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感觉运动传导通路中GAP-43表达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感觉运动传导通路中GAP-43表达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针 感觉 生长相关蛋白 运动 坐骨神经损伤
【摘要】:[目的] 本实验用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模型,模拟临床坐骨神经损伤,并通过电针给予定时、定性、定量的治疗。从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角度探索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作用机理,并通过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起效因子、起效途径和起效时间等,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提供有力科学证据。 [方法] 制备大鼠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模型,选取患侧环跳、殷门、阳陵泉、承山穴进行电针治疗,通过对其光热耐痛阈和斜板试验的检测,从行为学角度评价电针治疗后大鼠感觉和运动恢复情况;通过对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损伤点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肌肉这五个关键部位进行染色观察,从形态学角度观察电针对神经元再生修复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感觉运动传导通路关键部位中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综合分析得出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和起效途径等。 [结果] 1.行为学 斜板试验结果表明,造模后7d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的运动功能和肌力受到影响,造模成功。电针治疗10次后,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且已接近正常组水平。电针治疗20次后,电针治疗组已达到甚至超过正常组水平,且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可以有效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和下肢肌力的恢复。 光热耐痛阈结果如下:造模后7d、电针治疗10次、20次后,左侧(健侧)光热耐痛阈各组间均没有差异;造模后7d右侧(患侧)光热耐痛阈和痛敏分数,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的感觉功能受到影响。电针治疗10次、20次后,大鼠右侧光热耐痛阈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P0.05),痛敏分数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降低(P0.05),说明电针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感觉功能的恢复。 2.形态学 腓肠肌湿重结果如下:造模后7d、电针治疗10次、20次后,各组大鼠左侧腓肠肌湿重均没有差异。造模后7d,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右侧腓肠肌湿重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且模型组更为明显.,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其腓肠肌湿重和腓肠肌恢复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治疗10次后,治疗组大鼠腓肠肌湿重和恢复率均有升高,且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组大鼠的腓肠肌湿重和恢复率与正常组相比仍存在差异(P0.05)。电针治疗20次后,电针治疗组大鼠腓肠肌湿重和恢复率仍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一定差距(P0.05)。 造模后7d,大鼠右侧腓肠肌肌细胞直径模型组明显小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10次后,治疗组大鼠右侧腓肠肌肌细胞直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5),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差距(P0.05)。电针治疗20次后,各组大鼠右侧腓肠肌肌细胞直径皆逐渐升高,且电针治疗组明显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P0.05),但尚未达到正常组水平。 背根神经节HE染色结果:正常组背根神经节内大部分神经元呈圆形,体积较大,胞质呈嗜酸性,胞核大而圆,呈嗜碱性,染色较浅,核仁清楚,胞体周围有卫星细胞分布;模型组神经元细胞出现肿胀、变形和溶解,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细胞的形态大小不一,胞浆染色不均匀;经电针治疗后,神经元细胞肿胀及变形等现象不明显,胞体形状较规则,大多为圆形。 脊髓HE染色结果:正常组脊髓腹角内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位于中央,核仁清晰,尼氏体分布均匀;模型组脊髓腹角神经元排列不规则,数量减少,细胞出现肿胀、变性等现象,染色较浅,胞核移向边缘,尼氏体溶解消失;经电针治疗后,脊髓腹角神经元变性、损伤程度较轻,排列较规则,部分细胞核移向边缘,可见少量细胞核再生。 腓肠肌HE染色结果:正常组腓肠肌肌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胞核清晰,胞浆染色均匀,肌纤维间隙适中;模型组腓肠肌肌细胞直径明显缩小,分布不均匀,胞核清晰,但数量明显增多,肌纤维间隙增大,呈现萎缩现象;经电针治疗后腓肠肌肌细胞直径较均匀,胞核清晰,肌纤维萎缩程度较轻。 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正常组坐骨神经内轴突及雪旺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中部分轴突及雪旺细胞排列不规则,雪旺细胞出现肿胀、溃破,甚至崩裂,胶质细胞出现明显增生;电针组雪旺细胞及轴突基本正常。 运动终板镀银染色结果:正常组运动终板呈棕褐色或黑色,结构清晰,边缘光滑,呈椭圆或卵圆形,肌肉纹理清晰,各部分之间着色均匀,结构对比明显,无固缩现象;模型组运动终板分布不均匀,体积变小,结缔组织增生显著,染色模糊、浅淡,部分运动终板崩解,只有残迹可见,残存大量胞核堆积;电针治疗组运动终板逐渐形成,残迹逐渐减少。3.生长相关蛋白 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GAP-43在背根神经节、脊髓腹角、坐骨神经、腓肠肌和神经肌肉接头中均有少量表达,阳性神经元的胞核呈蓝色,胞浆呈棕褐色;造模7d后,模型组大鼠GAP-43在以上关键部位中的表达均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10次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及电针治疗组大鼠GAP-43在以上结构中的平均光密度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且电针治疗组的染色范围和程度明显优于模型组,与其余四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针治疗20次后,以上结构中电针治疗组的GAP-43表达与其余四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且在腓肠肌和坐骨神经中的平均光密度与治疗10次相比,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结论] 电针可以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腓肠肌的肌力,防止肌肉萎缩,并能提升大鼠的痛觉敏感程度,从而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作用途径之一是通过营养和保护背根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脊髓腹角中的运动神经元、损伤点神经、腓肠肌中的肌细胞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突触,减少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变性和死亡,诱导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和突触的形成,从而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起效机理之一为促进感觉运动传导通路中关键部位的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为神经元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从而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修复。
【关键词】:电针 感觉 生长相关蛋白 运动 坐骨神经损伤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74.9;R246.9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3
- 文献综述13-37
- 综述一 坐骨神经损伤的中医学研究概况13-27
