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胆论治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02:08
本文关键词:从心胆论治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通过对心胆论治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与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评价心胆论治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PEMS3.1软件包按照1∶1的比例随机把研究对象分为心胆组(38例)和药物组(38例)。 心胆组:采用针刺内关、阳陵泉、风池穴,均为双侧取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出针后休息5分钟,配合心俞、胆俞(交替)埋皮内针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要求每周治疗2-3次,两次之间时间间隔24小时以上,四周内至少完成8次治疗。 药物组:口服磷酸川芎嗪片(广州康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0mg(1片)。每日3次,一次2片(100mg),症状改善后维持量为每次50mg,每日服用3次,服用4周。 疗效评价: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两组在治疗前、第五次治疗前(药物组为药物服用2周后)、疗程结束时和疗程结束后一个月四个不同的观察时点进行评分,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评分,观察同组治疗前后以及两组组间同一观察时点的评分差异,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采用统一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心胆组和药物组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基线情况比较,包括性别、年龄、低头姿势、低头持续时间、病程、文化程度、既往相关治疗史和结局观察指标包括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两组患者在各个观察时点进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评测,其中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治疗结束和治疗结束后一个月三个观察时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组间比较,心胆组在第五次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一月时评分上升趋势较药物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胆组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方面明显优于药物组。 3、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行SF-36健康调查简表观察,组内比较,心胆组治疗结束后评分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情感职能RE五个维度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余则无统计学意义;药物组在治疗结束后除精神健康MH外,余下七个维度的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两个维度上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干预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心胆组在一般健康状况GH、情感职能RE、躯体疼痛BP三个维度上与药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心胆组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健康状况某些方面的疗效优于药物组。 4、心胆组和药物组两组患者疗程结束时有效率分别为88.89%,70.59%;疗程结束后一月随访时有效率分别为83.33%,61.76%,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在疗程结束时和疗程结束后一月随访时总体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胆组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临床疗效均优于药物组。 结论 心胆组和药物组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均有疗效;在颈性眩晕症状改善及健康状况改善方面,心胆组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提高患者健康状况方面优于药物组;心胆组总体疗效优于药物组。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刺 心胆论治 疗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2-21
- 1.1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12-14
- 1.1.1 病因病理12-13
- 1.1.2 西医治疗13-14
- 1.2 中医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14-18
- 1.2.1 病名14
- 1.2.2 病因病机14
- 1.2.3 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4-15
- 1.2.4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17
- 1.2.5 艾灸治疗17-18
- 1.2.6 推拿手法治疗18
- 1.2.7 其它的护理调摄18
- 1.3 心胆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联系18-19
- 1.3.1 心胆之间的关系18-19
- 1.3.2 心胆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系19
- 1.4 小结及展望19-21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1-34
- 2.1 研究对象21-23
- 2.1.1 支持课题21
- 2.1.2 病例来源21
- 2.1.3 诊断标准21-22
- 2.1.4 纳入病例标准22
- 2.1.5 排除病例标准22
- 2.1.6 剔除和脱落标准22-23
- 2.2 研究方法23-26
- 2.2.1 随机方法23
- 2.2.2 治疗方法23-24
- 2.2.3 疗效评价24
- 2.2.4 不良事件纪录(随时纪录,见附录3)24
- 2.2.5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24
- 2.2.6 技术路线24-26
- 2.3 观察结果26-30
- 2.3.1 病例完成与脱落、剔除情况26
- 2.3.2 病例一般资料比较26-27
- 2.3.3 两组患者间疗效比较27-30
- 2.3.4 不良反应观察30
- 2.4 讨论30-34
- 2.4.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30-31
- 2.4.2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依据31-32
- 2.4.3 研究结果分析32
- 2.4.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32-33
- 2.4.5 设想与展望33-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8
- 附录38-47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7-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锦秋;林海滨;李盛华;;椎动脉型颈椎病非骨性因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7年04期
2 董万涛;宋敏;邓强;;从虚痰瘀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探析[J];甘肃中医;2008年02期
3 王希琳;张喜娟;;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1年06期
4 洪国灿;顾凌;胡维;;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药治疗的处方用药研究[J];国医论坛;2012年05期
5 杨智;黄圣哲;邓雪梅;罗义玲;陈志;;旋提手法配合止眩汤及颈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2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年33期
6 吴燕;王智明;王爱华;;点按枕下三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年11期
7 严治;;各种血管扩张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2010年14期
8 朱山坡;;耳背放血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J];河北中医;2012年01期
9 杨丽型;刘平;;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意义[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年08期
10 魏玉龙,饶洪;论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督脉的关系[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本文关键词:从心胆论治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0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