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甲区电针调节ZDF大鼠血浆褪黑素缓解神经痛及降糖效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23:17
本文关键词:耳甲区电针调节ZDF大鼠血浆褪黑素缓解神经痛及降糖效应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耳甲区 电针 褪黑素 神经痛 血糖 Ⅱ型糖尿病
【摘要】:褪黑素(Melatonin,MLT)又称为褪黑激素,在哺乳动物中,一般认为主要由松果体分泌,其分泌具有昼夜节律特点。从褪黑素被发现到现在已有近100年的时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它作用的认识愈加广泛,除了与昼夜、季节、光照、生理周期、甚至生命周期相关的一些生理反应与生理功能外,褪黑素还在缓解疼痛、调节血糖、减肥、抗抑郁等方面被深入地探究,且研究者对褪黑素的研究热情经久不衰。 相对于人类对于褪黑素近百年的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可以被追溯至两千年前,而针刺疗法则更加久远。在中医理论形成后,针刺的作用机制被概括为“调和阴阳”,而究竟如何“调和”,传统理论并未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而“阴、阳”二字的由来确是因为古人对光的观察,继而推演到对自然界昼夜、季节的更替阐释并联系到人自身的生理、病理。褪黑素作为一种跟光调节密切联系的生物信号载体,并可以产生广泛作用的激素,成为联系自然光照变化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的一个纽带。针刺的一些适应病症也恰与褪黑素缺乏类的病症相重合,这不由的让我们大胆联想,调节褪黑素分泌可能是产生针刺复合效应的机制之一。 我们前期的实验发现,耳甲区存在迷走神经耳支传入纤维的分布,恰当的电刺激能够产生迷走神经刺激的效果(VNS),继而产生镇痛、调节血糖、抗癫痫、抗抑郁、抗炎、降血压等功效,并观察到刺激耳甲区所产生的中枢神经核团的放电及神经递质和相关蛋白的改变。另外,文献记载了研究者对针刺疗法和外源褪黑素协同作用的研究,认为外源褪黑素与针刺效应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我们的预实验重复了耳甲区电刺激对于病理模型大鼠镇痛、降糖及抗抑郁效应的观察,发现耳甲区电刺激后,病理模型大鼠血浆褪黑素浓度的提高。这些线索让我们联想到,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可以缓解病理疼痛模型大鼠的痛阈,降低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糖并促进其胰岛素分泌,缓解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抑郁症状,这些情形可能有褪黑素的参与,并且耳迷走神经电刺激促进了褪黑素的分泌,提高了血浆褪黑素的浓度,从而产生或者加强了上述效应。 本实验中,我们选用了Zucker Diabetes Fat (ZDF)大鼠作为模型。这种模型大鼠具有(fa/fa)肥胖基因,并有遗传性,在特殊饲料诱导下逐渐自发高血糖、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等2型糖尿病(T2DM)的典型症状,肥胖,并发感觉神经痛等T2DM并发症,在国际上广泛用于T2DM及其并发症以及肥胖、代谢类疾病的研究,比传统胰岛β细胞损毁或部分损毁配合高脂饲料诱导的T2DM模型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模型在我们耳-迷走反射针刺效应系列研究中的应用尚属首次,耳迷走神经调节褪黑素分泌来产生针刺效应也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思路。 实验流程: 1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体重、摄食的影响 1.1动物分组 实验采用雄性6-8周龄Zucker Diabetes Fat (ZDF)大鼠及Zucker Lean(ZL)。ZL大鼠予以普通颗粒大鼠维持饲料喂养,ZDF大鼠予以Purina#5008(粗蛋白23.5%、粗脂肪6.5%)颗粒料饲养以诱导T2DM。所有大鼠自由饮水,维持8:00-20:00光照、20:00-8:00黑暗交替的行为学实验独立动物房中适应性饲养3天,实验室温度22±1℃,湿度50±5%,每笼4-6只。 分组情况如下: 1.2实验结果 1.2.1体重与内脏脂肪比 1)体重 同周龄ZL大鼠与ZDF大鼠在实验前相比较,ZL大鼠平均比ZDF大鼠体重轻9%左右(P0.05)。经过30天电针干预后,ZL大鼠和ZDF大鼠分别与各自的空白对照组相比,耳甲区电针组(EA-ACR)体重增长较低,MLT腹腔注射组.