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门脉高压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3-04-21 22:28
肝硬化分布遍及全世.界,在我国也是多发病。肝硬化的病因世界各地有所不同,我国肝硬化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酒精中毒等。各种肝硬化的病因均能引起炎症坏死。肝细胞炎症、坏死,必将导致纤维增生而发生纤维化。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来源为肝星状细胞(HSC)。HSC在门静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在近年受到关注。HSC激活后,细胞内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增加,使HSC的收缩能力增强。门静脉压力高低,取决于其阻力和流量多少。HSC的收缩功能对门静脉血流的阻力和流量,都起到调节作用。门脉高压可引起较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如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和顽固性腹水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并发症,因此如何治疗门脉高压的并发症成为当前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目前降低门脉高压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加压素及生长抑素等。多是通过减少心输出量,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脉血流量,即作用于向前血流机制而降压,长期用药由于肝脏血流量降低而加重肝脏损害,并对全身血流动力产生不良影响。中药复方具有多靶位点、多环节、多方面的抑制胶原增生、减少胶原沉积、增加胶原降解、促进正常组织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和广泛的...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祖国医学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古代中医对胁痛、积聚、鼓胀的认识
1.1.1 胁痛的病因病机
1.1.2 积聚的病因病机
1.1.3 鼓胀的病因病机
1.2 现代中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疫毒感染的病因理论
1.2.2 湿热内蕴的病机观
1.2.3 情志内伤使疾病迁延难愈
1.2.4 饮食不节、嗜酒过度加重疾病损害
2 治法治则
2.1 古代中医对胁痛、积聚、鼓胀的辨证论治
2.1.1 胁痛论治
2.1.2 积聚论治
2.1.3 鼓胀论治
2.2 现代中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辨证论治
2.2.1 治肝为重理论
2.2.2 攻补兼施理论
2.2.3 化瘀为先理论
2.2.4 补土为主理论
2.2.5 分期论治理论
2.2.6 辩病与辨证结合理论
二.西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概况
1 西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认识
1.1 肝硬化的病因
1.2 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
2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3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治疗
3.1 外科治疗
3.2 内镜和介入治疗
3.3 药物治疗
3.4 肝移植
第二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辨证论治
3.1 早期肝硬化的治疗
3.2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3.2.1 疏肝理气、健脾消水类
3.2.2 健脾活血、软肝利水类
3.2.3 温阳健脾行水法
3.2.4 益气健脾利水法
3.2.5 活血化瘀利水法
3.2.6 滋阴柔肝利水法
3.2.7 健脾益肾消水法
3.2.8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中药药效机制的研究
4.1 单味中药的临床实验研究
4.2 复方制剂的临床实验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6 结语
病例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96366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祖国医学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古代中医对胁痛、积聚、鼓胀的认识
1.1.1 胁痛的病因病机
1.1.2 积聚的病因病机
1.1.3 鼓胀的病因病机
1.2 现代中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疫毒感染的病因理论
1.2.2 湿热内蕴的病机观
1.2.3 情志内伤使疾病迁延难愈
1.2.4 饮食不节、嗜酒过度加重疾病损害
2 治法治则
2.1 古代中医对胁痛、积聚、鼓胀的辨证论治
2.1.1 胁痛论治
2.1.2 积聚论治
2.1.3 鼓胀论治
2.2 现代中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辨证论治
2.2.1 治肝为重理论
2.2.2 攻补兼施理论
2.2.3 化瘀为先理论
2.2.4 补土为主理论
2.2.5 分期论治理论
2.2.6 辩病与辨证结合理论
二.西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概况
1 西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认识
1.1 肝硬化的病因
1.2 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
2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3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治疗
3.1 外科治疗
3.2 内镜和介入治疗
3.3 药物治疗
3.4 肝移植
第二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辨证论治
3.1 早期肝硬化的治疗
3.2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3.2.1 疏肝理气、健脾消水类
3.2.2 健脾活血、软肝利水类
3.2.3 温阳健脾行水法
3.2.4 益气健脾利水法
3.2.5 活血化瘀利水法
3.2.6 滋阴柔肝利水法
3.2.7 健脾益肾消水法
3.2.8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中药药效机制的研究
4.1 单味中药的临床实验研究
4.2 复方制剂的临床实验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6 结语
病例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96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79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