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法”的源流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24 22:18
作为中医重要的治则治法之一,"和法"在我国医学史上的发展是一个概念逐渐具体,理论逐渐完善,方剂逐渐丰富的过程,其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成形于《伤寒论》,后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与实践,日趋完善。乃至现代,"和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愈加丰富。本文通过追溯中医"和法"的源流与发展,以期进一步提升中医学界对"和法"的认识,对发展中医学术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多有裨益。
【文章来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29(07)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黄帝内经·素问》最早蕴涵“广义和法”概念
2 汉代张仲景沿承广义和法思想,首创和法代表方剂及测汗测便法
2.1 沿承了《黄帝内经》广义和法的思想
2.2 首创“和法”的代表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及半夏泻心汤
2.3 首创测汗法与测便法
3 宋金医家成无己首提“半表半里证”和“和解”的概念
4 明清医家对“和法”认识的发展
4.1 张景岳与程国彭的不同“和法”见解
4.2 吴又可创膜原学说,立达原饮,提出“下不厌早”“补泻兼施”
4.2.1 首创膜原学说,设立达原饮
4.2.2 提出“下不厌早”的观点
4.2.3 提倡“补泻兼施”之法
4.3 叶天士探温病之本质、判湿温湿邪之有无、树“分消上下”之治法
4.3.1 指出温病的本质“在一经不移”
4.3.2 根据大便溏结判断湿温湿邪有无
4.3.3 树立“分消上下”之法
4.4 俞根初组创柴胡达原饮、蒿芩清胆汤等和解经典方剂
4.5 戴天章首次总结温病和法特点,明确和法概念清代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提到“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13]。
4.6 唐容川小柴胡汤治疗血证 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指出小柴胡汤为“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用于“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肝经郁火”、“热入血室”[14]等。
4.7 何廉臣扩展外感和法方药
5 现代医家对“和法”的认识
5.1 对“和法”概念的理解
5.2 关于广义和法与狭义和法
5.3 和法包括的治法与方药
6 小 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读《平脉辨证相濡医论》有感——对“透热转气”内涵的探讨[J]. 张晓雷,刘锡曈,王玉光. 环球中医药. 2016(07)
[2]“广义和法”的概念以及中医辨析[J]. 张晓雷,沙茵茵,马家驹,王玉光,姜苗. 环球中医药. 2015(12)
[3]从脾胃枢纽学说浅析和法与寒热并用之相关性[J]. 吴钟琴,郭志华. 中医药导报. 2015(07)
[4]“和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 杨素清,孙卉,王健,侯再福. 黑龙江医学. 2015(01)
[5]傅淑清以和法治疗小儿功能性低热经验[J]. 孟萍,徐春娟,高晓静,傅淑清.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09)
[6]“和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 董淑君,张明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7)
[7]广义和法析议[J]. 王江,周永学,谢永波. 河北中医. 2013(02)
[8]从小柴胡汤谈和法在常见肾系疾病中的应用[J]. 陈敏,王怡,顾向晨.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1(01)
[9]方和谦教授“和法”临床应用数据的挖掘研究[J]. 权红,李文泉,高剑虹,范春琦,孙维娜,崔筱莉,赵铁良,宋彬彬.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9(06)
[10]和法广义[J]. 李俊玉,杨守光,徐春玲. 基层医学论坛. 2008(31)
本文编号:3158158
【文章来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29(07)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黄帝内经·素问》最早蕴涵“广义和法”概念
2 汉代张仲景沿承广义和法思想,首创和法代表方剂及测汗测便法
2.1 沿承了《黄帝内经》广义和法的思想
2.2 首创“和法”的代表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及半夏泻心汤
2.3 首创测汗法与测便法
3 宋金医家成无己首提“半表半里证”和“和解”的概念
4 明清医家对“和法”认识的发展
4.1 张景岳与程国彭的不同“和法”见解
4.2 吴又可创膜原学说,立达原饮,提出“下不厌早”“补泻兼施”
4.2.1 首创膜原学说,设立达原饮
4.2.2 提出“下不厌早”的观点
4.2.3 提倡“补泻兼施”之法
4.3 叶天士探温病之本质、判湿温湿邪之有无、树“分消上下”之治法
4.3.1 指出温病的本质“在一经不移”
4.3.2 根据大便溏结判断湿温湿邪有无
4.3.3 树立“分消上下”之法
4.4 俞根初组创柴胡达原饮、蒿芩清胆汤等和解经典方剂
4.5 戴天章首次总结温病和法特点,明确和法概念清代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提到“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13]。
4.6 唐容川小柴胡汤治疗血证 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指出小柴胡汤为“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用于“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肝经郁火”、“热入血室”[14]等。
4.7 何廉臣扩展外感和法方药
5 现代医家对“和法”的认识
5.1 对“和法”概念的理解
5.2 关于广义和法与狭义和法
5.3 和法包括的治法与方药
6 小 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读《平脉辨证相濡医论》有感——对“透热转气”内涵的探讨[J]. 张晓雷,刘锡曈,王玉光. 环球中医药. 2016(07)
[2]“广义和法”的概念以及中医辨析[J]. 张晓雷,沙茵茵,马家驹,王玉光,姜苗. 环球中医药. 2015(12)
[3]从脾胃枢纽学说浅析和法与寒热并用之相关性[J]. 吴钟琴,郭志华. 中医药导报. 2015(07)
[4]“和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 杨素清,孙卉,王健,侯再福. 黑龙江医学. 2015(01)
[5]傅淑清以和法治疗小儿功能性低热经验[J]. 孟萍,徐春娟,高晓静,傅淑清.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09)
[6]“和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 董淑君,张明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7)
[7]广义和法析议[J]. 王江,周永学,谢永波. 河北中医. 2013(02)
[8]从小柴胡汤谈和法在常见肾系疾病中的应用[J]. 陈敏,王怡,顾向晨.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1(01)
[9]方和谦教授“和法”临床应用数据的挖掘研究[J]. 权红,李文泉,高剑虹,范春琦,孙维娜,崔筱莉,赵铁良,宋彬彬.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9(06)
[10]和法广义[J]. 李俊玉,杨守光,徐春玲. 基层医学论坛. 2008(31)
本文编号:3158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15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