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3 19: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TIA患者11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加用中药汤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CCAD、IMT、血脂和血流变的变化,并比较两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脉斑块面积明显减小、IMT变薄、CCAD增加,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TG、LDL-C及血流变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脑血管病发生率为7.27%(4/55)明显低于对照组23.64%(13/55)(P<0.05)。结论:TIA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西药联合中医分型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易被患者接受,且可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率。
【文章来源】:中医药信息. 2019,36(04)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方法和检测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CCAD、IMT、斑块面积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比较
2.5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J]. 吴智. 当代医药论丛. 2017(14)
[2]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 曹甜甜,徐海丽,贺延. 医学综述. 2016(12)
[3]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影响[J]. 马朝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10)
[4]杞菊地黄汤化裁联合西药辨治肾虚血阻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 鲁新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17)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样缺血性卒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J]. 李琳,张临洪,徐武平,经屏,张树桐.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10)
[6]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 张晓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30)
[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02)
[8]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J]. 郝冬琳,陈晓南,王利惠,陈葆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02)
[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原因的研究进展[J]. 刘建民,张荣伟,袁绍纪. 实用医药杂志. 2009(02)
硕士论文
[1]中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袁小娜.郑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32449
【文章来源】:中医药信息. 2019,36(04)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方法和检测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CCAD、IMT、斑块面积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比较
2.5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J]. 吴智. 当代医药论丛. 2017(14)
[2]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 曹甜甜,徐海丽,贺延. 医学综述. 2016(12)
[3]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影响[J]. 马朝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10)
[4]杞菊地黄汤化裁联合西药辨治肾虚血阻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 鲁新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17)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样缺血性卒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J]. 李琳,张临洪,徐武平,经屏,张树桐.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10)
[6]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 张晓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30)
[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02)
[8]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J]. 郝冬琳,陈晓南,王利惠,陈葆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02)
[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原因的研究进展[J]. 刘建民,张荣伟,袁绍纪. 实用医药杂志. 2009(02)
硕士论文
[1]中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袁小娜.郑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32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03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