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09:17

  本文关键词: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董氏奇穴 巨刺法 倒马刺法 运动针法 中风病 神经功能缺损


【摘要】:背景 中风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疾病,我国每年中风病发病率约为200万,死亡率约150万人,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会逐年增高,因此防治中风病仍是现今医学界工作的重心。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病病人在急性期得到有效的救治,绝大多数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三偏症状及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日常活动能力障碍以及大小便障碍等,其中约15%的存活病人需要照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中风病后遗症的治疗是当今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但目前国际上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而针灸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临床上,考虑中风恢复期有效的治法,可以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减少中风后遗症的发生,减轻神经缺损的程度,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故在整个中风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中风恢复期是指中风发病1个月至半年以内,病程比较长,长期使用十四经穴,容易出现穴位耐受性的问题,导致穴位效应差;而董氏奇穴,有别于十四正经的独特的针灸体系,自成一派,现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中,遂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尝试结合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良好的效果。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董氏奇穴虽然在临床上已经开始应用,但是对中风后遗症的具体疗效,它与常规针灸疗法孰优孰劣,还未见相关报道。 综上,本研究通过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评价指标,观察董氏奇穴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与常规针刺疗法比较,为董氏奇穴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临床证据;为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的 探讨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刺的疗效作比较,为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方法 (1)病例来源和分组 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均于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南方医院针灸科门诊、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2)盲法 实行单盲法,盲患者。同时实行结果评估者、操作者、统计者三分离。 (3)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颁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于1996年提出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为脑卒中病者。 (4)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文诊断标准,男女不限;②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③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配合并坚持治疗者;④发病时间有1-6个月的患者,上、下肢肌力在Ⅰ~Ⅲ级;⑤自愿接受本疗法,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5)排除标准 ①符合上文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但无明显中风后遗症症状的患者;②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或伴有完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者,或伴有中风后抑郁者;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或有严重出血倾向;④年龄≥70岁,或≤40岁者;⑤病程6月者;⑥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痉挛在1级以上(不包括1级)者;⑦惧怕针刺者;⑧服用与本病治疗无关药物者。 (6)中止试验标准 试验过程中病情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均应中止试验,已超过1/2疗程者,计入疗效统计;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者,计入不良反应病例统计。 (7)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脑出血病人给予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感染等。脑梗死病人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等治疗。 2.董氏奇穴疗法 取穴:以健侧灵骨、大白、中九里,双侧肾关(天皇副穴)为主穴。舌强不语配商丘、正会;肩痛配对侧侧三里、六完;中风手拘挛配对侧重子、重仙。以上穴位可依据患者病情及体位酌情增减。 操作:大白向同侧灵骨齐刺0.5-1寸;灵骨向同侧重仙齐刺1.5-2寸;中九里直刺1-2寸后,左右各旁开1寸向其齐刺;肾关向后肾经方向刺1-2寸。得气后留针30min,每5min行针1次;同时嘱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 3.常规针刺治疗 取穴:以水沟或百会,双侧内关,患侧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口角歪斜者配颊车、地仓;言语蹇涩配哑门、廉泉、通里;患侧经筋屈曲拘挛,肘部者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以上穴位可依据患者病情及体位酌情增减。 操作:水沟用雀啄术,百会、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诸穴留针30min,每5min行针1次。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董氏奇穴,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每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连续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8)观察方法 1.主要指标 ①临床疗效:观察周期结束后,临床疗效的观察。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颁发“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病类诊断标准”记录两组治疗前评分和治疗后评分,计算百分数折算值[病类疗前评分与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再参照“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恢复:≥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1%;进步:≥36%,56%;稍进步;≥11%,36%;无变化;11%;恶化(包括死亡):负值。)评定临床疗效。 ②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进行评价。 2.次要指标: ①观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观察。 上述指标均在治疗开始前和疗程结束(或试验中止)时,由专人在不知道患者分组的情况下,各测量1次。 (9)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由专人整理后,用SPSS13.0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用X±SD表示计量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校正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例中断与脱落情况 60例患者无1例中断与脱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性、病位、病情严重程度和证型的资料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7例,稍进步15例,无变化5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达83.3%;对照组基本痊愈0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9例,稍进步14例,无变化3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达90.0%;两组临床疗效经Mann-Whitney U检验,Z=-0.890,P=0.3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组疗效相当。 (3)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比较 组内比较,经Wilcoxon符号检验,两组患者面瘫(Z治疗组=-3.051,P治疗组=0.002;Z对照组=-4.264,P0.001)、言语(Z治疗组=-3.140,P治疗组=0.002;Z对照组=-3.025,P对照组=0.002)、上肢肌力(Z治疗组=-4.378,P治疗组0.001;Z对照组=-4.069,P对照组0.001)、手肌力(Z治疗组=-4.195,P治疗组0.001;Z对照组=-4.110,P对照组0.001)、下肢肌力(Z治疗组=-4.099,P治疗组0.001;Z对照组=-3.775,P对照组0.001)和步行能力(Z治疗组=-4.565,P治疗组0.001;Z对照组=-4.358,P对照组0.001)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即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而意识和水平凝视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CSS总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t治疗组=8.635,P治疗组0.001;t对照组=8.686,P对照组0.001),即治疗后两组患者CSS总分较治疗前降低。 组间比较,经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面瘫因子分差值(Z=-2.197,P=0.028)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面瘫因子改善情况高于治疗组;而水平凝视、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因子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两组上述各CSS因子分分值相当。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CSS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和治疗前后总分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相当。 (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的比较 组内比较,经Wilcoxon检验,两组患者进食(Z治疗组=-3.890,P治疗组0.001;Z对照组=-3.695,P对照组0.001)、穿衣(Z治疗组=-4.089,P治疗组0.001;Z对照组=-4.455,P对照组0.001)、如厕(Z治疗组=-4.257,P治疗组0.001;Z对照组=-4.195,P对照组0.001)、个人卫生(Z治疗组=-3.779,P治疗组0.001;Z对照组=-4.064,P对照组0.001)、自己洗澡(Z治疗组=-3.981,P治疗组0.001;Z对照组=-4.271,P对照组0.001)、椅/床转移(Z治疗组=-4.498,P治疗组0.001;Z对照组=-4.391,P对照组0.001)、行走/坐椅子(Z治疗组=-4.384,P治疗组0.001;Z对照组=-4.317,P对照组0.001)和上楼梯(Z治疗组:=-3.873,P治疗组0.001;Z对照组=-4.179,P对照组0.001)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即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而大便控制和膀胱控制因子分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MBI总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t治疗组=-9.713,P治疗组0.001;t对照组=-11.86,P对照组0.001),即治疗后两组患者MBI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组间比较,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大便控制、膀胱控制、进食、穿衣、如厕、个人卫生、自己洗澡、椅/床转移、行走/坐椅子和上楼梯因子分,以及上述因子治疗前后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两组各MBI因子分分值相当。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MBI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和治疗前后总分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程度相当。 (5)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针刺后不良反应。结论 本研究初步表明,不管是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还是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董氏奇穴的临床疗效与常规针刺相当。临床上,为避免中风患者病程长,长期使用十四经穴,董氏奇穴是一个很好的替换疗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董氏奇穴 巨刺法 倒马刺法 运动针法 中风病 神经功能缺损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摘要3-10
  • ABSTRACT10-20
  • 第一章 前言20-23
  • 第二章 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23-33
  • 一、临床资料23-25
  • 二、治疗方法25-26
  • 三、观察方法26-27
  • 四、观察结果27-33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33-63
  • 一、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概况33-38
  • 二、评价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常用疗效评定指标38-46
  • 三、董氏奇穴概述46-54
  • 四、巨刺疗法概述54-59
  • 五、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探讨59-63
  • 第四章 小结63-64
  • 第五章 参考文献64-74
  • 附录74-83
  • 攻读博士期间的工作成绩83-84
  • 致谢84-86
  • 统计学审稿证明书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少杰;;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J];中国临床医生;1990年07期

