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的中西医学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发作性睡病的中西医学研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发作性睡病是为一原因不明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罕见病。本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及地区呈现不同的患病率,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且致残致伤率较高,需引起重视。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研究多认为与神经生化改变、神经功能异常,免疫及遗传因素相关,而后者已得到广泛认可。临床以白天过度嗜睡和异常快速眼动,猝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为特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白天出现不可克制的发作性短暂性睡眠,临床伴有猝倒发生、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如果以上四种症状均存在时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在四联症之外还可见一些心理、肥胖等其他症状。西医以心理和药物治疗为主,现有对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如用中枢兴奋剂及新型兴奋剂治疗白天嗜睡,如用抗抑郁药等治疗猝倒,而3-羟丁酸钠是唯一可以治疗发作性睡病的四联症的药物,但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很大,且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耐药性。发作性睡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但目前的免疫治疗结果并不理想,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无疗效,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治疗并未取得一致的结果。免疫治疗正在探索中。 中医学属多寐、晕厥、嗜睡、嗜卧等范畴。后世医家对此又有“多睡”、“多卧”、“多寐”、“善眠”之称。对其病因病机认识是建立在中医对于睡眠医学的认识和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主要有卫气、阴阳、脏腑、经络等方面;导师认为阴阳失衡、神蒙窍闭是本病基本的病因病机。不同医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认识,尚无统一。中医药治疗方法综合多样,如中药内服、毫针、耳穴、梅花针,推拿等,都可取得很好疗效。并有部分医家报道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本病,已显出疗效。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大优势,疗法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发作性睡病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病尚缺乏统一的证候学标准,缺乏合适的诊疗标准,使临床医生无所遵循。故中医症候分型及疗效的判断需进一步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跟随导师对中医基础理论和本病临床治疗的学习,作者总结了导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特色治疗方法。 本文查阅、汇集、分析了近25年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发作性睡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中医病因病机、中西医治疗、导师思想、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旨在归纳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讨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思路与参考,以便更加有效地诊治本病,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 中西医学 研究进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42.8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英文缩略语词表7-8
- 前言8-9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9-45
- 第一章 发作性睡病的西医诊疗研究进展9-30
- 1 流行病学9-10
- 2 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0-14
- 3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14-16
- 4 实验室检查16-19
- 5 发作性睡病的诊断19-21
- 6 发作性睡病的鉴别诊断21-24
- 7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24-29
- 8 小结29-30
- 第二章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现状30-45
- 1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30-34
- 2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辨证分型34-35
- 3 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35-43
- 4 小结43-45
- 第二部分 导师思想与病案举例45-49
- 1 导师思想45-46
- 2 病案举例46-49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展望49-51
- 参考文献51-59
- 致谢59-60
- 个人简历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令慧;商秀丽;;发作性睡病四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9期
2 陈少元;;麻古戒断致发作性睡病[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年03期
3 詹自雄;江泓;沈璐;张文娟;唐北沙;;发作性睡病并OSAHS(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年04期
4 赵文研;陈荣;;补中益气汤新用[J];光明中医;2011年09期
5 姜国林;;临床思维的发散与集中——1例反复发作性长时间意识丧失的诊治体会[J];临床荟萃;2011年16期
6 姚继霞;;“老慢支”病人如何安度冬季[J];食品与健康;2000年11期
7 许静华;;儿童睡眠障碍[J];大众心理学;2007年09期
8 钟代曲;蒋晓江;李训军;毛丹丹;;多导睡眠脑电图的监测及其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年16期
9 魏凤琴;;漫谈《中医基础理论》学习[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08期
10 周立华;卢依平;杜娟;何晓明;;状态医学与心脑同治[J];中医学报;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乾利;;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及方法论比较研究[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斌;;从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看中西文化差异[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3 钱元强;;“中医”治国还是“西医”治国——公共管理中“治理方式”的选择[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金丽;;中西医学临证现状人文思索[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曹峰祥;万芳;;从“四元行”之辩看明清之际的中西医学融汇[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6 方晓阳;;开展中医有效性传播[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中医药的科学研究[C];2007年
7 刘健;;中西哲学比较及其对中西医学的影响[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琪;;孟河医派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创新[A];第三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9 侯中平;;中西医学巧结合 治愈癌症结硕果(摘要)——兼谈仁易灵芝在癌症康复中的应用[A];全国李时珍王清任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芳;;发作性睡病[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朝晖;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中西医学和谐共处[N];科技日报;2008年
2 上海长征医院 主治医师 彭华;发作性睡病 病根在大脑[N];家庭医生报;2009年
3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孟庆云;复方在中西医学中的不同命运[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胡珉琦;“发作性睡病”之谜[N];北京科技报;2010年
5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 王文健;中西医学科学思维的差异[N];文汇报;2011年
6 记者 付东红;发作性睡病与接种甲流疫苗关系不大[N];健康报;2011年
7 张晓彤;中西医学要扬长避短比翼双飞[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睡眠中心主任、教授 宿长军;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9年
9 孟庆云;调方最近情[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秦秋;中西医学浑然天成[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发作性睡病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2 吴振武;中西医学抗衰老领域之机理及治法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刘理想;近现代中医发展中的进化论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韩宇霞;广东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张晓利;陆士谔医学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杨云松;中西医结合研究史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安礼;3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伤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施Z辱,
本文编号:385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8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