(MTL-ZDF)与N-ZDF组相比较也较轻(P0.05),而耳缘电刺激组(EA-AE)与其空白对照组(Naive, N)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趋势上来看,ZL与ZDF对照组在体重增长率上(κ=(y-b)/x)有差异(P0.05),N-ZDF体重增长较N-ZL组要快,N-ZDF与N-ZL末次体重测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 1.2.2摄食量 与N-ZL组相比,ZDF组30日均摄食量显著较大(P0.01),而在ZL组的电针干预的两组组(EA-AE, EA-ACR)其摄食量较低(P0.05),但这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ZDF组比较,MLT-ZDF组30日均摄食量较低(P0.05),而ZDF电针干预的两组(EA-AE-ZDF, EA-ACR-ZDF)与N-ZDF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2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 2.1动物分组 2.2实验结果 2.2.1机械痛阈 在手术前,各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及电针刺激30天后,与N-ZL组相比,ZDF大鼠各组机械刺激收爪时间显著下降(P0.01),与N-ZDF相比,C-ZDF(?)且收抓时间更低(P0.05);而ZDF耳甲区电刺激(EA-ACR-C-ZDF)与MLT干预组(MLT-C-ZDF)较N-ZD和C-ZDF组高(P0.05)。从各组变化趋势上来看,N-ZL组前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N-ZDF组30天后较之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ZDF的3个CCI手术组在术后机械刺激收爪时间显著下降(P0.01),EA-ACR-C-ZDF与MLT-C-ZDF丙组干预后械刺激收爪时间有持续稳定的回升,且高于N-ZDF组(P0.05),MLT-C-ZDF组与EA-ACR-C-ZDF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2热痛阈 在手术前,各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及电针刺激30天后,与N-ZL组相比,ZDF大鼠各组机械刺激收爪时间下降(P0.05;C-ZDF P<0.01) MLT-C-ZDF(?)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ZDF相比,C-ZDF组收抓时间较低(P0.05),MTL-C-ZDF组较高(P0.05),EA-ACR-C-ZD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ZDF组相比,EA-ACR-C-ZDF组较高(P0.05),MTL-C-ZDF组显著升高(P0.01);MTL-C-ZDF组与EA-ACR-C-ZDF组比较,MTL-C-ZDF组较高(P0.05)。从各组变化趋势上来看,N-ZL组前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Z-ZDF组30天后较之前相比降低(P0.05),ZDF的3个CCI手术组在术后机械刺激收爪时间下降(P0.05;C-ZDF, MLT-C-ZDF P0.01), EA-ACR-C-ZDF与MLT-C-ZDF两组干预后械刺激收爪时间有所回升,MLT-C-ZDF组与C-ZDF组(P0.05)与EA-ACR-C-ZDF组(P0.01)相比回升较为显著。 3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血浆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3.1动物分组 3.2实验结果 3.2.1血糖 实验前同周龄的ZDF大鼠与ZL大鼠相比血糖水平已有差异,ZDF大鼠血糖显著高于ZL大鼠血糖水平(P0.01);与ZDF空白对照组相比(N-ZDF), ZDF其余三个干预组的血糖均有下降(P0.05),且EA-ACR-ZDF组与MLT-ZDF组的血糖下降尤为显著(P0.01);ZL各组间血糖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从前后变化趋势上来看,ZL大鼠血糖较为平稳,ZDF大鼠血糖实验前后比较均显著增高(P0.01),MLT-ZDF组在第2周时表现了较好的血糖控制作用(P0.05),但在第4周时血糖有所回升,而EA-ACR-ZDF与EA-AE-ZDF组在第3周和第4周时表现了较好的血糖控制作用(P0.05)。 3.2.2褪黑素 实验后各组大鼠血浆褪黑素水平与N-ZL组比较,ZDF各组均有显著差异,ZDF组中N.EA-AE、M、X褪黑素水平显著较低(P0.01),EA-ACR、EA-ACR-C、M-C褪黑素较低(P0.05);ZL组中EA-ACR褪黑素较N组高(P0.05),EA-AE组无显著差异。ZDF组中,与N-ZDF组比较,EA-ACR、EA-ACR-C、M-C组褪黑素水平升高(P0.05),C组褪黑素水平下降(P0.05)。ZDF组中,EA-ACR与EA-AE、M组比较褪黑素水平较高(P<0.05); EA-ACR-C、M-C组较C组显著较高(P0.01)。