 程孝雨;;参苓白术散在肾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光明中医;2009年04期

5 詹继红;雷帅兵;;加味泻浊化瘀方对肾性贫血患者血色素及相关指标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6 孙维强;蓝小琴;;归脾汤配合益比奥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8年09期

7 李良;;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年03期

8 沙富兴;;补气生血法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10年05期

9 郑艳辉;孙伟;;从循证医学谈提高中医临床试验科学性的方法[J];江苏中医药;2005年12期

10 扈瑞春;徐国庆;李玉伶;陈秋月;;“清肾汤”保留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肾性贫血51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1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模炎;调理脾胃灸法改善尿毒症血透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晓平;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研究新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2 付蕾;柴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3 杜亮;陈耀龙;陈敏;刘关键;俞军;李幼平;;从CONSORT到GPP:医学研究报告规范简介[J];编辑学报;2008年04期

4 姜泉;曹炜;唐晓颇;焦娟;;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试验文献的质量评价[J];北京中医药;2009年04期

5 熊俊;迟振海;陈日新;张波;;提高多中心灸法临床试验受试者依从性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8期

6 李海昌;温成平;汪梅姣;谢志军;韩春雯;;白芍总苷联用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4期

7 廖莹;李雪迎;张燕舞;杜军保;;β-受体阻断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Meta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6期

8 徐大基;中药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徐英;肾性贫血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舒静;王怡;陈敏;;养血饮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涛;齐广涛;刘智慧;刘晶晶;;复方阿胶浆联合福乃得治疗妊娠期贫血120例[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春萍;张宏;张晓喻;刘刚;;阿胶的药理药效作用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宇虹;何作瑜;邓晟;;肾性贫血及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杨志新;石学敏;;针灸治疗中风的循证医学证据与分析[A];“针灸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学术论文集[C];2008年

5 李瑛;梁繁荣;赵凌;吴曦;;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6 赵宏;刘志顺;郭旭;;抑郁症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姜泉;曹炜;唐晓颇;焦娟;;复方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8 唐旭东;卞立群;王萍;;中医药防治胃肠疾病新进展[A];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邱少波;;中医药治疗眩晕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A];全国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培训班暨健康血压中国行海南海口会论文综合刊[C];2014年

10 吴标良;唐乾利;冯烈;李金桂;王民登;黄许森;秦军;;MEBT/MEBO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系统评价[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会议贵州省针灸学会2014年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婷婷;针刺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吴宇峰;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孙叙敏;复方阿胶浆协同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方莉;针刺胃经特定穴治疗PDS型FD临床疗效评价和脑葡萄糖代谢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石绍顺;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李姿慧;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水通道蛋白3、4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王均宁;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生长因子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张维文;从历代补血方剂探讨补血法处方规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任延刚;不可切除的胆管癌非外科治疗疗效系统评价[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10 芦殿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白血病课题设计特点与质控管理体会[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瑞波;健脾益肾、化瘀降浊法治疗肾性贫血铁缺乏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何彩红;中药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干预治疗的系统评价[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杨海俊;中药复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王艳;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张小玉;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沈伟;清热除湿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杨小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黄立;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四肢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系统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朱良峰;全聚乙烯与金属胫骨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效果的系统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杨彪;髌骨置换与否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系统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仁和;慢性肾炎分期辨治[J];北京中医;1993年04期

2 赵凯声;赵文景;郑桂敏;张胜容;张炳厚;;从肾补血汤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7年08期

3 王覃,吴泰相,刘关键;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的评价[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许卫华,谢红;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12期

5 胡湘云;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2年04期

6 刘玉秀,姚晨,盛梅;随机对照试验的统一报告格式——CONSORT声明[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7 马成义;益肾补血冲剂治疗肾性贫血62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4年05期

8 王恒进;尿毒症毒素的最新认识[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2年03期

9 陈婷;单核因子与终末期肾脏病并发症[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4年02期

10 姚博;詹继红;;泻浊化瘀方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穗芬;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玄先法;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疾病经济负担和生活质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路晓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32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年03期

2 孙雨华,傅淑霞,张慧敏,刘永泉;人工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时对血压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年02期

3 李刚,朱以翠,黎庆萍;虫草生血散治疗肾性贫血5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11期

4 周忠荣,陈蕴屏;依普定治疗肾性贫血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4年03期

5 朱晓岚,徐群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25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年07期

6 韦喆;肾性贫血的治疗现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董昌虎,何春玲,王月越,张云志,闫昱江,姚松夏,薛素琴;肾性贫血34例骨髓活检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4年11期

8 边红放;肾性贫血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临床意义[J];医疗装备;2004年12期

9 滕杰,丁小强,王梅,陈香美,彭立人,汪关煜,顾勇;国产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年05期

10 辛包明;;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6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菲;孙万森;王竹;杨宁;苗金玉;;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A];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徐成钢;汤学宇;;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黄宇虹;何作瑜;邓晟;;肾性贫血及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欧阳沙西;叶任高;张文军;;肾性贫血66例治疗的观察[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5 田艳梅;;“麦淀粉加味药膳面”对肾性贫血治养疗法的观察[A];山东营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吴云霞;李元善;成秉林;张国欣;;中药对肾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7 余月明;曹礼应;郭虹;段建;王柏青;余开慧;卓红爱;;低分子右旋糖酐氢氧化铁注射液治疗血透病人肾性贫血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郭志勇;李保春;袁伟杰;郭云珊;房振宇;于蕾;;静脉用右旋糖酐氢氧化铁注射液治疗腹膜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9 王怡;;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的红细胞保护机理研究[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龙艳君;黄霞;刘加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A];贵州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君华;[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徐述湘;[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罗刚;[N];健康报;2007年

4 王振岭;[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蔡建芳 孟婵 韩冰;[N];健康报;2005年

6 通讯员李柯;[N];科技日报;2002年

7 张中桥;[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王润华;[N];大众科技报;2005年

9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王润华;[N];健康时报;2005年

10 王润华;[N];大众卫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玉君;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肾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真真;河南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现状调查[D];郑州大学;2012年

2 陈茂盛;培元祛浊法治疗肾性贫血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3 蒋亚平;慢性肾衰肾性贫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变化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4年

4 廖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周晓峰;不同维持性补铁方法对肾性贫血疗效及其氧化应激反应的前瞻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王学敏;重组肝再生增强因子对5/6肾切除大鼠模型肾性贫血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7 单威;静脉及口服铁剂治疗肾性贫血的效果及其氧化应激反应的前瞻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8 张华俐;小分子多肽化合物CMS001对肾性贫血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9 姚春雷;董志刚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徐卓佳;EPO基因转导骨骼肌细胞治疗肾性贫血的调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系统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7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47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3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