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协调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阴阳协调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本研究按照实验纳入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及常规体针结合头针治疗,评价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其作用机制,比较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的疗效优劣,探讨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治疗该病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临床观察68例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病例来源均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针灸科住院和门诊患者。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别纳入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34例、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34例。 2.治疗方法 (1)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 体针:患侧上肢:大陵、合谷、内关、外关、尺泽、曲池、极泉、佈会患侧下肢:照海、申脉、三阴交、悬钟、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梁丘 头针: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参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 第六版《针灸学》取穴)。 随症取穴:口角歪斜:颊车、地仓;语言不利:哑门、廉泉 辨证配穴:风火上扰证:太冲;痰热腑实证或痰湿蒙神证:丰隆;风痰瘀阻证:风池、太溪;气虚血瘀证:气海、足三里(配穴除气海外均为双侧) 体针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选用华佗医疗仪器厂出产的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选用1.5寸或2寸不锈钢毫针,用75%酒精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阴经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行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并上提针的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阳经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行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并下按针的提插捻转补法,弱刺激。每5-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头针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1寸不锈钢毫针,针尖与头皮成30度-45度夹角的方向快速刺入头皮下达约20mm,针进入帽状腱膜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继续以180~200次/分钟的频率快速捻转针柄,每次连续捻转2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疗程:共28天,每周针刺5次,休息2天再继续针刺,共治疗4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 (2)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 体针:患侧上肢: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毭 患侧下肢:太冲、太溪、昆仑、解溪、足三里、阳陵泉、环跳(参考第六版《针灸学》教材取穴,主编:石学敏,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头针:同治疗组 随症取穴:口角歪斜:颊车、地仓;语言不利:哑门、廉泉 辨证配穴:风火上扰证:太冲;痰热腑实证或痰湿蒙神证:丰隆;风痰瘀阻证:风池、太溪;气虚血瘀证:气海、足三里(配穴除气海外均为双侧) 头针及体针方法:电针法。快速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得气后接G6805—2型电针仪,用疏密波30分钟,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时间为30分钟,每日一次。留针时间、疗程均同治疗组。 疗程;共28天,每周针刺5次,休息2天再继续针刺,共治疗4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 3.疗效评定 对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量表(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痉挛指数、运动功能、综合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此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结果: 纳入观察的有68例患者,完成最终观察的有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3岁。实验组患者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8.34±4.93岁,平均病程37.26±12.28天。对照组患者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7.80±3.92岁,平均病程34.68±11.90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的NDS总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两组NDS总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方法均能降低患者NDS总分,而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的效果更好。而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间ND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降低患者NDS总分方面,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较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效果好。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14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在NDS能力缺陷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后,在改善患者NDS程度方面,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效果好。 2.痉挛程度评分(CSI):治疗前两组痉挛程度评分(CSI)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的临床痉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的临床痉挛指数评分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下降更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14天及28天后,两组间CSI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的临床痉挛指数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针组结合头针。 3.四肢运动功能评分(简化Fugl-Meyer):治疗前两组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和28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疗法均能改善中风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间Fugl-Meyer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对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效果优于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 4.功能综合评分(FCA):治疗前两组功能综合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和28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治疗后功能综合评分分别较治疗前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4天后,两组间FC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在提高患者功能综合能力方面,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要优于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后,这种优势更明显。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的ADL评分较治疗前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的ADL评分增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但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增高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4天后,两组间ADL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要优于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后,这种优势更明显。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缺陷程度:治疗14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在ADL能力缺陷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在改善患者临床ADL缺陷程度方面无差异。而治疗28天后,两组ADL能力缺陷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在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在改善患者临床ADL缺陷程度方面优于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 结论: 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治疗痉挛性偏瘫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选方配穴,在此基础上,引用康复医学理论,来指导选穴。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起到整体与局部兼治的作用。现代神经生理学认为,以毫针深刺偏瘫侧抗痉挛肌肉(拮抗肌)肌腹部穴位,通过本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引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收缩,使痉挛肌亢进的肌张力降低,达到抑制痉挛的目的。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对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效缓解患者的肢体痉挛,可以较快降低患者肌张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因此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及良好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中风 痉挛性偏瘫 阴阳队调法 常规体针法 头针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中文摘要3-7
- ABSTRACT7-13
- 目录13-15
- 引言15-17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7-34
- 第一节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17-20
- 一、中医学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17-18
- 二、现代医学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18-20
- 第二节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进展20-25
- 一、体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20-21
- 二、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21-22
- 三、靳三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22-23
- 四、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23
- 五、各种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23-25
- 第三节 现代康复医学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25-30
- 一、现代康复医学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评定25-28
- 二、现代医学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方法28-30
- 第四节 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30-31
- 一、头针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理论依据30
- 二、头针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机理研究30-31
- 第五节 阴阳协调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31-34
- 一、阴阳协调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理论依据31-32
- 二、阴阳协调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应用32-33
- 三、小结33-34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34-56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34-38
- 一、研究资料34-36
- 二、治疗方法36-37
- 三、疗效评价37-38
- 四、统计分析38
- 第二节 临床研究和试验方法38-50
- 一、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38-41
- 二、研究结果及结果分析41-50
- 第三节 讨论50-56
- 一、阴阳协调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机理50-51
- 二、阴阳协调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作用机制51-52
- 三、调和阴阳法的选穴依据52-53
- 四、临床研究结果及疗效分析53-55
- 五、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思路55
- 六、创新之处55-56
- 第三部分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2
- 附录62-73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73-74
- 致谢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式福,黄泽婷;针药并用治疗脑中风偏瘫[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2 孙善斌;杨骏;张闻东;陈幸生;韩为;陈浩;周婷;张玲;李飞;;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3 石岩殊,王富春;醒神益气针法治疗中风偏瘫30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郭峰,赵云富,姜晓钟,高爱芝;辣椒素局部用药对初级传入神经和P物质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吴恺平,周强英;独取颞三针治疗中风后遗症26例[J];福建中医药;1994年04期
6 Bourbonnais D ,李承晏;偏瘫病人的肌无力[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0年02期
7 胡利华 ,许红力;肌皮神经酒精注射治疗中风后肘部屈曲痉挛[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年04期
8 刘雅丽,高伟;痉挛的评定[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年02期
9 黄耀德;洪秀华;何宇红;康朝胜;陈运文;;猫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区的P物质样及胆碱乙酰化酶样免疫反应[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10 曹银香;白炜玮;冯金萍;武荣芳;甄德江;张俊平;麻春丽;周兰坤;郭云岭;张晓哲;邓成哲;井建梅;;眼针治疗脑梗死半身不遂15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年03期
本文关键词:阴阳协调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7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