ZL组中,N与EA-AE组无显著差异(P0.05);ZDF组中,N、AE-EA、M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EA-ACR-C与M-C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3.2.3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Gh) 实验后各组间大鼠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N-ZL组比较,ZDF组中N、EA-AE、M组糖化血红蛋白血浆浓度较高(P0.05),其中ZDF中N、EA-AE显著较高(P0.01),ZL组中EA-AE、EA-ACR组无显著差异,EA-ACR-ZDF组亦无显著差异;EA-ACR-ZDF组与N-ZDF、EA-AE-ZDF比较显著较低(P0.01),与M-ZDF比较较高(P0.05)。 3.2.4胰岛素 实验后大鼠各组血浆胰岛素水平变化,与N-ZL相比,EA-ACR-ZL组、N-ZDF组、EA-ZCR-ZDF组、M-ZDF组较高(P0.05),其中EA-ACR干预的两组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较高(P0.01);ZL组中,EA-ACR干预组血浆胰岛素水平较EA-AE组显著增高(P0.01);ZDF组中,EA-ACR干预组较其余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而N-ZL与EA-AE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N-ZDF组、EA-AE组、M-ZDF组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3.2.5五羟色胺(5-HT) 实验后各组血浆5-HT水平,与N-ZL、N-ZDF、C-ZDF组相比,EA-ACR-C-ZDF组(P0.01)与M-C-ZDF组(P0.05)显著升高;EA-ACR-C-ZDF与M-C-ZDF组相比较高(P<0.05); N-ZL、N-ZDF、C-ZDF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4电针刺激对ZDF大鼠中枢相关受体表达的影响 4.1动物分组 同“3.1动物分组”。 4.2实验结果 4.2.1免疫荧光 从图11、12中可以观察到,N-ZL、EA-ACR-ZL、EA-ACR-ZDF、M-ZDF组mt1受体与INSRβ受体在下丘脑部共同表达;EA-AE-ZL、EA-AE-ZDF组仅见mt1受体表达;N-ZDF组未见mt1受体与INSRP受体表达。N-ZL、 EA-ACR-C-ZDF、M-C-ZDF组mt1受体与5-HT1AR受体在脊髓腰膨大共同表达;N-ZDF组与C-ZDF组未见mt1受体与5-HT1AR受体表达。 4.2.1Western blot mt1在下丘脑部的表达水平,与N-ZL相比,N-ZDF组较低(P0.05),EA-ACR-ZL组,EA-AE-ZDF组,EA-ACR-ZDF组,M-ZDF组显著升高;与Z-ZDF相比,EA-ACR-ZL组,EA-AE-ZDF组,EA-ACR-ZDF组,M-ZDF组升高(P0.05),其中EA-ACR-ZL组显著提高(P0.01),ZL组中EA-ACR组比EA-AE组亦有显著提高;而N-ZL组与EA-AE-ZL组无统计学差异,ZDF干预组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mt1在脊髓腰膨大部的表达水平,与N-ZL相比EA-ACR-C-ZDF(P0.01)显著提高, N-ZDF与C-ZDF表达降低(P0.05);与N-ZDF相比,EA-ACR-C-ZDF显著提高(P<0.01), N-ZDF与C-ZDF表达降低(P0.05);与M-C-ZDF相比,EA-ACR-C-ZDF亦有显著提高(P0.01)。 INSRβ在下丘脑处的表达水平,与N-ZL和N-ZDF相比,EA-ACR-ZL, EA-ACR-ZDF, M-ZDF组显著提高(P0.05),而EA-ACR与EA-AE组相比亦分别有显著提高。 5-HT1AR在脊髓腰膨大部的表达水平,N-ZL水平与其他组相比有较高表达(P0.05);与C-ZDF和N-ZDF组相比EA-ACR-C-ZDF和M-C-ZDF组较高(P0.05)。 5结论 本研究基于前期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从耳甲区-迷走神经联系学说入手,提出耳甲区电刺激促进褪黑素分泌,继而产生缓解慢性神经痛、调节血糖、降低体重等褪黑素缺乏类相关疾病的假说,并采用了Zucker Diabetes Fat (ZDF)大鼠(fa/fa)基因突变模型,进行了从行为学到生物化学到分子生物学不同层面的系统研究。 通过数据统计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耳甲区电针刺激(EA-ACR),可以有效控制ZDF肥胖大鼠模型的体重,抑制高血糖,提高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了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胰岛素受体INSRP在下丘脑的表达;且缓解了ZDF慢性神经痛模型大鼠的机械刺激疼痛和热刺激疼痛,提高了血浆五羟色胺水平(5-HT),以及5-HT受体在脊髓腰膨大处的表达;上述效果以EA-ACR提高了血浆褪黑素浓度、调高了褪黑素受体(mt1)在中枢神经系统表达水平为基础,并可能通过EA-ACR兴奋了副交感神经神经促进褪黑素分泌来实现,这可能是针刺复合效应的共同机制之一。可以展望,许多褪黑素缺乏类疾病与症状,可以用EA-ACR的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
