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及对颈部软组织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21:00
【摘要】:目的: 本研究以软组织张力结合病人报告结局指标观察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临床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76例,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个组,每组38例。 治疗组采用心胆论治针刺联合埋皮内针方案,治疗措施是先针刺后埋皮内针,针刺穴位为内关、阳陵泉、颈夹脊穴,内关与阳陵泉左右交替选用;埋皮内针穴位为心俞、胆俞,心俞与胆俞左右交替选用。针刺时患者取正坐位,采用一次性管针进行针刺,按针刺常规操作,针刺深度依据穴位部位、患者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行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以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25min,留针期间不行针。出针后让患者休息5分钟,无不适后给予埋皮内针。 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埋皮内针方案,治疗措施是先针刺后埋皮内针,针刺穴位为中渚(双)、颈夹脊穴;埋皮内针穴位为百劳(双)。针刺时患者取正坐位,采用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按针刺常规操作,针刺深度依据穴位部位、患者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行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以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25min,留针期间不行针,出针后让患者休息5分钟,无不适后给予埋皮内针。 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前两周每周治疗3次,后两周每周治疗2次,10次治疗为1疗程,4周内完成。1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评价指标:以软组织张力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其包括两个指标:①施加0.5kg载荷时,局部软组织的位移大小,记为D0.5kg,单位为mm;②局部软组织所吸收能量占所做功的百分比,记为S。以NPQ颈痛量表、McGill简式疼痛量表及SF-36生存质量量表作为病人报告结局指标。 评价时点:治疗前、治疗第5次、疗程结束时、随访1个月及随访3个月时。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将采集的数据,应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PASW Statistic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 结果: 1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是否具有长期低头习惯,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以及之前是否有接受过针灸治疗经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日常平均低头工作时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压痛点压痛程度与压痛点分布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证候均以风寒湿型和气滞血瘀型为主。 2软组织张力 2.1D0.5kg 2.1.1治疗前两组比较 治疗前两组D0.5kg分别为:治疗组7.34±0.32mmm,对照组7.42±0.40m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2两组组内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D.5kg测量值分别为:7.34±0.32mmm、7.80±0.40mmm、8.18±0.51mmm、8.37±0.52mmm、8.38±0.48mmm,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D0.5kg测量值分别为:7.42±0.40mmm、7.91±0.50mmm、8.29±0.64mmm、8.09±0.58mmm、7.98±0.60mmm,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3两组组间比较 第5次治疗后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7.80±0.40mm,对照组7.91±0.50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疗程结束后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8.18±0.51mm,对照组8.29±0.64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第1个月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8.37±0.52mm,对照组8.09±0.5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第3个月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8.38±0.48mm,对照组7.98±0.6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S 2.2.1治疗前两组比较 治疗前两组S分别为:治疗组(58.32±5.49)%,对照组(57.41±7.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两组组内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S测量值分别为:(58.32±5.49)%、(64.61±3.58)%、(69.17±4.69)%、(71.61±5.68)%、(71.34±6.92)%,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S测量值分别为:(57.41±7.63)%、(64.27+3.69)%、(68.89±5.14)%、(66.75±6.19)%、(65.68±6.07)%,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两组组间比较 第5次治疗后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64.61±3.58)%,对照组(64.27±3.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疗程结束后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69.17±4.69)%,对照组(68.89±5.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第1个月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71.61±5.68)%,对照组(66.75±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随访第3个月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71.34±6.92)%,对照组(65.68±6.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NPQ量表 3.1治疗前两组比较 治疗前NPQ量表评分分别为:治疗组41.88±7.78,对照组39.95±7.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两组组内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NPQ量表评分分别为:41.88±7.78、30.26±5.45、14.35±6.06、13.14±6.35、13.41±6.38,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NPQ量表评分分别为:39.95±7.13、29.86±5.15、17.25+6.46、20.46±6.80、21.83±6.85,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两组组间比较 第5次治疗后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30.26±5.45,对照组29.86±5.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疗程结束后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4.35±6.06,对照组17.25±6.