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相干预清天河水手法对内毒素性发热幼兔降温效果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17-04-07 08:06

  本文关键词:不同时相干预清天河水手法对内毒素性发热幼兔降温效果的影响及机制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从功能和机制的角度探讨不同时相干预清天河水手法对内毒素发热幼兔降温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推拿手法应用于小儿发热的治疗提供最佳治疗阶段方面的参考。 方法①实验准备:选取50天左右的新西兰幼兔40只,体重1.5-2.0Kg,雌雄各半。在动物中心适应性喂养3天,每天给予特制兔架固定,测定基础体温、基础呼吸频率。②分组与处理:适应性喂养待体温、呼吸频率等数据稳定后开始正式实验,将40只新西兰幼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造模组、潜伏组、0.5h组及高峰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测量体温;造模组在内毒素制热后不做任何处理测量体温;潜伏组在造模后马上蘸取与室温相同的清水行清天河水手法10分钟,手法频率250次/min,测量体温;0.5h组在造模0.5小时行上述相同手法,测量体温;高峰组在造模1小时行上述相同手法,测量体温。各组每0.5小时记录1次呼吸频率,共计3小时。各组均在造模3小时后马上断头取全脑,迅速放入沸腾的生理盐水中煮沸5分钟,取下丘脑保存在-80℃冰箱。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AVP、α-MSH的含量。 结果①潜伏组、0.5h组和高峰组制热后15分钟均有体温上升,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各手法组在手法操作后均仍存在两个发热高峰。除潜伏组在制热后1-1.5小时处于高温相对稳定状态,0.5h组和高峰组均在1小时和3小时左右出现发热相对高峰。②各手法组幼兔体温变化值在手法操作前体温变化值与造模组基本相似(P0.05),在手法操作完成后15-30分钟,均开始偏离造模组。潜伏组在制热后体温高于造模组(P0.01);0.5h组制热后,1小时时体温已有下降,1.5小时时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造模组(P0.05),至2.5-3小时时,降温明显大于造模组(P0.01),恢复到空白对照组水平(P0.05);高峰组制热后,1.5-2小时降温明显小于造模组(P0.05),2.5-3小时体温虽低于造模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③各手法组幼兔体温变化和呼吸变化呈正相关。0.5h组和高峰组在制热后呼吸频率变化也存在两个高峰。且各手法组在整个发热过程中,呼吸频率变化值与空白对照组始终存在明显差异(P0.01)。潜伏组在制热1小时出现高峰,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至3小时下降到造模组以下(P0.05),但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0.5h组制热0.5-2小时期间,呼吸频率明显低于造模组(P0.01),至3小时虽比造模组下降明显(P0.01),但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高峰组制热后呼吸频率变化大致与造模组相似(P0.05),2小时降低幅度明显小于造模组(P0.05),3小时变化幅度比造模组低(P0.01),但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④下丘脑AVP含量与各组体温下降幅度呈正相关:造模组、0.5h组和高峰组在制热3小时后下丘脑AVP含量均上升,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潜伏组无降温,下丘脑AVP含量显著小于造模组(P0.01);0.5h组降温效果最明显,下丘脑AVP含量高于造模组(P0.01);高峰组降温不明显,下丘脑AVP含量与造模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①发热不同时相手法干预,对幼兔体温变化有明显的不同影响。0.5h组和高峰组均有降温效果,以制热后0.5小时介入手法最佳。潜伏组手法操作后体温不降反升。②发热潜伏期手法干预抑制下丘脑AVP生成,发热0.5小时手法干预明显促进下丘脑AVP生成,发热高峰期手法干预对下丘脑AVP生成无明显影响。③各手法组幼兔呼吸变化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④清天河水手法可能不是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降低体温的。⑤清天河水手法解热机理之一可能是调节下丘脑AVP含量的变化而实现的。
【关键词】:发热 内毒素 天河水 体温 呼吸频率 AVP、α-MSH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4.1;R25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常用英文缩略语9-10
  • 前言10-12
  • 一、材料与方法12-16
  • (一) 实验材料12-13
  • 1. 实验动物12
  • 2. 实验试剂与药物12
  • 3. 主要实验设备12-13
  • (二) 实验方法13-15
  • 1. 实验前准备及造摸13
  • 2. 动物分组及处理13-14
  • 3 清天河水手法操作步骤14
  • 4. 动物的组织取材14-15
  • 5. 指标检测15
  • (三) 统计方法15-16
  • 二、结果16-26
  • (一) 发热不同时相介入清天河水手法对发热曲线的影响16-19
  • (二) 发热不同时相介入清天河水手法对呼吸频率的影响19-23
  • (三) 发热不同时相介入清天河水手法对下丘脑AVP含量的影响23-26
  • 三、分析与讨论26-35
  • (一) 传统医学对发热的认识26-27
  • 1. 发热的分类26
  • 2. 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26-27
  • (二) 现代医学对发热机理的认识27-30
  • (三) 小儿发热的常见治疗方法30-31
  • 1. 药物治疗30-31
  • 2. 外治法治疗31
  • (四) 关于天河水穴及选穴依据31-32
  • (五) 推拿手法降温机制的研究32-35
  • 四、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9
  • 附图39-45
  • 致谢45-46
  • 综述46-53
  • 参考文献5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海鹰,严隽陶,吴银根;退六府手法对幼兔发热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0年03期

2 徐刚,张冰;中枢解热介质[J];广州医高专学报;1999年01期

3 魏理珍;许丽;;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概述[J];中医学报;2012年01期

4 李弘,李菁,付咏梅,王彦平;牛磺酸降温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8年04期

5 刘利丹,赵书芬;α-MSH在体温调节中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6 张庆宏;杨进;龚婕宁;郭海;;连花清瘟胶囊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杨明会,刘汉顺;略论中医热型及证治[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8 李秀亮,高成刚;肖正安治小儿高热——附167例疗效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08期

9 胡巢凤,王华东,王达安,王彦平,李楚杰;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对白细胞介素-1β发热的解热机理研究[J];生理学报;1998年05期

10 杨永录,,陈邦勇;隔区注射AVP和AVP抗血清对家兔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J];生理学报;199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不同时相干预清天河水手法对内毒素性发热幼兔降温效果的影响及机制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89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d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