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针点刺法与留针直刺法所致不良反应差异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蜂针点刺法与留针直刺法所致不良反应差异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蜂针疗法是利用蜜蜂螫器官作为针具,沿经络皮部或穴位施行不同手法的针刺,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之为蜂针疗法。蜂针既可以给人体经络穴位以机械刺激,同时也可以自动注入皮内适量的蜂针液,使其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而且其针后继发局部充血,所以兼具温灸效应。可见它是针、药、灸三者结合的复合型刺灸法。其适应症有很多,较常用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病、膝骨关节炎、面瘫、肌筋膜炎等多种病症。 蜂蜇疗法虽然疗效可靠显著,然而其在推广运用上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阻碍——不良反应。因为其蜂毒液的特殊性,接受蜂针疗法的患者往往会发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例如红肿、瘙痒、发热、疼痛、阿瑟氏反应、甚则昏厥等。这些不良反应如不注意控制,把握规律,将会给患者带来身心的痛苦。因此,如何减少蜂疗后的不良反应,成为了广大蜂疗使用者以及患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故而不少医者在患者初次就诊时,往往对患者施以蜂针点剌法以减少其过敏反应,使患者安全度过脱敏期,再逐渐加量,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蜂针点刺法减轻过敏反应的功能缺乏足够的临床验证。因此,本文本旨在检验与探讨蜂针点刺法与直刺法在患者脱敏期的具体差异,为临床蜂针治疗时减少不良反应寻求一个可靠的方式,减轻病人的痛苦,消除病人对蜂针的畏惧,具有临床实际意义,能加强医者对蜂针治疗安全性的把握,有利于蜂针疗法的推广应用。 目的 检验与探讨蜂针点刺法与直刺法在患者脱敏期的具体差异,为临床蜂针治疗时减少不良反应寻求一个可靠的方式,为蜂针点刺法的临床推广提供一个可靠依据。 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2010年12月一2013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行蜂针治疗的患者144例。告知其蜂针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锋针点刺组和蜂针直刺组。 点刺组在常规消毒后,在将活蜂针刺入人体后,就迅速将蜂刺拔出; 直刺组则在常规消毒后,将蜂针刺入,留针10分钟后取出。因为蜂受到刺激会有作出自卫的本能反应,故而蜜蜂自然将尾针刺入,让蜂毒通过螯针注入人体。在留针10分钟后,可以见到蜂针的毒囊变成干瘪,然后即可将蜂刺拔出。 如果受试者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及时进行抗过敏处理。 以上两组均隔日进行治疗一次,逢周日休息一天。并每次记录观察指标。如出现肿胀面积过大无法进行治疗者,则待肿胀减退后再进行治疗。因第一次治疗为皮试,两组均采用点刺法,故从第二次治疗开始分组。 患者隔天进行治疗一次。在治疗当时记录其疼痛分级,在其下一次治疗时观测并记录其是否发生肿胀及其分度、瘙痒及其分级、是否有发热及其他不良反应。因根据以往文献不良反应,往往集中在前3-7次治疗时发生,故连续记录其除皮试外前七次指标。将结果录入表格后,做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士S方法分析;计数资料用x方法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分析。P0.05,为显著性差异。数据用SPSS18.0统计分析。 结果 1.肿胀发生率:在七次治疗中,前两次,后三次的肿胀率对比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而在第三次及第四次治疗后,两组间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肿胀分度:在全部7次治疗中,除了最后两次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五次治疗中,蜂针点刺组所造成的肿胀程度都比直刺组要低(P<0.05)。 3.瘙痒发生率:在七次治疗中,前两次,后两次的瘙痒率对比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而在第三次、第四次及第五次治疗后,两组间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瘙痒分级:在全部7次治疗中,第四次到第六次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在余下几次治疗中,蜂针点刺组所造成的瘙痒程度都比直刺组要低(P<0.05)。 5.发热发生率:在前两次治疗后,两组间的对比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而在后五次治疗中,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特别是在后三次治疗后,点刺组与直刺组发热的例数仅仅相差一人。 6.疼痛分级:从其统计学上来看,点刺组与直刺组患者的对蜂针治疗的疼痛评分是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异的(P<0.05). 结论 蜂针点刺法的确是一种能够减轻蜂针不良反应的手法,其对肿胀、瘙痒、发热、疼痛等方面程度的减轻或发生率的降低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作用。特别是在前5次治疗中,相比其采用直刺法的患者,其不必要的痛苦与困扰可以同过点刺法而大大减轻。而在五次之后,一旦过敏期度过,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趋于稳定,点刺法所减轻的不良反应程度亦不再明显。因此,在将来进行蜂针疗法时,在前1-6次治疗最好采用点刺法,待不良反应已度过峰值,即可换用直刺法增加进入体内的蜂毒量。
