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合穴、俞募穴对功能性腹泻患者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04:09
本文关键词:电针合穴、俞募穴对功能性腹泻患者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大肠经的合穴、俞募穴治疗功能性腹泻患者临床疗效以及与对照的药物组的疗效差异,探讨两者在治疗腹泻的优缺点,同时,比较患者血清肠抑胃肽(GIP)含量和结肠电的改变。探讨合穴、俞募穴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作用机制,为合穴、俞募穴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利用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将63例功能性腹泻的患者分为合穴组23例、俞募组2()例、药物组20例。合穴组患者取大肠经的曲池、上巨虚;俞募穴组取患者的大肠俞、天枢;药物组服用洛哌丁胺,作为阳性对照组。嘱咐患者详细记录治疗第1、2、4周及第8周随访期周自主排便总次数、大便性状及正常排便次数。其中周排便总次数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大便性状作为次要的疗效观察指标。另外,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抽取患者的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肠抑胃肽(GIP)含量,且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用肠电仪记录各组患者结肠电的改变,以此作为实验室指标。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及正常排便次数的差异,阐明电针治疗功能性腹泻与药物治疗的各自优缺点。此外,通过比较患者血清肠抑胃肽含量和第1、4周结肠电的改变,探讨不同的穴位治疗腹泻的机制,以阐明穴位固有特性在影响和决定针刺疗效的作用。 结果: 1.电针对患者周排便次数的影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结束后3组患者每周排便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第8周的随访期里,药物组的疗效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别,P>0.05;电针合穴组与俞募组的疗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药物组相比,在治疗第2周时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第4周第8周随访期,电针合穴组、俞募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电针对患者大便性状的影响:治疗4周结束后,药物组患者的大便性状主要分布在5型、6型,,而合穴组及俞募组患者的大便性状主要分布在4型、5型,P<0.05,有统计学意义。 3.排便正常次数方面:治疗4周结束后,3组患者排便的次数均明显降低,合穴组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排便次数正常的人数达26%,俞募组患者排便次数正常的人数达25%,药物组的患者排便次数正常的人数仅10%;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4.对人血清抑胃肽含量的评估:治疗4周结束后,合穴组、俞募组患者血清抑胃肽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有统计意义,而药物组患者的血清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与药物组相比,治疗4周后,合穴组、俞募组患者血清抑胃肽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有统计意义。 5.电针对肠电图的影响:与治疗前相比,合穴组及俞募组患者结肠电显示升结肠、横结肠的幅值明显降低、平均频繁也明显减慢,经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药物组的患者治疗前后升结肠、横结肠的幅值及平均频率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三组患者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正常次数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是从疗效稳定性方面,电针大肠经的合穴、俞募穴其疗效较稳定。
【关键词】:腹泻 合穴 肠电图 肠抑胃肽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引言10-12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2-27
- 1.1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12-16
- 1.1.1 医古代文献对腹泻病名的记载12
- 1.1.2 古代文献对腹泻病因病机的记载12-15
- 1.1.3 古代中医对腹泻的治疗15
- 1.1.4 现代中医药临床对腹泻的治疗15-16
- 1.1.5 中医腹泻的分型16
- 2.1 腹泻的西医研究概况16-20
- 2.1.1 含义16
- 2.1.2 分型16
- 2.1.3 腹泻的诊断16-17
- 2.1.4 病因17
- 2.1.5 病机17-18
- 2.1.6 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为18-19
- 2.1.7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19-20
- 3.1 肠电图国内外研究进展20
- 4.1 抑胃肽国内外研究进展20
- 5.1 针灸治疗腹泻的理论概述20-24
- 5.1.1 古代文献治疗腹泻的取穴摘录20-21
- 5.1.2 常用针灸教材治疗腹泻的取穴21
- 5.1.3 针刺方法的选择21-24
- 6.1 腧穴特异性的研究24-26
- 6.1.1 合穴、下合穴24-25
- 6.1.2 俞、募穴与俞募配穴25-26
- 7.1 近现代对合穴、俞募穴的研究26-27
- 7.1.1 穴位解剖学研究26
- 7.1.2 免疫学研究26-27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27-34
- 2.1 病例来源27
- 2.2 诊断标准27
- 2.2.1 病史27
- 2.2.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27
- 2.3 纳入标准27-28
- 2.4 排除标准28
- 2.5 脱落标准28
- 2.6 实验前准备28
- 2.7 随机方法28
- 2.8 临床分组及选穴28
- 2.9 定位及治疗操作28-29
- 2.10 观察周期29
- 2.11 观察指标29-30
- 2.11.1 疗效指标评定:排便次数和性状29-30
- 2.11.2 实验室指标30
- 2.12 数据处理30
- 2.13 观察结果30-34
- 2.13.1 治疗前分析30-31
- 2.13.2 治疗后分析31-32
- 2.13.3 肠电图分析32-33
- 2.13.4 抑胃肽分析33-34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34-38
- 3.1 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34
- 3.2 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34
- 3.3 理论依据34-35
- 3.4 实验相关分析和讨论35-37
- 3.4.1 功能性腹泻症状评分指标的评价35-36
- 3.4.2 结肠电的评价36-37
- 3.4.3 对人血清抑胃肽含量的评估37
- 3.5 结论37-38
- 第四部分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3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3-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戟;香连片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腹泻病71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黄星涛;林琦;曾露慧;;痛泻要方配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证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2年07期
3 金国栋;;天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张学君;陈采益;;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肠病的思路[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刘光英,朱文罡;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腹针治疗研究[J];光明中医;2005年03期
6 罗莎;陈春华;;雷火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1年05期
7 郭光丽;王延峰;张亚滨;鲍虎豹;;针灸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8例[J];河北中医;2010年05期
8 张海霞;;芪附乌梅方联合针灸治疗慢性腹泻10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年09期
9 岑柏春;;加味乌梅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12期
10 侯宝国;石志敏;;西药联合子午捣臼针刺天枢大肠腧穴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探讨[J];河北医学;2011年09期
本文关键词:电针合穴、俞募穴对功能性腹泻患者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8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