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西医临床路径的疾病谱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03 14:13
  目的分析目前我国中西医临床路径的疾病谱覆盖情况。方法获取截止2019年5月国内已经颁布的中西医临床路径,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包括中西医路径名称、发布时间、关注疾病等,并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编码对临床路径涉及疾病进行标引和分类。对于中医临床路径,同时采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中医病证编码对疾病进行标引和分类。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中西医临床路径发布时间和疾病谱覆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7年共发布1 212个西医临床路径,依据ICD-10分类标准,覆盖疾病系统种类20类;2010—2018年共发布405个中医临床路径,涉及疾病种类18类,按照TCD代码对中医临床路径进行归类,共涉及7种疾病分科。已颁布的西医临床路径数量远高于中医临床路径,但在疾病种类覆盖方面存在交叉,存在部分中医临床路径并未发现关于同疾病的西医临床路径。结论整体中西医临床路径发布年份的时间节点较为一致,不存在中医临床路径远滞后于西医临床路径的问题。未来在制定路径病种选择时应结合中医优势病种、路径空白疾病领域以及当前路径质量等方面综合考量。 

【文章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40(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我国中西医临床路径的疾病谱对比分析


西医临床路径发表年份图

中医,年份,疾病


2010—2018年共发布405个中医临床路径,其中2018年发布了95个(23.5%)中医临床路径,另有7个临床路径的具体发布时间无法获得(图2)。共390个路径(96.3%)可获得ICD-10编码,依据ICD-10分类标准,涉及疾病种类18类(表2)。其中,已经发布的中医临床路径数量位于前十位的疾病领域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表2 已颁布的中医临床路径覆盖疾病数量及其占比 (ICD-10标准) 疾病种类 路径数量 百分比(%) 消化系统疾病 47 11.70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37 9.20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36 9.00 循环系统疾病 32 8.00 神经系统疾病 30 7.50 呼吸系统疾病 28 7.00 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24 6.00 精神和行为障碍 23 5.70 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23 5.70 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23 5.70 眼和附器疾病 21 5.20 肿瘤 20 5.00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16 4.00 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 12 3.00 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9 2.20 耳和乳突疾病 4 1.00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4 1.00 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 1 0.20 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 0 0.00 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0 0.00 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 0 0.00 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 0 0.00

对比图,中西医,疾病谱,西医


对于同一疾病种类下中医临床路径和西医临床路径进行分析,虽然西医临床路径在数量分布上普遍高于中医临床路径,但涉及具体疾病时二者并不存在包含关系,即仍存在某些疾病只发布了中医临床路径而未发布相关西医临床路径。以西医临床路径发布数量最多的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例,共颁布25个疾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和49个疾病的西医临床路径,只有17个中医临床路径同时存在同个疾病的西医临床路径。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医临床路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赵鑫,王阶,陈光.  中国医院管理. 2019(02)
[2]我国中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应用现状[J]. 吕镜如,阮崧,刘晓星,孙晓杰.  中国医药导报. 2018(33)
[3]中国临床路径的证据来源调查[J]. 荀杨芹,成鹏,李秀霞,韦当,姚亮,潘蓓,闫沛静,许可,李亚男,郭天康,杨克虎.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8(10)
[4]我国中医优势病种分布状况及特点[J]. 杨海丰,崔志伟,王茂,赵臻.  中医杂志. 2012(04)
[5]临床路径概要及中医临床应用思路[J]. 王思成,韩梅,刘建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2)
[6]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分析[J]. 竺丽明,张文彤.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5(01)

博士论文
[1]基于循证的中医临床路径研制方法研究[D]. 王思成.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81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381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1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