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IL-6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1 20:34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IL-6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 中西医结合


【摘要】:目的 狼疮性肾炎(LN)是临床最常见的继发性肾炎之一。目前西药治疗LN主要是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西药治疗疗程长,副作用多。本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设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对照组,以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LN的临床疗效及其降低激素和环磷酰胺副作用、减少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对于活动期LN患者血中IL-6水平的影响,探讨中医药在治疗狼疮性肾炎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临床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患者按2: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1~2004.12的住院病人,两组均符合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标准。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辨证加减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各组病例中患者入院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体征,血、尿常规,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抗ds-DNh,ANA,补体C3,24h尿蛋白定量等。 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96.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5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方法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2.治疗组治疗前后补体C3含量、血清白蛋白含量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提高补体C3含量、血清白蛋白含量均优于单纯西医方法; 3.治疗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ANA含量差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方法在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ANA含量均优于单纯西医方法; 4.治疗组治疗前后血IL-6含量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方法对LN具有更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副作用发生率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结合中药治疗,能有效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结论 45例狼疮性肾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能提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 中西医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259.9
【目录】:
  • 引言9-10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0-19
  • 1.祖国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10-13
  • 2.现代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13-19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19-29
  • 1.研究方法19-23
  • 2.结果23-26
  • 3.讨论26-29
  • 第三部分 结语29-30
  •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30-34
  • 第五部分 致谢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会英;高岩;李颖杰;钟桴;邓颖敏;;免疫吸附疗法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国血液净化;2011年09期

2 夏应梅;;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狼疮性肾炎[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08期

3 刘俊成;程骏章;胡守亮;袁凡丽;莫继安;艾俊英;;狼疮性肾炎免疫抑制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4 李懿莎;罗卉;谢艳莉;左晓霞;;狼疮性膀胱炎2例并文献复习[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8期

5 ;结缔组织疾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1年04期

6 任文英;张东亮;刘文虎;;狼疮性肾炎血液透析患者突发腹痛、认知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J];北京医学;2011年07期

7 黄雪霞;肖敬;史伟;吴金玉;;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年05期

8 陈建义;;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40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2期

9 覃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1期

10 马晓娜;;关于儿童狼疮性肾炎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琪;曾华松;;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施宏莹;陈小青;林玲;;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弥漫性肺泡出血病例报道[A];2011年华东六省一市风湿病学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樊春红;杨铁生;王琴;;抗心磷脂抗体(ACA)、抗dsDNA抗体、尿蛋白、C3、C4联合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4 任琪;曾华松;;来氟米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杨锡孟;李艳芬;;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骨瘤1例[A];玉溪市第十二届内科学术年会讲义[C];2008年

6 黄卫华;;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何远梅;;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健康教育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C];2000年

8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王玉华;吴庆军;郑文洁;曾小峰;唐福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奴卡菌病二例[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平;周涛;马海涛;李晓绿;邱文淼;;以肢端坏死为首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临床病例报道[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建国;B细胞药物:靶向系统性红斑狼疮[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3 驻沪记者 魏峗;我国首只治疗狼疮性肾炎药物获批上市[N];医药经济报;2009年

4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5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7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慕欣;治疗狼疮性肾炎,不止于激素和细胞毒药物[N];医药经济报;2011年

9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10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秋;狼疮性肾炎易感基因的定位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2 刘海娜;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3 邢倩;Th17/Treg免疫偏移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4 王彦博;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5 黄远帅;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及治疗中微小RNA的筛选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6 冯金保;中国汉族人群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兰兰;血、尿标志物RAGE、MCP-1、Fractalkine与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李荣良;系统性红斑狼疮OAZ基因通路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王林纤;iTRAQ多重标记技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孙崇玲;LL-3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维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L-23表达水平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宋书仪;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损害中医药研究进展及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3 王志花;苓丹片联合少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张腊月;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5 潘廷猛;20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病人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6 张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补体H因子水平及其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7 张秋霞;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IL-6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黄莉;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9 郝丽霞;ETS1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10 李慧;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06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606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7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