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第1个月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3.14±6.35,对照组20.46±6.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随访第3个月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3.41±6.38,对照组21.83±6.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McGill疼痛问卷(MPQ) 4.1治疗前两组比较 治疗前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7.50±3.11,对照组17.17±3.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2两组组内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McGill量表评分分别为:17.50±3.11、11.59±2.53、5.59±2.75、4.58±2.63、4.42±2.62,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McGill量表评分分别为:17.17±3.06、12.03±2.37、6.28±2.80、7.30±3.72、7.64±3.68,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两组组间比较 第5次治疗后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1.59±2.53,对照组12.03±2.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疗程结束后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5.59±2.75,对照组6.28±2.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第1个月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4.58±2.63,对照组7.30±3.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随访第3个月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4.42±2.62,对照组7.64±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SF-36生存质量量表 5.1治疗前两组比较 治疗前SF-36生存质量8维度评分分别如下: PF维度:治疗组63.92±8.51,对照组64.17±7.51;RP维度:治疗组31.76±15.19,对照组31.25±13.86;BP维度:治疗组39.92±10.20,对照组41.56±10.31;GH维度:治疗组39.05±2.59,对照组39.03±2.73;VT维度:治疗组46.76±6.89,对照组46.81±6.88;SF维度:治疗组52.37±6.61,对照组54.03±7.78;RE维度:治疗组32.42±22.89,对照组34.24±21.81;MH维度:治疗组41.30±5.66,对照组41.00±5.00。两组治疗前SF-36生存质量8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2两组组内比较 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两组组间比较 第5次治疗后两组SF-36量表评分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疗程结束后两组SF-36量表评分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1个月时两组SF-36量表评分,生理职能维度治疗组评分:93.92±10.87,对照组评分:84.03±13.57;躯体疼痛维度治疗组评分:71.61±5.68,对照组评分:66.75±6.19;精力维度治疗组评分:70.14±4.33,对照组评分:66.94±5.25;两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精力维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随访3个月时两组SF-36量表评分,生理机能维度治疗组评分:82.16±4.65,对照组评分:79.31±4.50;社会功能维度治疗组评分:75.68±7.18对照组评分:71.18±7.21;两组在生理机能与社会功能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职能维度治疗组评分:89.86±12.44,对照组评分:75.00±10.35;躯体疼痛维度治疗组评分:71.34±6.92,对照组评分:65.68±6.07;精力维度治疗组评分:70.81±4.00,对照组评分:66.67±4.93;两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精力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6疗效 疗程结束时,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第1个月时,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第3个月时,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显效率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显效率为78.38%,对照组显效率为69.44%,经秩和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第1个月时,治疗组显效率为70.27%,对照组显效率为44.44%,经秩和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第3个月时,治疗组显效率为64.86%,对照组显效率为41.67%,经秩和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8安全性 本研究共出现2例不良事件,经处理后未影响研究进程。 结论: 1.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安全有效,近期疗效与对照组相当,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2.软组织张力可客观的评价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3.病人报告结局指标可有效的评价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9
本文编号:2755478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述强,张敏霞;颈椎相关肌肉慢性损伤与颈椎病[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2 于传海;针刺内关治疗胸壁挫伤疼痛5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3 周小敏;;动态成角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顾力军;常德有;沈红强;张洪美;;铍针与毫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对照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年02期
5 林红,卢春莉,吴俊梅,李静;内关穴治疗痛症的文献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贺丽萍;针刺内关穴治疗落枕50例[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年10期
7 林海利;阮传亮;;针刺重子穴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J];福建中医药;2011年03期
8 王业龙;;阳陵泉穴止痛新探[J];光明中医;2007年01期
9 程宾;董晓斌;孙健;;温针灸颈三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1年03期
10 杨国法;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168例[J];国医论坛;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忠民;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与软组织的变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2 狄忠;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临荣;针刺从心胆论治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5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755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