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对比观察

发布时间:2017-07-17 14:06

  本文关键词:艾灸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对比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中风 温补理论 艾灸 康复训练 对比观察


【摘要】:目的: 中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种,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肢体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已经为多年的临床、试验研究证实。本课题选取肢体功能相关评价标准,评估重用灸法在中风康复中的疗效,并与康复作业训练疗效对比,理论与临床两方面论证灸法可用于中风各证的治疗。 方法: 文献研究整理综述了古代及现代中医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重点综述“火神派”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以及探讨温补理论指导艾灸治疗中风;综述针与灸在中风中的应用,灸法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对中风干预机制的探索及临床成果;综述国外对中风康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和展望。 临床研究对象来源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符合脑卒中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6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由随机数字表以1:1比例随机分组,在基础对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降脂,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等)及传统针刺、理疗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分别给予艾灸和康复训练干预措施,分为艾灸组(实验组)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周一至周六每日一次,以4周(24次)为治疗时间。以中医证候评定、简化Fugl-Meyer评分、Brunnstrom上下肢运动功能评级为临床评定指标,治疗前后各评定一次,治疗结束后进行中医疗效评定。 结果: 两组资料治疗前一般情况统计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年龄分层、入院分期、入院证型,组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级组间对比,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认为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各评分、评级组内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对比,中医证候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简化Fugl-Meyer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疗效评定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脑病科选取的中风偏瘫住院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在基础治疗措施下,分别给予艾灸与康复训练干预措施对比对患肢运动功能改善的疗效。结果表明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认为两种方法均有效;治疗后,用简化Fugl-Meyer评分评价疗效,组间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康复组疗效优于艾灸组;治疗后在中医病证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级及中医疗效评定方面,组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两种疗法并无差别。与康复训练相比较,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艾灸治疗中风偏瘫,亦具有良好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易行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中风 温补理论 艾灸 康复训练 对比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引言10-12
  • 一、文献研究12-23
  • (一) 针灸治疗中风的国内研究现状12-20
  • 1.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12-14
  • 2. 针灸治疗中风现状简述14-20
  • (二)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概况20-21
  • (三) 发展趋势评述21-23
  • 二、临床研究23-43
  • (一) 研究方法23-30
  • 1. 研究设计23
  • 2. 病例选择标准23-25
  • 3. 试验方法25-28
  • 4. 不良反应观察28
  • 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28-29
  • 6. 记录方法29
  • 7. 脱落标准29
  • 8. 中止与撤出试验标准29
  • 9. 统计分析29-30
  • (二) 研究结果30-36
  • 1. 一般资料30
  • 2. 均衡性30-33
  • 3. 治疗前后评定情况33-36
  • 4. 不良反应观察36
  • (三) 讨论36-43
  • 1. 关于研究思路36
  • 2. 关于选择灸法36-38
  • 3. 关于选穴38-40
  • 4. 观察指标和结果的探讨40-41
  • 5. 创新性41
  • 6. 研究设计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探讨41-43
  • 三、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48-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辰;;“中风”病名探源及病机沿革[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4期

2 崔瑾,况时祥,欧桂珍,王兴桂,朱隆珍;艾灸对动物先兆中风因素(血压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3 沈冰;;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5年12期

4 唐云华;;神阙灸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0年06期

5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6 张爱娜;;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2期

7 于本性,郭向军;近10年艾灸疗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5年03期

8 夏永莉;赖新生;;从生物传热学角度研究中医艾灸机理[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8年02期

9 张玉杰,安培祯;择时艾灸治疗中风先兆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1994年09期

10 周昭辉;庄礼兴;徐展琼;廖穆熙;张宾;;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绍彬;[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晖;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53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553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a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