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百忧解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7-03-22 08:15
本文关键词:针刺结合百忧解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目的: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是卒中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是目前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三分之二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后2年内伴发抑郁症。其精神障碍表现在:病人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空虚、厌烦、淡漠、厌世等等。抑郁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脑卒中后抑郁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出现抑郁的中风患者要比没有抑郁的中风患者死亡率高3.4倍。因此,许多学者将其作为一个治疗学单位加以重视。目前多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更新,但是抗抑郁药物仍存在很大隐患,其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多,禁忌症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同时其价格昂贵,这也严重制约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而针刺治疗具有经济实用,起效迅速,无副作用的特点,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日益发挥出其优越性。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2007年8月~2009年1月的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脑卒中均经头颅CT证实,西医诊断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见附表1)进行评定,HAMD总分≥18分。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郁证》。排除意识障碍、严重失语、痴呆,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严重的心、肺疾病及原有神经症、抑郁症患者。对入组后依从性差或对研究药物过敏、清洗后HAMD减分率≥25%及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予以剔除。按上述条件共入组40例,将4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予针刺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予药物治疗,针刺主穴选用百会、四神聪、心俞(双侧,以下穴位相同)、肾俞、神门、内关、太冲,肝气郁结者加期门,痰气郁结者加丰隆,血行郁滞者加膈腧,心脾两虚者加足三里。 其中百会、期门向后顶透刺,患者感头皮酸胀并向头后部放射为度;四神聪四穴各向百会方向平刺;其余穴位直刺,以患者局部感酸胀为度,得起气后每10分钟行针一次,其中百会、四神聪、内关、神门、心俞、肾俞、内关、神门、期门、足三里用捻转补法,太冲用平补平泻法,丰隆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4日为一疗程。药物予百忧解口服,治疗组按照百忧解使用说明书给予百忧解口服20mg/d,对照组前14天口服20mg/d,后改为口服40mg/d,药物均于清晨口服,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及镇静剂。 评定方法: 采用量表为HAM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42 d,进行评分,按HAMD减分率判定疗效。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中风后抑郁症针灸治疗评定量表》用于观察中医症候,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d进行评分。 副作用评定: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42 d调查精神药物治疗的副反应评定量表(TESS)(见附表2)。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完成副反应评定。 结果: 1.两组资料经过t检验,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率为70%,有效率为85%;对照组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75%。经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分析,p<0.05,二组疗效差异显著,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临床起效时间比较:治疗组在第14d时HAMD减分率已经大于35%,远大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4.TESS副反应量表评价结果治疗42d后,治疗组TESS评分为(3.6±1.5)分,而对照组TEss评分为(13.7±3.8)分,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且随时间发延长,治疗组不良反应都得到缓解,不需特殊处理。治疗组患者的依从性较好。对照组的口干、便秘等症状缓解不明显。 结论: 针药结合与药物治疗psd都能起到确切的疗效,两者比较之下,针药结合治疗psd的疗效更佳,且起效时间短,操作方便,副作用低。针药结合治疗psd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 针刺治疗 药物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246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2
- 前言12-14
- 临床研究14-21
- 1.临床资料14
- 1.1 研究对象14
- 1.2 一般资料14
- 2 诊断标准14-16
- 2.1 中医诊断标准14-15
- 2.2 西医诊断标准15-16
- 2.4 纳入标准16
- 2.5 排除标准16
- 3 研究方法16-19
- 3.1 治疗方法17-18
- 3.2 临床观察18-19
- 4.统计方法19
- 5.临床疗效判断标准19-21
- 结果21-23
- 1 临床疗效21-22
- 1.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AMD减分率比较21
- 1.2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HAMD量表评分平均总分比较21
- 1.3 治疗组和对照组《中风后抑郁症针灸治疗评定量表》评分比较21-22
- 2 副作用对比分析22-23
- 讨论23-30
- 1.中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症的认识23-25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症的认识25-27
- 3.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理论依据27-28
- 3.1 中风的病理状态是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病基础27
- 3.2 中风后的情志不遂是中风后抑郁症诱发和加重的主要因素27-28
- 4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选穴依据28-29
- 5.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机理讨论29-30
- 结语30-31
- 文献综述31-36
- 参考文献36-41
- 附表41-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采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4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年08期
2 鲍超;健脑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62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10期
3 黄德弘,王成银,黄坚红,叶榆,陈秀慧;百会穴针刺加灯盏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8期
4 李淑芝,宋曼平,胡丙成;透穴治疗中风后的抑郁疗效观察[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9期
5 孙玉华 ,张耘 ,邢强;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情绪 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年06期
6 徐存理,张丽华,李继峰,陈述花;老年期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年04期
7 刘志顺,刘军,黄漫,黄石玺,张虹,叶永铭,,李以松;调理髓海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7年09期
8 蒋振亚,何玲娜,彭力群;针刺天谷八阵治疗中风后抑郁症[J];中国针灸;2002年01期
9 王海箭;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3年08期
10 侯冬芬,罗和春;电针百会印堂治疗3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6年08期
本文关键词:针刺结合百忧解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6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