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屈伸交替低频电治疗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针结合屈伸交替低频电治疗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并比较电针治疗和电针结合屈伸交替低频电治疗两种方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①对照组:给予头针和体针治疗,头穴依据“于氏头部腧穴七区划分法”,选取顶区和顶前区,按照丛刺法留针6小时/天;体针取肩毭、臂佈、手三里、外关等穴位。头针、体针同时连接电针,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每次30分钟,日2次。②实验组:取穴及电针方法同对照组,并给予屈伸交替低频电治疗,选用断续波,频率为50Hz,每次20分钟,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腕部、肘部活动时相应主动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提取特征值即积分肌电值(IEMG)、最大值(MAX);记录关节活动度(ROM)、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ADL)评分,以全面评价肌肉的电生理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判定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 1.伸肘时,患侧肱三头肌MAX、IEMG分别比健侧降低23.79%和22.29%;屈肘时,患侧肱二头肌MAX、IEMG分别比健侧降低23.77%和32.48%;患健侧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腕背伸时,患侧桡侧腕伸肌MAX、IEMG分别比健侧降低24.54%和39.06%;腕掌屈时,患侧桡侧腕屈肌MAX、IEMG分别比与健侧降低27.09%和27.21%;患健侧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治疗后,各运动主动肌MAX、IEMG均较疗前提高。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AX、IEMG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4.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提高。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Fugl-Meyer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5.治疗后,两组Barthel ADL指数评分均提高。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Barthel ADL指数评分治疗前后脑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6.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肢)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1. sEMG可以客观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肌力。 2.电针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恢复。 3.电针结合屈伸交替低频电治疗可以提高患侧上肢肌力,增加患侧上肢关节活动度,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其疗效的产生与改善主动肌的电生理功能有关
【关键词】:脑卒中 上肢 表面肌电信号 电针 低频电刺激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43.3;R246
【目录】:
- 缩略语表4-5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1
- 综述11-36
- 1、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11-13
-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11
- 1.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11-13
- 2、脑卒中的康复研究13-20
- 2.1 脑卒中的异常模式13-14
- 2.2 脑卒中的康复机制14-16
- 2.3 脑卒中的康复评价16-18
- 2.4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18-20
- 3、上肢功能的研究20-23
- 3.1 上肢的解剖学特征20-21
- 3.2 上肢关节活动度21-22
- 3.3 上肢的功能特征22
- 3.4 上肢功能研究现状22-23
- 4、针刺治疗脑卒中的研究23-26
- 4.1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机理24-26
- 4.2 电针治疗脑卒中机理26
- 5、低频电疗法的研究进展26-30
- 5.1 低频电的概况26-27
- 5.2 低频电疗法的适应症27
- 5.3 低频电疗法的禁忌症27
- 5.4 几种常见的低频电疗法27-30
- 6、表面肌电信号的研究进展30-36
- 6.1 表面肌电信号的原理31
- 6.2 关于表面肌电信号的研究31-32
- 6.3 sEMG的常用分析方法32-33
- 6.4 sEMG的应用33-36
- 临床研究36-48
- 1、临床资料36-39
- 1.1 临床研究病例的选择36-37
- 1.2 sEMG采集及评价方法37-38
- 1.3 治疗方法38-39
- 1.5 统计学处理39
- 2、研究结果39-48
- 2.1 基线资料39-40
- 2.2 脑卒中患者患侧与健侧主动肌sEMG影响的研究40-41
- 2.3 不同治疗方法对肘部屈伸功能的研究41-43
- 2.4 不同治疗方法对腕部屈伸功能的研究43-45
- 2.5 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的研究45-46
- 2.6 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Barthe ADL指数的研究46
- 2.7 不同治疗方法对有效率的影响46-48
- 讨论48-51
- 1、电针结合屈伸交替低频电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48-49
- 2、sEMG评价在上肢评价中的应用49
- 3、研究结果分析49-51
- 结论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60
- 附录60-65
- 附表1 运动功能评定表(FM)上肢部分60-62
- 附表2 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62-65
- 个人简历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新;;平乐郭氏荣肌揉筋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1年07期
2 冯医生;;脑卒中后脑细胞能再生吗?[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6年05期
3 姚治平;吴宇飞;;脑卒中与睡眠[J];现代实用医学;2011年05期
4 王宏宇;马燃;于晓岚;;外周动脉疾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04期
5 汤俊玲;韩淑凯;;循经推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1年20期
6 吴仲昶;;脑卒中后的降压治疗[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4年06期
7 丁玉梅;徐建珍;张爱萍;;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30例报告[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14期
8 张凤荣;王军生;杨晓飞;纪裕伟;戚光辉;;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13期
9 宋娟;高晓平;;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康复治疗进展[J];安徽医药;2011年09期
10 李曼;汪永全;;脑卒中后癫痫47例临床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泽云;左小英;;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吴克琴;;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训练[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林惠;;强制性诱导运动在瘫痪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江s
本文编号:462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462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