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色诊文献整理及常人偏色光电血流容积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5 18:03

  本文关键词:面部色诊文献整理及常人偏色光电血流容积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第一部分面部色诊的文献整理 面部色诊历史悠久,其理论根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扬。然而,面部色诊一直以来都停留在宏观的、定性的研究层面,侧重于经验的、功能的描述,具有不确定性(缺少严格的标准、重复性差)、模糊性(不能定量);为使面部色诊研究向微观的、定量的方向发展,由经验的、功能的描述向阐述机制方向过渡,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的常人面色特征研究成果,为中医病证研究提供客观指标和研究基础;笔者在全面整理历代面部色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阐发了面部色诊理论,并进行了分类整理与评述。 目的: 了解面部色诊的历史源流、具体内容以及现代研究成果与概况,探讨面部色诊存在的不足,寻找研究对策。 方法: 手工查阅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历代有关中医色诊、‘中医面诊、面色诊的古籍,利用计算机检索并下载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的相关文献,然后按内容分类整理、系统归纳、发现问题。 结果: 1.面部色诊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扬。清代医家从宏观的、定性的层面对其理论广为阐发,涉及面部色诊的著作就有十多部;现代学者则从微观的、定量的角度进行研究。 2.“气由脏发,色随气华”是面部色诊的基本原理;“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是面色形成的生理基础。 3.面部色诊分区:《灵枢·五色》分法:“眉心上—阙上—咽喉;眉心—阙中—肺;鼻根—阙下—心;鼻柱—下极之下—肝;鼻尖—肝下—脾;颊—挟大肠—肾。”。《素问·刺热》分法:“额部—心,鼻部—脾,左颊—肝,右颊—肺,颏部—肾。”。 4.面部常色是指常人面色,是健康人面部皮肤的颜色与光泽,其特点是明润、含蓄。常色分为主色与客色。主色是与生俱来的基本面色和肤色,具有种族遗传特征,终生不变,中华民族属黄色人种,主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主色由于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环境等的不同在个体间存在差异,有常色偏赤、偏黄、偏白、偏青、偏黑之分。客色是因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外界因素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属常色范围。 5.“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fD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是面部五色诊的基本内容。清·汪宏在《望诊遵经》中将其概括为“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称作“望诊十法”。 6.现代学者应用数码摄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色差计、分光光度计、光电容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科研方法对中医面部色诊进行研究,内容涉及面部色诊分区、常人面色、五色诊以及病证相关等,研究主要围绕“客观化、定量化”展开。在客观化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存在诸多不足:技术不够成熟,仪器不够先进,循证研究样本数小,病种单一等。 结论: 1.面部色诊理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渊远流长。 2.《黄帝内经》奠定了面部色诊的理论基础,对面部色诊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3.面部色诊理论历代医家多有阐扬,但其发展最为突出的时期是在清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林之翰在《四诊抉微》中提出“气由脏发,·色随气华”的理论观点,汪宏在《望诊遵经》中将面部色诊分区和五色诊的理论升华为“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望诊十法。 4.历代面部色诊的研究都停留在宏观的、定性的层面,侧重于经验的、功能的描述,缺乏微观的、定量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不确定性(缺少严格的标准、重复性差)、模糊性(不能定量),阻碍了面部色诊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发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面部色诊,在客观化、定量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尚存在诸多不足。 5.使用先进可靠的研究手段,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对常人面色特征进行研究,是面部色诊研究中一项最为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应用光电血流容积技术对常人面色特征进行研究,可能是面部色诊研究的突破口,并实现面部色诊客观化,为中医病证研究提供客观指标和实验基础。 第二部分常人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特征研究 应用GD-3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与Pclab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匹配,检测331例常人面部五类偏色的光电血流容积参数,以获取常人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特征与正常参考值。 目的: 1.获得常人面部不同部位(额部、左颊、右颊、鼻头、下颌)光电血流容积特征与正常参考值。 2.获得常人面部五类偏色(偏白、偏黄、偏赤、偏青、偏黑)光电血流容积特征与正常参考值,为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 应用GD-3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与Pclab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匹配,在电脑上进行检测与数据处理,仪器的使用遵循仪器操作规程,整个实验过程按照实验设计要求严格进行。 结果: 1.五部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研究发现:光电血流容积五部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五部中反映心脏搏动的时间指标tag、tab、tae、teg与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tab/tag差异无显著性;反映血管功能和血流状态的指标tw、hb、hd、he、hf、hb/tab、hd/hb、he/hb、tw/tag因部位不同差异有显著性。