- 1 概述13
- 2 病因病机13-14
- 3 辨证要点14
- 4 治疗原则14
- 5 临床治疗14-20
- 6 作用机理20-23
- 参考文献23-27
- 综述二 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27-37
- 1 概述27
- 2 坐骨神经损伤的行为学研究27-28
- 3 坐骨神经损伤的形态学研究28-30
- 4 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再生机制研究30
- 5 关于生长相关蛋白(GAP-43)30-33
- 参考文献33-37
- 前言37-39
- 实验研究39-65
- 材料和方法39-45
- 实验一、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行为学评价39-41
- 实验二、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机理研究41-42
- 参考文献42-43
- 技术路线图43-45
- 结果45-59
- 讨论59-63
- 结论63-65
- 致谢65-67
- 个人简历67-69
- 附件69-77
- 附件一、背根神经节HE染色69-70
- 附件二、背根神经节GAP-43免疫组化染色70-71
- 附件三、脊髓腹角HE染色71-72
- 附件四、脊髓腹角GAP-43免疫组化染色72-73
- 附件五、腓肠肌HE染色73-74
- 附件六、腓肠肌GAP-43免疫组化染色74-75
- 附件七、坐骨神经HE染色75-76
- 附件八、坐骨神经GAP-43免疫组化染色76-77
- 附件九、运动终板镀银染色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睿杰;张力;白晶;高维滨;;针药结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GAP-43mRNA和BDNF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年03期
2 刘俊,蔡文琴,杨辉,张可成;GAP-43cDNA及TH-3cDNA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3 杨宏,邱建勇,鞠躬;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小鼠脾脏的分布及其性质的研究[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7年01期
4 何家全,蔡文琴,张可成;少突胶质细胞对PC12细胞GAP-43表达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5 龙安民;;电针治疗面部神经麻痹[J];河北医药;1981年05期
6 钱济峰;;电针治疗中风舌强语蹇12例报告[J];中医杂志;1985年03期
7 俞瑾;黄炜英;郑怀美;;电针排卵和手部皮肤温度变化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12期
8 忻元诚;;电针治疗鼻咽干燥症57例报告[J];上海医学;1990年09期
9 刘哲;;电针治疗阳痿82例临床体会[J];江西中医药;1993年04期
10 张针;;电针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症50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文;;眼针加电针治疗脑膜瘤术后肢体瘫痪疗效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韦丹;;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32例[A];中国针灸学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张莹;;头部电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及护理[A];精神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赖少兰;;腹针结合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22例[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辛随成;刘燕青;易锦;李倩;吴旭丽;;电针对EAE大鼠急性期血清IL-10、TNF-α含量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安玉禄;;齐刺电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体会[A];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徐智慧;;骶3神经电针治疗逼尿肌无力症的临床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谢永红;;电针治疗小儿遗尿31例[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辛随成;刘燕青;易锦;李倩;吴旭丽;;电针对EAE大鼠急性期血清IL-10、TNF-α含量的影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10 陆美娟;;针刺后溪穴配合电针治疗落枕62例[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负责人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常庚申;电针治疗四肢骨科手术后疼痛[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负责人 王健 长春中医药大学;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刘洋;电针——止痛作用不错[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闫志安;头针配合电针治疗可改善TOBS症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崔昕;某些抑郁症患者可首选电针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衣晓峰 靳万庆;电针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研究有新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电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古迹大青山林场卫生所 刘茂林;电针治疗15例神经性头痛[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腰突症效果明显[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云;不同时间电针干预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炎性免疫反应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黎志光;刮痧结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林坤成;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张淼;电针治疗对慢性酒精中毒周围神经病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杜可;超微脑得健对脑缺血后神经再生相关信号GAP-43、Rho蛋白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齐首楠;GAP-43在视网膜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简嘉良;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赵少廉;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段冬梅;电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王黎;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思濠;痹痛散外敷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周丹;温电针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周源;温针灸加电针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蔡以文;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陈子平;穴位贴敷结合电针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鲁梦倩;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感觉运动传导通路中GAP-43表达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魏德全;合夹配穴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凯;电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顾丽雅;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气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罗燕君;穴位贴敷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53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65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