2 张晓文;;中风后遗症辨治八法[J];中医药研究;1991年05期

3 牛凤景;;察舌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58例小结[J];湖南中医杂志;1992年02期

4 兰绮荷;中风后遗症病人恢复期的护理[J];河北中医;1997年04期

5 燕金芳,徐玉英,张灿荣,张丽;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297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7年01期

6 周永红,王新陆;中风后遗症证治近况[J];山东中医杂志;2001年01期

7 迟永梅,迟永杰;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1年04期

8 申秋敏;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张丽萍;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及护理体会[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年04期

10 邱艺蓉;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129例[J];广西中医药;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加军;于粟嗪;;砭石疗法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与治疗[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孙萍;;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史建钢;赵彦;李伟东;;活血复元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及面瘫的临床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睿琦;王偌涵;刘向东;王瑾;赵丽慧;;“四联综合治疗法”对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康复治疗的体会[A];中国针灸学会第九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朝凤;;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后遗症17例[A];中国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会议专刊[C];1997年

6 吴九菊;刘军华;王志传;张金阶;;大唐奥通对17例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效果[A];湖北省民政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刘爱菊;李婷;;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子远;;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38例[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9 翟磊;;中西医结合治疗104例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方绍余;;自制“疏风愈瘫丸Ⅱ”治疗中风后遗症及70例疗效观察[A];心脑病药物临床评价专家谈[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中医院主治医师 章茂森邋冯瑶 徐凯;中风后遗症康复三法[N];大众卫生报;2008年

2 冯娟;中风后遗症食疗方[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亚明;中风后遗症食疗方[N];民族医药报;2002年

4 胡献国;中医辨证 治中风后遗症[N];医药经济报;2004年

5 湖北省襄樊市中医院 邵本刚;中风后遗症针灸有良效[N];大众卫生报;2009年

6 孟飞;木耳姜茶辅治中风后遗症[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7 冯石松(副主任医师);路路通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效[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8 记者 许红;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N];医药导报;2006年

9 叶则尧;中风后遗症的防治[N];家庭医生报;2007年

10 张小军;激素替代疗法可减轻女性中风后遗症[N];科技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康潮;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张铭仁;针灸和整脊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王中琳;下调脑区的激活及复健片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董静;TL胶囊对中风后遗症的药效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韩萍;复健片调控NEI网络干预肝肾阴虚证以“异病同治”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劳沛良;泗滨砭石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7 陈天才;巨刺法介入时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康复程度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黄博辉;不同时期针刺干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白雪松;超微补阳还五汤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及Nogo-A蛋白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贾超;靳三针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的规范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晖;胡志强教授治疗中风后遗症用药经验总结[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嵇建刚;化痰祛浊通络法在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赵亚楠;阴阳调衡透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陈家泽;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蔡添发;腹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朱传武;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动物病证模型制作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7 郑杨;针灸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60例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徐振华;针刺锥体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9 蔡英丽;中医综合康复法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刘宁平;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元突触变化及补阳还五汤的作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24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624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8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