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语言康复治疗中风失语的随机对照研究及电针相关组穴的fMRI探讨
本文关键词:针刺加语言康复治疗中风失语的随机对照研究及电针相关组穴的fMRI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电针 fMRI 疗效 语言康复 中风失语 针刺 组穴
【摘要】: 中风失语(Poststroke Aphasia)是继发于脑卒中后的失语症,所谓失语症,是指由于脑损害引起语言能力的丧失和损害,是对交流符号的运用和认识发生障碍。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反应。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失语作为中风的主要并发症状给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带来了极大伤害,严重影响了中风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故加强中风失语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和功能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评价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和探索失语症的发生和恢复机制提供了契机。本项研究针对中风失语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电针失语相关组穴功能影像学实验研究。 1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针刺加语言康复治疗49例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和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的疗效,观察中风失语患者的入组当天、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的症状及证型特点,并分析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和经典运动性失语的脑损伤部位的异同。对10例以左侧基底节损伤为主的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障碍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多方位的总结和讨论。 方法:首先据诊断和纳入标准,纳入病例49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7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疗程为3个月。分别在三时点进行临床调查,三时点相同的测评项目为:语言评估、四诊信息调查、证候判定、BDAE分级评价,其中入组当天还要进行一般资料、NIHSS量表、BI指数调查,并留存影像学资料;治疗3个月测评项目还有NIHSS量表、BI指数调查。观察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T检验、多元方差分析等方法。对10例左基底节区损伤为主的失语症患者在发病后12周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对10例患者进行评价,同样留存影像学资料,对其语言评价结果和影像学资料在语言学、神经影像学、神经解剖学、认知学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结果:(1)在听理解、说、出声读、听写、描写方面,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在说、描写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2)对入组当天与治疗1个月、入组当天与治疗3个月的BDAE严重程度分级的数据进行差值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针刺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对治疗3个月后的NIHSS和BI指数评分的改善进行组间比较,P0.05,组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4)探讨年龄、性别、疾病性质和文化程度对治疗1个月的疗效影响,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p0.05 ),治疗3个月的情况同治疗1个月。(5)入组当天患者的证型以气虚为主,其次为阴虚;治疗1个月后,气虚明显好转,痰浊表现突出,其次为气虚;治疗3个月后,又以气虚为主,其次为痰浊。(6)入组当天症状以错语、健忘、舌红居首位,其次是表情淡漠、偏身麻木;经过1个月的治疗以后,偏身麻木居于首位,其次是健忘、舌红;治疗3个月后,困倦乏力居首位;其次为健忘,全程健忘出现的频次最高,且偏身麻木、舌淡紫贯穿临床观察始终。(7)东直门医院留存的23例MRI图像数据叠加结果显示: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脑损伤部位涉及到皮层及皮层下的广泛结构,以左侧基底节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颞叶皮质,再次是额、顶叶皮质,右侧基底节区也有损伤。(8)10例左基底节性损伤的失语症患者与传统的基底节性失语的语言障碍表现有部分共性,如在流畅性、构音、韵律等方面较符合以往总结的基底节性失语的特点。但由于个体差异,出现了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损伤特征。如出现了大量错语、持续记忆、语法障碍、复述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而且阅读及书写未显示严重障碍;其名词好于动词。 结论:(1)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方案对听理解、出声读、听写、说、描写均有疗效,尤以说、描写改善明显。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方案的疗效肯定。(2)患者三时间点从气阴两虚转为痰浊,并有化热之势,最后出现痰浊挟气虚之象,血瘀贯穿于疾病演变之始终。(3)失语症类型的诊断主要依据是失语症的症状模式,而非单纯依据病灶部位,传统的Broca失语的损伤部位应重新被审视,推测运动性失语的病灶部位不仅仅局限在额下回,而是涉及到颞、顶叶皮质及皮质下的广泛区域。(4)语言产生有复杂的心理学背景,语言症状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基于语言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和基底节功能的复杂性,失语症状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2功能影像学实验研究 目的:基于前期临床研究结果,对其中的有效组穴——通里、悬钟的中枢效应进行细致研究。通过功能磁共振观察针刺语言相关组穴对失语症患者的中枢效应来解读针刺对语言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方法:(1)对1例皮层下失语和皮层失语的志愿者行针刺通里、悬钟1个月,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在治疗前后进行语言学评价。