【关键词】:耳甲区 电针 褪黑素 神经痛 血糖 Ⅱ型糖尿病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5
【目录】:
- 目录4-8
- 摘要8-16
- 1 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体重、摄食的影响9-11
- 1.1 动物分组9-10
- 1.2 实验结果10-11
- 1.2.1 体重与内脏脂肪比10
- 1.2.2 摄食量10-11
- 2 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11-12
- 2.1 动物分组11
- 2.2 实验结果11-12
- 2.2.1 机械痛阈11
- 2.2.2 热痛阈11-12
- 3 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血浆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12-14
- 3.1 动物分组12
- 3.2 实验结果12-14
- 3.2.1 血糖12-13
- 3.2.2 褪黑素13
- 3.2.3 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13
- 3.2.4 胰岛素13-14
- 3.2.5 五羟色胺(5-HT)14
- 4 电针刺激对ZDF大鼠中枢相关受体表达的影响14-15
- 4.1 动物分组14
- 4.2 实验结果14-15
- 4.2.1 免疫荧光14
- 4.2.2 Western blot14-15
- 5 结论15-16
- ABSTRACT16-22
- 英文缩略词22-23
- 文献综述23-73
- 综述一、褪黑素与针刺适应病症的相关研究进展23-61
- 1 概述23-49
- 1.1 在松果体中的合成24-25
- 1.2 在松果体的分泌25-27
- 1.2.1 分泌机制25
- 1.2.2 年龄因素25
- 1.2.3 节律特点25-27
- 1.2.4 调节机制27
- 1.3 代谢机制27-28
- 1.4 褪黑素受体(MTR)28-33
- 1.4.1 概述与源流28-29
- 1.4.2 命名与分类29
- 1.4.3 生物学特性29-30
- 1.4.4 MTR信号转导系统30
- 1.4.5 MTR的体内分布30-33
- 1.5 生理和药理作用33-49
- 1.5.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33-37
- 1.5.2 褪黑素对代谢系统的作用37-39
- 1.5.3 褪黑素对代谢疾病的作用39-42
- 1.5.4 褪黑素与抑郁症的关系42-49
- 2 针刺与褪黑素相关性研究进展49-53
- 2.1 针刺与褪黑素的协同作用49-51
- 2.1.1 针刺与褪黑素的协同降压作用49-50
- 2.1.2 针刺与褪黑素对胃黏膜的协同保护作用50
- 2.1.3 针刺与褪黑素的协同免疫调节作用50-51
- 2.1.4 针刺与褪黑素的协同镇痛作用51
- 2.2 针刺与褪黑素适应症的关联51-53
- 2.2.1 失眠51-52
- 2.2.2 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52-53
- 2.2.3 癫痫53
- 3 述评53
- 4 参考文献53-61
- 综述二、Zucker Diabetes Fat(ZDF)大鼠相关应用概况61-73
- 1. 种系起源61-62
- 2. 月巴胖模型特征62-64
- 2.1 进食量(Food Intake)63
- 2.2 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63
- 2.3 分子生物学63-64
- 2.4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影响64
- 2.5 细胞培养64
- 3. Zucker大鼠作为非依赖胰岛素型糖尿病(NIDDM)模型64-66
- 3.1 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64-65
- 3.2 Ⅱ型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与神经痛65-66
- 4. ZDF大鼠的褪黑素水平相关研究66-67
- 5. ZDF大鼠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67-68
- 6 参考文献68-73
- 前言73-75
- 一、技术路线75-76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76-93
- 第一部分 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体重、摄食量及疼痛行为的影响76-84
