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及对IL-6介导三苯氧胺耐药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及对IL-6介导三苯氧胺耐药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 乳腺癌 治疗效果 IL- 三苯氧胺 耐药性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IL-6介导三苯氧胺耐药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检测其成纤维细胞分泌IL-6水平情况,分析其介导三苯氧胺耐药性。结果:实验组50%患者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P0.05);实验组治疗后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5%,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2.5%(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理想,且降低了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能分泌IL-6介导三苯氧胺产生耐药性。
【作者单位】: 宁波市第二医院乳腺外科;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乳腺癌 治疗效果 IL- 三苯氧胺 耐药性
【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A61223)
【分类号】:R737.9
【正文快照】: 乳腺癌(breast cancer)乳腺癌是广大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临床上主要以其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为特点。中医理论将其称之为“乳岩”,认为情志失调、气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新义;枸橼酸三苯氧胺[J];陕西新医药;1984年08期
2 佟蔚廷;三苯氧胺并发眼底病变1例报告[J];北京医学;1992年05期
3 向培斌;;卵巢癌与绝经前妇女长程用三苯氧胺[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2年02期
4 菲琳;;三苯氧胺可增加患子宫癌的危险[J];国外医学情报;1994年22期
5 徐农;服用三苯氧胺的期限[J];中国肿瘤;1996年07期
6 廖宁,吴一龙;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辅助性三苯氧胺治疗[J];循证医学;2003年03期
7 菲琳;;推迟应用三苯氧胺预防癌复发的效果更佳[J];国外医学情报;2003年02期
8 苏艳丹;胡强;邹成钢;;三苯氧胺对红细胞的损伤以及生育酚的保护作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赵志刚;;消核汤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癖90例[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司秀真;;乳癖舒加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6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美荣;王松鹤;;乳腺癌病人服用三苯氧胺的治疗时间与疗效探讨[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李芳元;周建庄;;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580例分析[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胡建设;郭银章;张瑞武;王松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107例分析[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赵京玉;;不同剂量三苯氧胺对瘢痕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曾希志;姚榛祥;;生长抑素与三苯氧胺协同抗乳腺癌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张玉荣;鲁明;;红金消结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腺病的探讨[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田寅;王博;王欣;;三苯氧胺治疗晚期乳腺癌36例体会[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李铁;卓睿;;知柏地黄丸降低乳腺癌三苯氧胺治疗毒副作用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唐军;富琪;高淑华;吕君;魏红;;阴道超声对乳腺癌术后服用三苯氧胺治疗的追踪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只向成;钱碧云;郝希山;;可手术乳腺癌术后三苯氧胺的应用:13年随访结果[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晓峰 李媛媛;三苯氧胺为啥耐药[N];健康报;2005年
2 刘少华;乳腺癌术后服三苯氧胺是安全的[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湖南肿瘤科 教授 刘少华;乳腺癌的克星——三苯氧胺[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刘少华;乳腺癌克星三苯氧胺[N];健康报;2004年
5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教授 刘少华;三苯氧胺:战胜乳腺癌的一大“功臣”[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记者 付东红 通讯员 管九苹;三苯氧胺原发性耐药机制被揭示[N];健康报;2009年
7 李勇 译;抗激素药物三苯氧胺可用于治疗肺癌[N];中国医药报;2010年
8 是明启;三苯氧胺可引起脂肪肝[N];健康报;2003年
9 王伦;三苯氧胺个体化治疗乳腺癌有新预测指标[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三苯氧胺对晚期肝癌无效[N];中国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梅;三七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伟;三苯氧胺在乳腺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李广亮;雌激素受体-α36在乳腺癌继发性三苯氧胺耐药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王雄文;三苯氧胺联合阿霉素、顺铂及紫杉醇抑制MCF-7细胞株增殖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5 谷雨;Beclin 1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三苯氧胺敏感性和预后的影响及相关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赵维;氯离子通道CLC-3和线粒体在三苯氧胺诱导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宋文哲;三苯氧胺对survivin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林薇;乳腺癌术后服用三苯氧胺对子宫内膜影响的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2 赵京玉;三苯氧胺对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形成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3 窦孝康;雌三醇及拮抗剂三苯氧胺对兔耳瘢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3年
4 张永;三苯氧胺对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5 朱培培;CXCL12/CXCR4生物轴在乳腺癌三苯氧胺耐药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高雅静;疏肝益肾方对三苯氧胺耐药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李振华;三苯氧胺激活GPER1诱导MCF-7细胞F-actin细胞骨架重构促进细胞迁移的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栾俊伟;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的建立及三苯氧胺逆转其耐药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解昕;三苯氧胺增强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抗胰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59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55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