【关键词】:蜂针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点刺法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目录9-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3-34
- 1.1 蜂针疗法13-22
- 1.1.1 蜂疗简史13-14
- 1.1.2 治疗机理14-16
- 1.1.3 临床研究16-22
- 1.2 不良反应22-32
- 1.2.1 概述22-23
- 1.2.2. 疼痛23-24
- 1.2.3 肿胀24-26
- 1.2.4 瘙痒26-27
- 1.2.5 发热27-29
- 1.2.6 急性荨麻疹29-30
- 1.2.7 晕厥30-31
- 1.2.8 其他不良反应31
- 1.2.9 不良反应相关因素31
- 1.2.10 皮试31-32
- 1.2.11 小结32
- 1.3 蜂针刺法及其与不良反应的关系32-34
- 1.3.1 蜂刺手法33
- 1.3.1.1 直刺法33
- 1.3.1.2 点刺法33
- 1.3.2 蜂刺手法对不良反应的影响33
- 1.3.3 小结33-34
- 第二章 研究方法34-38
- 2.1 研究对象34-35
- 2.1.1 病例来源34
- 2.1.2 病例选择34-35
- 2.2 研究方法35-36
- 2.2.1 分组方法35
- 2.2.2 治疗方法35-36
- 2.3 观察指标36-37
- 2.3.1 一般记录项目36
- 2.3.2 观测指标36
- 2.3.3 观测时点36-37
- 2.3.4 观测指标标准37
- 2.4 数据处理37-38
- 第三章 研究结果38-43
- 3.0 一般情况比较38
- 3.1 肿胀发生情况的观察38-39
- 3.2 肿胀分级的观察39-40
- 3.3 瘙痒发生率的观察40
- 3.4 瘙痒分级的观察40-41
- 3.5 发热发生率的观察41-42
- 3.6 疼痛程度的观察42-43
- 第四章 讨论43-45
- 4.1 蜂针疗法所致的肿胀43
- 4.2 蜂针疗法所致的瘙痒43-44
- 4.3 蜂针疗法所致的发热44
- 4.4 蜂针疗法所致的疼痛44-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50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0-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京;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01期
2 温伟强,黎德育,朱辉军;蜂针加补肾活血方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43例[J];北京中医;2003年03期
3 王太发;;蜂针针刺穴位治疗面神经麻痹38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0年04期
4 柳朋生;瘙痒和止痒疗法的现状[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5期
5 梁洪德;蜂针治疗腰腿痛28例[J];广西中医药;1995年05期
6 成永明,温自征,廖慧芳;蜂针配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3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年09期
7 旷惠桃,兰红勤,周珂,李志强;养血通痹汤加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顽痹)32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年10期
8 成永明,任小红;蜂针治疗小儿遗尿症25例小结[J];中医药导报;2005年02期
9 朱辉军;黄胜光;谭宁;温伟强;徐泽军;;蜂针合补肾化瘀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6例[J];中医药导报;2009年09期
10 周汝云;谭宁;黄胜光;;补肾汤联合蜂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0例临床总结[J];中医药导报;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邓金锋;;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12例临床观察[A];首届全国中医蜂疗临床技术推广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韩巧菊;陈淑兰;于丽华;;蜂疗配合中药治疗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240例临床观察[A];首届全国中医蜂疗临床技术推广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丁志贤;;蜂毒疗法在多发性硬化中应用发展[A];首届全国中医蜂疗临床技术推广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吕立国;成永明;陈志强;王树声;;中医蜂针疗法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82例的临床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万瑶;[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本文关键词:蜂针点刺法与留针直刺法所致不良反应差异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13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