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中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06:09

  本文关键词:针灸学中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关于五行学说在针灸学中源流及其应用的专门研究目前尚属空白。部分学者在研究针灸学史的过程中稍有涉略。有鉴于此,笔者欲在系统整理和研究古今有关针灸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全面梳理针灸学中五行学说的内容,力求做到全面反应五行学说在针灸学中的源流及应用情况,为客观详实的反应五行学说进入针灸学及在针灸学中各方面运用的全过程,也为进一步系统整理针灸学理论,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丰富针灸学文化奠定基础。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机查和手动查询相结合的方法。机查主要通过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及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场所,查阅中国知网1951年-2013年所有有关针灸学和五行学说的文献,然后通过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也进行同样操作,删除三者查询的重复文章。结合超星数字图书馆,查阅相关著作。采用手动查询的方法,查阅了上述图书馆相关馆藏文献。最后对查询到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 成果: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研究,笔者认识到五行学说在进入中医学和针灸学前,先进行了自身的发展,由最初的自然崇拜,发展到朴素的哲学,逐渐完成了哲学化的历程。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五行生克关系的认识,标志着五行学说理论体系的成熟。在历史的同一断层,针灸学也在进行着自身的发展,但是理论零散不成体系。到《黄帝内经》医学时期,通过引入五行学说,才使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化。后世针灸医家不断应用和发展,提出了自身新观点。 结论: 1、五行学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完成自身哲学发展。 2、五行学说进入针灸学的现实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中医思维发展到这时期已经较为成熟,具有理性思维,为理论的系统化做了思维上的准备;二、在《黄帝内经》前,医学实践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积累,亟需要系统理论来归纳总结;三、《黄帝内经》前,哲学上除五行学说盛行外,气和阴阳学说也已经形成,,为五行学说进入针灸学做了全面的哲学准备。 3、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医学时期进入针灸学,包括两个环节: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结合、脏腑学说与经络学说结合,最后才实现五行与经络的结合。 4、早期的针灸学与五行学说结合的过程是在经络学说中完成的,然后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结合医学化了的五行配位图式,通过五行、脏腑、经络、四时、天干等体系的对应关系,实现了五行学说在针灸学各领域的运用。 5、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五行学说与针灸学的关系。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后),五行学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对五输穴理论进行了论述,包括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五输穴四时五脏配法和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五输穴理论。由于玄学的影响,部分针灸医家还通过四时与五行对应关系,根据脉象,应用五行旺相休囚理论推测疾病的预后。隋唐时期,五行学说在论述脏腑疾病证候中发挥重要作用。王冰把五运六气理论引进中医学,针灸学也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提高自身临床疗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五行学说在针灸养生中也得到发展。宋金元时期,五行学说在针灸学中的运用出现了新的方向——创造了子午流注针法。明清时期,由于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五行学说在针灸学中的运用较少。到民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的思辨色彩,针灸学面临废止的风险。到新中国建立后,针灸学的发展倾向经于典理论的验证和微观针刺机理研究,而关于五行的运用甚少。
【关键词】:针灸 五行 源流及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5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绪论12-19
  • 一 本论题的历史来源12-14
  • 二 本论题的现实来源14-16
  • 三 本论题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16-17
  • 四 文章的结构说明17-19
  • 第一章 近现代以来五行学说与针灸学相关研究现状19-27
  • 一 关于五行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19-20
  • 二 关于五行学说的概念研究20-21
  • 三 关于五行学说的内容研究21-22
  • 四 关于五行学说如何进入针灸学的研究22-24
  • 五 关于五行学说在针灸学中的应用研究24-25
  • 本章小结25-27
  • 第二章 《黄帝内经》前五行学说的发展27-39
  • 一 五行学说的起源27-32
  • 1 五行观念萌芽——原始人类的自然崇拜27-30
  • 2 五行观念的形成及其中间环节——四方观念到五方观念的过渡30-32
  • 二 五行学说的发展——哲学化历程32-36
  • 1 五行哲学化的标志——《尚书》中的五行32-35
  • 2 五行哲学关于世界构成的认识——五行相杂以成百物35-36
  • 三 五行学说内容的丰富——五行相生相克36-38
  • 1 五行相生36-37
  • 2 五行相克37-38
  • 本章小结38-39
  • 第三章 针灸学与五行学说结合的现实条件39-47
  • 一 《黄帝内经》前中医思维的发展39-41
  • 1 简单的原始中医思维(原始社会)39-40
  • 2 带有宗教色彩的中医思维(夏商周时期)40-41
  • 3 具有理性的中医思维(春秋至《黄帝内经》时期)41
  • 二 《黄帝内经》前医学实践与知识的积累41-44
  • 1 简单医学印象的积累(原始社会)42
  • 2 简单医学文字符号的积累(夏商周时期)42
  • 3 较为系统的积累(春秋至《黄帝内经》时期)42-44
  • 三 《黄帝内经》前关于气、阴阳的认识44-46
  • 1 《黄帝内经》前关于气的认识44-45
  • 2 《黄帝内经》前关于阴阳的认识45-46
  •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与五行47-55
  • 一 《黄帝内经》中针灸学与五行学说结合的过程47-49
  • 1 五行与五脏的结合47-48
  • 2 经络与脏腑的结合48-49
  • 二 《黄帝内经》针灸学中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49-54
  • 1 在经络腧穴方面的应用50-51
  • 2 在经络病候方面的应用51-52
  • 3 在针刺原则方面的应用52-53
  • 4 在针刺方法方面的应用53-54
  •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后世医家对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55-70
  • 一 秦汉时期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黄帝内经》后)55-57
  • 1 社会文化背景55
  • 2 针灸学发展概况55-56
  • 3 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56-57
  •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57-59
  • 1 社会文化背景57
  • 2 针灸学发展概况57-58
  • 3 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58-59
  • 三 隋唐时期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59-61
  • 1 社会文化背景59-60
  • 2 针灸学发展概况60
  • 3 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60-61
  • 四 宋金元时期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61-64
  • 1 社会文化背景61-62
  • 2 针灸学发展概况62-63
  • 3 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63-64
  • 五 明清时期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64-67
  • 1 社会文化背景64-65
  • 2 针灸学发展概况65-66
  • 3 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66-67
  • 六 近现代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67-69
  • 1 社会文化背景67
  • 2 针灸学发展概况67-69
  • 3 针灸学与五行学说关系的应用与发展69
  • 本章小结69-70
  • 结语70-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化凯;五行起源新探[J];安徽史学;1997年01期

2 任秀玲;;《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五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3期

3 李丰琼;;董仲舒的五行生克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4 童明伦;论《洪范》篇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纲领[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5 王金先;张慧;崔为;;《黄帝内经》与中国古代哲学[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李群;钱永全;;1929年民国中医废存风波[J];档案与建设;2009年03期

7 马新;原始崇拜体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起点[J];东岳论丛;2005年01期

8 严善馀;试论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J];光明中医;2005年02期

9 白云静 ,孟宪林;从五行互藏 探讨五藏互藏理论[J];国医论坛;2002年01期

10 李成福;现代系统科学的空-时结构方法与古代五行学说的融合[J];河北中医;2005年08期


  本文关键词:针灸学中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59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c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