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任通督针法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9 06:01

  本文关键词:调任通督针法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中风 调任通督针法 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调任通督针法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睡眠、运动、心理、日常活动能力以及大脑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中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旨在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中风患者的预后。方法: 选取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病区2012年8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中风复期病例60例,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任通督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的方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12周后进行睡眠质量、运动功能、心理健康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功能的测评。评定内容包括:(1)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 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定患者睡眠质量;(2)用简易Fugl-Meyer评分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状态;(3)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 nscale, HAMD)评定患者心理健康状况;(4)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5)用脑电图的多尺度熵(mulUi-scale entropy,MSE)评定患者的大脑状功能态。患者入院后第2天开始接受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12周。 结果: 1.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者的PSQI评分降低,多个导联(C3、F4、P4等)上的MSE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Fugl-Meyer、HAMD、BI评分发生变化,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电的MSE在多个导联上(FP2、C3、P4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PSQI、Fugl-Meyer、HAMD、BI评分发生变化,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PSQI、Fugl-Meyer、HAMD、BI评分、以及多个导联上脑(FP1、FP2、F3等)电的MSE具有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患者的PSQI评分降低,Fugl-Meyer与BI评分升高,脑电图FP2、F4、C3等导联上的MSE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患者的HAMD评分降低,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6周后相比较,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PSQI、Fugl-Meyer、BI评分发生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HAMD评分降低,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PSQI评分降低,Fugl-Meyer评分升高,脑电图F4、C3、P3等导联上的MSE升高,差异具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患者的BI评分升高、HAMD评分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经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6周后的PSQI评分,脑电图C3、C4、01等导联上的MSE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HAMD、Fugl-Meyer、BI评分有变化,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12周后的Fugl-Meyer、HAMD、BI评分以及脑电图FP1、F4、C3等多个导联上的MSE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间的PSQI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常规针刺法和调任通督针法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运动功能、心理健康状况、口常活动能力以及大脑的功能状态,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的预后。 2.与常规针法相比较,调任通督针法疗效较佳,更有利于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中风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中风 调任通督针法 生存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0-19
  • 第一节 脑卒中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10-15
  • 一、影响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10-13
  • 二、卒中恢复期的治疗策略13-15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15-19
  • 一、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15-16
  • 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现状16-19
  • 第二章 临床研究19-23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19-20
  • 一、病例来源19
  • 二、诊断标准19-20
  • 三、纳入标准20
  • 四、排除标准20
  • 五、剔除标准20
  • 六、退出(脱落)病例标准20
  • 七、中止试验的标准20
  • 第二节 研究方法20-23
  • 一、分组治疗方法20-21
  • 二、针刺器具、操作方法及疗程21
  • 三、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21-22
  • 四、统计学处理22-23
  • 第三章 研究结果23-28
  • 第一节 基础资料23
  • 第二节 统计结果23-28
  • 讨论28-34
  • 一、调任通督针法的理论依据28-31
  • 二、观察指标选取依据31-34
  • 结语34-35
  • 一、结论34
  • 二、问题与展望34-35
  • 参考文献35-37
  • 附录37-48
  • 附录1:评分量表37-47
  • 附录2:英文缩略表47-48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8-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敢琴 ,黄丽娜 ,富奇志 ,尚学兰;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2 赵瑞珍;熊杰;丁淑强;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34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6年03期

3 黄臻;陈佩顺;闵瑜;黄志勇;杨宇红;邱树卫;颜海霞;陈家凤;;电针配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9年03期

4 陈宏伟;唐永春;杨国荣;;阴阳经穴平衡电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256例[J];四川中医;2009年09期

5 张小莉;董勤;;脑卒中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针刺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2008年01期

6 周炜,王丽平;腹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年11期

7 海英;于潇;;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配穴观察[J];中国针灸;2007年10期

8 曹卫华,李俊,郭春晖;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年05期

9 王重新;;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共济失调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年12期

10 刘惠宇;朱丽芳;谢冬玲;李劲;;早期电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751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751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2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