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新进展
[Abs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随瑜,张宏耕,郑林,张海男,陈泽奇,陈昌华,赵志付,王新本,刘发荣,李顺民,黄信初,俸建林,张捷;1977例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证候构成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10期
2 刘顺发;;我国抑郁症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医学文选;2006年04期
3 马荣,姚海燕,库宝善,钱瑞琴,藏孝廉,郭建功;解郁丸及其拆方对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差异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4 罗和春,Ureil Halbriech,沈渔惃,孟凡强,赵学英,梁炜,谭春香,韩毳,周东丰,刘平;电针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年04期
5 罗和春;钱瑞琴;赵学英;毕娟;信红岭;蒋学柱;许珂;阎少校;;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3期
6 李玉娟;罗和春;钱瑞琴;赵学英;信红岭;毕娟;;丹栀逍遥散对抑郁症患者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焕林;中国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障碍及其相关问题[J];东南国防医药;2005年04期
2 宋炜熙,胡随瑜,黄川原,陈昌华,王哲;白松片对应激大鼠行为及大脑皮质NE,DA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5期
3 胡随瑜;张春虎;曹美群;彭贵军;黄川原;;白松片对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的抗抑郁实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5期
4 李晓照,陈泽奇,胡随瑜,张宏耕;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辨证分型关系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侯振方;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6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05年10期
6 陈晓天;史欣德;;逍遥散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概况[J];江苏中医药;2007年06期
7 陈锦锋,王爱成,王玉来,尹岭,赵志付;肝气郁结证诊断的必备症状以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01期
8 王晓玲;赵清树;;从痰论治抑郁症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6年01期
9 刘琼,俞瑾,毛应启梁,宋明娟,米文丽,吴根诚;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改变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11期
10 高李;蒋振亚;李金存;王静;;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RCT的质量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家旭;吴崇胜;;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的研究方法[A];2006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保神汤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及BDNF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2 曲淼;抑郁症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陈锦锋;肝气郁结证患者PET脑功能成像研究及中医神经信息学研究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卢峻;电针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牟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期中医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吴崇胜;抑郁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翁黄念慈;抑郁舒抗抑郁作用和相关功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李功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急性精神应激的保护作用和氟西汀的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沈双宏;复方刺蒺藜苷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海马神经元CNTF表达及其神经发生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6年
10 赵燕;基于多种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的抑郁症证候要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广军;强直性脊柱炎常见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2 韩焱晶;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NO-cGMP信号转导通路及BDNFmRNA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韩止荣;电针改善慢性复合应激模型大鼠抑郁状态的神经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关新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赵林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寒热证候分类学基础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6 张鑫;头针与腹针疗法相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孙冬玮;针刺百会、太冲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HPA轴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丰胜利;逍遥颗粒合氟西汀治疗抑郁性神经症(肝郁证)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牟亮;氟西汀对抑郁模型小鼠作用机理的基因芯片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10 张印南;快眼动睡眠剥夺对抑郁模型大鼠脑内5-HT_(1A)受体mRNA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男,胡随瑜,陈泽奇,罗建清,张宏耕;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类型第一轮专家问卷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周渊东,刘建农;乌灵胶囊治疗神经症(126例)临床疗效观察[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1年03期
3 鲁燕侠,崔佳,蔺兴遥,逯振宇;RP-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5种神经递质的含量[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年04期
4 韩毳,李晓泓,李学武,郭顺根;电针“百会”、“三阴交”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HPA轴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金红,王素珍,沈莹,杨春玉,金卫东;乌灵胶囊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病后衰弱状态[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年04期
6 武成,李慧吉!300193;心理疾病——抑郁症的诊断与中医分型[J];天津中医;2001年01期
7 洪华,黄如训,王庭槐,王艺东;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9期
8 肖世富;抑郁症的中国社区康复模式[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7期
9 袁勇贵;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7期
10 袁勇贵;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和春;钱瑞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新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3期
2 郭艳青;苏亚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30例[J];中医研究;2010年07期
3 张志萍;张红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5期
4 李清亚;王晓慧;刘杰;程俊;张清洁;王耀东;谷军川;李晓楠;李秀珍;;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4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年05期
5 刘玉蕾;;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10期
6 毕俊花;;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并抑郁症43例疗效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金方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4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07期
8 宋丹;;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58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6期
9 彭渝;;230例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年09期
10 宋慧敏;;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瑛;;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2 任昌伟;马锦文;赵宝林;罗永;赵文亮;;中西医结合治疗HIV/AIDS合并抑郁症40例临床观察[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丁瑛;;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丁瑛;;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琚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躯体表现的抑郁综合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抑郁等情绪障碍相关的胃肠道症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6 程坤;颜红;段可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6例临床疗效观察[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丁瑛;;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李莉;;抑郁症伴躯体不适的中西医治疗摘要[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支气管炎32例[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陈晴燕;;痤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和感悟[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取得显著效果[N];科技日报;2008年
2 周颖;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取得重大成果[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冯 瑶;江苏省中医院成立脑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李爱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体会[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5 通讯员 冯广清;江苏医生更爱中西医结合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黄金搭档[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郭赛珊 梁晓春 潘明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显著改善症状[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胡速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遗尿症30例观察[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9 北京振国肿瘤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王振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获创新[N];科技日报;2009年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安全有效[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士梁;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抑郁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儕淇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及六味地黄丸对Th1/Th2免疫调节机制的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张俭;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的建立与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朱晓光;D期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式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葛建忠;中西医结合治疗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6 凌扬;刘沈林教授诊治胃肠肿瘤的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王毅侠;蔡瑞康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学术思想与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8 邹富胜;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9 沈晔华;中西医综合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顾建钦;老年期痴呆的中西医结合施治及康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马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临床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3 刘寨东;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曹威巍;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田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郝艳会;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SARS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李幸运;乳腺癌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张宇;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李雪;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宋Pr茂;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92例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06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506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