指标hf大体呈“鼻部或右颊或左颊额部或下颌”的规律分布;指标hb、hd、he、hb/tab大体呈“鼻部右颊或左颊额部或下颌”的规律分布;指标hd/hb、he/hb、tw/tag呈“额部或下颌左颊或右颊鼻部”的规律分布,与hb、hd、he、hb/tab的趋势大体相反。 2.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研究发现: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的共同规律是:不同偏色tag、tab、tae、teg、hf、hb/tab、hd/hb、tab/tag、tw/tag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偏色hb、tw、hd、he、he/hb差异有显著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中,部分指标随偏色不同呈现出一定变化的趋势。.波幅指标hf和比值指标hd/hb变化的趋势一致,呈“偏黑偏白偏黄偏赤偏青”的趋势。tw/tag与hf、hd/hb的趋势大体相反。比值指标hb/tab呈“偏赤偏黑偏黄偏白偏青”的趋势。 Hb、tw、hd、he、he/hb差异有显著性,hb“呈偏赤偏黑偏黄偏白偏青”的趋势。tw、hd、he、he/hb呈现的趋势与hb大体相反。而且五类偏色以上五指标的比较,偏青组与其它偏色组比较大多数差异都有显著性。 结论: 1.各部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研究,印证了“心华在面”、“面部色诊分区”、“鼻分属于脾”、“体表—内脏相关”的中医理论。 2.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研究,表明光电血流容积各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面色—血流容积变化的机理。 3.常色五类偏色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的研究说明:血管容积变化是面部常色不同偏色形成的生理基础。
【关键词】:面部色诊 常色 五色诊 常色 面部偏色 光电血流容积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241.9
【目录】:
  • 中文摘要6-11
  • ABSTRACT11-18
  • 前言18-19
  • 第一部分 面部色诊的文献整理19-33
  • 1 面部色诊源流19-21
  • 1.1 内经时期19-20
  • 1.2 清代时期20
  • 1.3 现今时期20-21
  • 2 面部色诊原理21-23
  • 2.1 脏腑—经络—气—色相关理论21
  • 2.2 局部与整体的理论21-22
  • 2.3 视外知内的理论22
  • 2.4 取象比类的理论22-23
  • 3 面部色诊分区23-24
  • 4 面部常色24-27
  • 4.1 常色研究24-25
  • 4.2 影响因素25-27
  • 5 面部五色诊27-31
  • 5.1 五色诊的内容27-28
  • 5.2 病证相关研究28-30
  • 5.3 五色诊的意义30-31
  • 6 面部色诊展望31-33
  • 第二部分 常人面部不同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参数特征研究33-53
  • 1 资料与方法33-35
  • 1.1 观察对象33-34
  • 1.2 方法与指标34
  • 1.3 统计处理34-35
  • 2 面部各部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35-41
  • 2.1 五部常色偏白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35-36
  • 2.2 五部常色偏黄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36-37
  • 2.3 五部常色偏赤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37-38
  • 2.4 五部常色偏青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38-40
  • 2.5 五部常色偏黑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40-41
  • 3 各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41-48
  • 3.1 额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41-42
  • 3.2 鼻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42-43
  • 3.3 下颌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43-45
  • 3.4 左颊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45-46
  • 3.5 右颊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46-48
  • 4 讨论48-51
  • 4.1 各部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讨论48-49
  • 4.2 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讨论49-51
  • 5 结论51-53
  • 全文总结53-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7
  • 综述57-64
  • 参考文献62-64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振相,魏满良,殷凤云;对正常人面部红外线图的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1年04期

2 蔡光先;508例病理五色定量计测[J];中国医药学报;1996年01期

3 王鸿谟,张栋;中医色诊学的定位定量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8年04期

4 艾英;黄疸病人面部色泽定量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8年05期

5 田雪飞,程曙,周青;脾病明堂色反射光谱图像分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年02期

6 蔡光先;长沙地区327名健康成人面部色泽定量检测报告[J];湖南中医杂志;1996年01期

7 胡志希;袁肇凯;陈娟;郑景辉;邹怡;陈洁;叶吉祥;;早发冠心病血瘀证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特征与HbO_2的相关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张栋,高惠合,温宝珠,寿小云;正常人体颜面温度分布及红外面像分析[J];激光与红外;1994年03期

9 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程韵梅;253例健康人不同部位光电血管容积图检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0年09期

10 张世亮,张蕴慧,庄欣;红外成像技术对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面部温度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本文关键词:面部色诊文献整理及常人偏色光电血流容积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46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