- 实验一: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体重、摄食的影响76-80
- 1.1 实验材料76-77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76-77
- 1.1.2 主要实验器材及试剂77
- 1.2 麻醉方法77-78
- 1.2.1 戊巴比妥钠麻醉77-78
- 1.2.2 异氟烷麻醉78
- 1.3 干预方法78-79
- 1.3.1 电针刺激方法78-79
- 1.3.2 褪黑素注射79
- 1.4 测量方法79-80
- 1.4.1 体重、摄食测量79-80
- 1.4.2 内脏脂肪测量80
- 1.5 统计方法80
- 实验二: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80-84
- 2.1 实验材料80-82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80-81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81-82
- 2.2 麻醉方法82
- 2.3 坐骨神经缢缩损伤术(CCI)82
- 2.4 干预方法82
- 2.5 测量方法82-83
- 2.5.1 机械刺激痛阈测量83
- 2.5.2 热刺激痛闽测量83
- 2.6 统计方法83-84
- 第二部分 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血浆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84-89
- 1. 实验材料84-85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84-85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85
- 2 检测方法85-89
- 2.1 血糖检测(葡萄糖氧化酶法)85-86
- 2.2 ELISA86-89
- 2.2.1 取血及血样处理86
- 2.2.2 ELISA检测86-89
- 3 统计方法89
- 第三部分 电针刺激对ZDF大鼠中枢相关受体表达的影响89-93
- 1. 实验材料89-90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89
- 1.2 主要实验器材、药品试剂89-90
- 2 检测方法90-93
- 2.1 免疫组化检测90-91
- 2.2 Western Blot检测91-93
- 2.2.1 取材91
- 2.2.2 Western Blot程序91-93
- 3 统计方法93
- 三、实验结果93-119
- 1 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体重、摄食的影响93-94
- 1.1 体重与内脏脂肪比93-94
- 1.2 摄食量94
- 2 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94-95
- 2.1 机械痛阈94
- 2.2 热痛阈94-95
- 3 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95-96
- 3.1 血糖95
- 3.2 褪黑素95-96
- 3.3 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96
- 3.4 胰岛素96
- 3.5 五羟色胺(5-HT)96
- 4 耳甲区电针对ZDF大鼠中枢mt_1受体、5-HTR1A、INSRβ表达的影响96-99
- 4.1 免疫荧光96-97
- 4.1.1 mt_1受体与INSRβ在下丘脑共同表达96-97
- 4.1.2 mt1受体与5-HT1AR在脊髓腰膨大共同表达97
- 4.2 Western Blot97-99
- 4.2.1 mt_1受体在下丘脑及脊髓腰膨大处的表达97
- 4.2.2 INSRβ在下丘脑处的表达97
- 4.2.3 5-HT1AR在脊髓腰膨大处的表达97-99
- 附表99-105
- 附图105-119
- 四、讨论119-133
- 1 耳甲区电针刺激对ZDF大鼠血浆褪黑素的调节119-121
- 2 耳甲区电针刺激对ZDF大鼠体重、摄食的影响121-123
- 3 耳甲区电针刺激对ZDF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的影响123-128
- 4 耳甲电针刺激对ZDF大鼠的镇痛作用128-132
- 5 总结与展望132-133
- 五、创新点133-134
- 六、参考文献134-141
- 致谢141-143
- 个人简历143-144
- 查新报告书144-1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敏;肖晓秋;唐成林;刘祖丽;侯懿p,
本文编号:709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709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