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经筋结点结合抗痉挛技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7-07-13 22:25

  本文关键词:针刺经筋结点结合抗痉挛技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痉挛性偏瘫 抗痉挛技术 经筋结点 痉挛状态 运动障碍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抗痉挛技术对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 方法:90例收集的病例均来自十堰市太和医院康复科,并都确诊为痉挛性偏瘫,随机分成A、B、C三组各30例。A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抗痉挛技术进行治疗,B组运用针刺经筋结点方法治疗,C组采用抗痉挛技术进行治疗。对3组病例治疗前后进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判断其疗效情况。 结果:1.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经Ridit检验,,3组MAS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3组具有可比性;3组分别与治疗前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组治疗均对痉挛程度有改善作用;A分别与B、C组治疗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比2组对照组对痉挛程度改善更明显;B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2组对照组对痉挛程度改善效果无明显差异。 2.改良Fugl-Meyer评分:经t检验,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3组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组具有可比性;3组分别与治疗前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组治疗对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作用;A分别与B、C组治疗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比2组对照组对运动功能改善更明显;B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2组对照组对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无明显差异。 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经t检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3组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组具有可比性;3组分别与治疗前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组治疗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作用;A分别与B、C组治疗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比2组对照组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更明显;B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2组对照组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效果无明显差异。 4.日常生活能力:经t检验,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3组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组具有可比性;3组分别与治疗前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组治疗对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作用;A分别与B、C组治疗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比2组对照组对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明显;B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2组对照组对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针刺经筋结点结合抗痉挛技术治疗痉挛性偏瘫,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痉挛症状、减轻神经缺损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该方法是能有效治疗疗痉挛性偏瘫的一种方法,适合临床运用。
【关键词】:痉挛性偏瘫 抗痉挛技术 经筋结点 痉挛状态 运动障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2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12-18
  • 1 病例来源12
  • 2 病例资料12
  • 3 诊断标准12-14
  • 4 病例的选择14-15
  • 5 研究方法15-16
  • 6 观察指标与评定方法16-17
  • 7 统计学方法17-18
  • 二、结果18-20
  • 三、讨论20-28
  • 1 经筋病学理论20-24
  • 2 针刺作用分析24
  • 3 抗痉挛技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机理24-28
  • 四、结语28-29
  • 五、参考文献29-31
  • 附录31-47
  • 一、综述31-44
  • 1 中医对痉挛性瘫痪的认识31-38
  • 1.1 关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因病机的认识31-34
  • 1.2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34-38
  • 2 现代医学对痉挛性瘫痪的认识38-44
  • 2.1 现代医学关于痉挛性瘫痪定义、生理病理的认识38-39
  • 2.2 关于痉挛性偏瘫的分期39
  • 2.3 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评定39-40
  • 2.4 现代医学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40-44
  • 二、参考文献44-47
  • 附表47-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森,刘洁,罗海鸥,唐勇,蓝群;灯盏花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后上肢痉挛30例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5期

2 孙善斌;杨骏;张闻东;陈幸生;韩为;陈浩;周婷;张玲;李飞;;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3 朱其秀;王强;;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肌痉挛的治疗对策[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冯丽娟;金荣疆;邢琳;马红彦;;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赵银龙;;电针治疗脑源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0年09期

6 刘泰,陈荣群;脑卒中肢体瘫痪的运动康复治疗[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张长杰;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药物治疗[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年02期

8 黄立辉;高维滨;苏波;;电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0年04期

9 周丽;皮明钧;谭达全;;“筋”理论探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刘乃刚;郭长青;;经筋实质阐释[J];江苏中医药;2010年08期



本文编号:538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538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3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