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干预作用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01:13

  本文关键词: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干预作用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为进一步探究穴位注射治疗本病的疗效特点及作用环节,本研究对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动态观察,并结合动物实验研究,观察穴位注射法对本病大鼠模型病理改变的影响,以期为该疗法的合理运用提供更加丰富的临床资料和客观的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 1.临床研究: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2组,最终有完整资料者共57例,其中治疗组27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以胰岛素、格华止为主药控制血糖,结合患者病情调整剂量,每天1次,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疗法,主穴为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曲池、脾俞、肾俞。每次选择2个腧穴(双侧),交替使用。选用弥可保注射液(每支1ml,0.5mg),每穴每次注入弥可保0.125mg,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0天、40天、60天,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神经病变积分以及血糖(FPG、2hPPG)含量的动态变化。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的标准,进行综合疗效评估,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实验研究:将200只SD大白鼠分为空白组32只和造模组168只,按40mg/kg体重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进行模型复制,造模1个月后将造模成功的动物(104只)再次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穴位注射组36只、二甲双胍组36只、模型组32只。穴位注射组取肾俞(双)、足三里(双),用弥可保注射液每穴注射0.1m1,隔日1次,治疗60天;二甲双胍组口服二甲双胍片,按0.04g/kg剂量灌胃,隔日1次,治疗时间相同。空白组和模型组于同样的时间进行抓取、固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0天、40天、60天检测其空腹血糖、神经传导速度(SCV、MCV)、坐骨神经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表达、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每个时间点空白组、模型组各检测8只,穴位注射组、二甲双胍组各检测9只)。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临床研究 (1)两组均能降低本病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至治疗20天时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积分的下降已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尚未呈现出明显变化(P0.05);在治疗40天、60天时,治疗组的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2)两组均能改善本病患者的神经病变,但与症状相比,起效较为缓慢。治疗40天时,治疗组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对照组仍与治疗前水平基本相近。两组比较,治疗组的积分曲线低于对照组(P0.05)。 (3)两组治疗的总体疗效随着时间的延长,时效曲线均呈上升势态。两组比较,40天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0天时这一优势更加明显(P0.01)。 (4)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在治疗20天时血糖均得以有效控制,直至60天时,皆维持于良好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实验研究 (1)空腹血糖值比较,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的血糖不断升高,穴位注射组、二甲双胍组则均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个治疗组间比较,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明显优于穴位注射(P0.01)。 (2)模型组的神经传导速度下降明显,而穴位注射组、二甲双胍组均能提高模型大鼠的SCV、MCV,两组比较,穴位注射组起效较快,且其改善的幅度优于二甲双胍组(P0.01)。 (3)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治疗20天后穴位注射组上述指标即有改善,与模型组比较P0.05,而二甲双胍组的变化尚不明显(P0.05)。治疗40天~60天时,穴位注射组的提高幅度持续优于二甲双胍组(P0.05)。 (4)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分析,运用二甲双胍和穴位注射治疗后,均能改善模型大鼠坐骨神经的病理改变,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其改善程度穴位注射组优于二甲双胍组(P0.05)。 结论:穴位注射介入干预能加快单纯药物治疗的起效时间,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模型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降糖作用有限,临床上应考虑与降糖药联合运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穴位注射 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1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3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3-25
  • 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13-19
  • 1.1 糖尿病的诊断及分类13-14
  •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14-15
  •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15-17
  •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措施17-19
  • 2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19-20
  • 2.1 主要病因19-20
  • 2.2 病机特点20
  • 3 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20-25
  • 3.1 临床研究20-23
  • 3.2 实验研究23-25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5-37
  • 1 资料25-26
  • 1.1 一般资料25
  • 1.2 诊断标准25
  • 1.3 病例选择25-26
  • 2 方法26-27
  • 2.1 病例分组26
  • 2.2 治疗方法26
  • 2.3 观测指标26-27
  • 2.4 疗效标准27
  • 2.5 统计方法27
  • 3 结果27-32
  • 3.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27-28
  • 3.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病变积分比较28-29
  • 3.3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总体疗效比较29-30
  •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值比较30-32
  • 4 讨论32-37
  • 4.1 治疗方案的讨论32-34
  • 4.2 研究结果分析34-37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37-52
  • 1 材料37
  • 1.1 实验动物37
  • 1.2 实验器材及试剂37
  • 2 方法37-38
  • 2.1 模型复制37-38
  • 2.2 实验分组及处理方法38
  • 3 观测项目及检测方法38-39
  • 4 结果39-49
  • 4.1 各组实验大鼠空腹血糖值比较39-41
  • 4.2 各组实验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41-44
  • 4.3 各组实验大鼠坐骨神经NGF及其受体(TrkA)表达的比较44-48
  • 4.4 各组实验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比较48-49
  • 5 讨论49-52
  • 5.1 各组实验大鼠空腹血糖值比较分析49-50
  • 5.2 各组实验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分析50
  • 5.3 各组实验大鼠坐骨神经NGF及其受体TrkA表达的比较分析50
  • 5.4 各组实验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比较分析50-52
  • 结语52-53
  • 1 结果52
  • 1.1 临床研究52
  • 1.2 实验研究52
  • 2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7
  • 附录57-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0-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丽;;神经电生理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09年08期

2 林咸明,阮继源,胡忠根;论穴位注射疗法的革新[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诸毅晖,成词松,钟兰;从“穴位注射”研究看经络的“整合”功能[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林静瑜;倪峰;周春权;胡翔龙;许云禄;;模型动物脾经穴位给药的药效研究[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张永进;丁建强;李建华;;甲钴胺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14期

6 方朝晖;陆瑞敏;赵进东;柳燕;程森华;张心怡;;糖尿病中医病名渊源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2期

7 杨传经;李雪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4例[J];河南中医;2006年09期

8 莫贵国;覃立华;黄献清;;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年11期

9 陈沛,龚树生,宋鹏,黄翔;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大鼠面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年10期

10 施晓红,周湘兰,诸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干预作用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73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5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