(2)皮层下损伤的失语患者实施电针左、右通里、悬钟;根据实验结果制订实验方案进一步对皮层损伤和皮层下损伤的患者进行研究。对皮层损伤的失语症患者和9例健康志愿者实施电针时,设立了空白组、左侧通里、悬钟组和左侧假针组。(3)实验采用组块设计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运用fMRI中的BOLD技术及SPM2软件分析方法来显示脑皮质功能区的激活情况,所有图像t检验时阈值设定P0.01、激活体素15的激活区为感兴趣区。 结果:电针左侧通里、悬钟对三类实验对象共同激活的脑区有双侧颞上回、颞横回、岛叶、中央前回;皮层损伤的失语症患者和健康人的左侧针刺组减左侧假针组,均出现颞叶激活。健康被试电针后激活的脑功能区的簇数高于失语症患者。电针皮层下损伤患者的左侧组穴,未出现皮层下的激活;而电针皮层损伤患者的左侧组穴后,出现了损伤处的脑组织激活。三实验电针左侧目标穴位后均出现了双侧颞叶的激活,且左侧大于右侧。 结论:针刺通里、悬钟对语言障碍的恢复有积极作用。语言功能受广泛分布于脑组织中的网络所控制,故其功能定位是相对而言的。语言功能的恢复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3创新点 在治疗方法方面:选用传统的针刺治疗和现代的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在疗效评价方面:运用了现代评价手段评价针刺加语言康复治疗的疗效;在穴位组合和针刺手法方面:首次选用了通里、悬钟组穴和运用了扬刺手法;在临床研究设计方面:采用群组研究与病例分析相结合,从多视角探索失语症;在电针功能磁共振实验设计方面:实施失语症患者的单被试自身对照、失语症患者和健康人组对照;组内采取左、右穴位针刺对照、左侧穴位针刺和左侧假针作对照。 在未来探索失语症的发生、恢复机制及评价针刺疗效的研究工作中,还应将语言任务与针刺穴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相结合,以语言学量表和功能磁共振成像为评价手段,多时点、动态评价中风失语。
【关键词】:电针 fMRI 疗效 语言康复 中风失语 针刺 组穴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246.1;R74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1
- 英文缩略词表11-12
- 上篇 文献复习12-40
- 综述一 中风失语中西医研究现状分析12-23
- 综述二 失语症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23-30
- 综述三 针刺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30-36
- 综述四 失语症康复治疗研究现状分析36-40
- 中篇 临床研究40-73
- 前言40-41
- 第一部分 针刺加语言康复治疗49 例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随机对照研究41-63
- 资料与方法41-46
- 结果46-56
- 讨论56-63
- 第二部分 10 例左基底节区损伤为主的失语症状学研究63-70
- 资料与方法63-64
- 结果64-66
- 讨论66-70
- 结语70-73
- 下篇 实验研究73-89
- 前言73-74
- 实验一 电针通里、悬钟穴对1 例皮层下损伤的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和fMRI改变的初步探讨74-81
- 材料与方法74-76
- 结果76-78
- 讨论78-81
- 实验二 电针通里、悬钟穴对1 例皮层损伤的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和功能影像学观察81-86
- 材料与方法81-83
- 结果83-84
- 讨论84-86
- 实验三 健康人电针通里、悬钟穴的fMRI观察86-89
- 材料与方法86
- 结果86-87
- 讨论87-89
- 第四部分 总体实验讨论89-93
- 古今选穴探悉89
- 实验设计与质量控制89-90
- 激活的语言功能解剖部位分析90-91
- 激活脑区的解释91-93
- 结语93-97
- 附图97-99
- 附件99-108
- 附件1 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99-101
- 附件2 中风病证候分类标准101
- 附件3 BDAE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101-102
- 附件4 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102-104
- 附件5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04-107
- 附件6 Barthel 指数(BI)107-108
- 致谢108-109
- 个人简历109-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莘,曲胜;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脑肿瘤病人脑功能的评估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6期
2 王小姗,狄晴,曹辉,张颖冬,孙骏谟,李丽云,刘买利;特殊感觉障碍人群(盲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年05期
3 ;通过fMRI观察刺激经穴引起脑激活[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年03期
4 何立岩,伍建林;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的原理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年03期
5 张权 ,张云亭;手运动及感觉BOLD-fMRI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4年05期
6 王苇,漆剑频,夏业玲,黄晓琳,李文迅,王承缘;人脑运动皮质对针刺足三里和阳陵泉反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年08期
7 ;fMRI可检测早期阿尔茨海默病[J];河南医学研究;1999年03期
8 ;电针作用对鼠脑单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76年S2期
9 杨顺益;电针抢救呼吸衰竭67例的初步体会[J];新中医;1976年06期
10 刘鸾;陆利;彭荣松;李楚杰;;电针足少阴肾经穴位对肾脏排磷(P32)的影响(摘要)[J];吉林医科大学学报;196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文珠;周培娟;赵春华;;电针三阴交缓解分娩痛的临床观察[A];全国中医药疼痛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大会会刊[C];2010年
2 高志雄;王威;;电针上巨虚对内脏痛敏大鼠模型的影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李春香;李岩;吴淑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体外碎石术后并发症41例[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U,
本文编号:590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59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