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4:44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方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治肺结核 复治涂阳 中西医结合 方案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治疗方案。提高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耐药、耐多药甚至广泛耐药的发生几率。此项研究拟提高复治涂阳肺结核治愈率、提高痰菌转阴率,改善结核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肺结核耐药发生几率的作用。同时,进一步组建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的人才队伍,提高中医防治重大传染病肺结核病的整体水平,为最终达到控制结核病这一总体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对象:14家协作参加单位总病例数为812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负责收治58例复治XW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化方案:采用分层(以中心为分层)区组随机化分配方法,由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临床评价中心根据临床试验方案制定随机化分配方案,并通过中央随机分配网络系统对随机分配方案进行实施与管理,临床试验医生通过网络获取受试者分配编码。对照方法:为克服研究者、受试者及参加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的人员等由于心理因素形成的偏倚,客观评价试验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本临床试验采用安慰剂做对照。盲法:本次临床试验采用双盲技术,根据研究的证候分型制备相应中药的模拟剂,所有临床试验用中药,包括试验与对照用药均采用统一包装,研究药物的设盲工作由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重大专项办公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临床评价中心及药物制作单位共同完成。本试验采用二级设盲方法。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在统一化疗方案3HRZELfx/5HRLfx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候分别加用不同的中药模拟剂,包括滋阴润肺配方颗粒模拟剂、滋阴降火配方颗粒模拟剂及双百配方颗粒模拟剂。试验组采用在统一化疗方案3HRZELfx/5HRLfx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候分别加用不同的辨证治疗中药,滋阴润肺配方颗粒(1号药物)、滋阴降火配方颗粒(1号±2号药物)及双百配方颗粒(1号±3号药物)。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每日1次,共3个月。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每日1次共5个月。本课题研究疗程为8个月(一个月以30天计算),在第3、5月根据变化后的证候调整用药,并通过网络再次申请药物编号。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240±14天时,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研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中医症状积分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治疗90±7天时,肺阴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150±7天时,肺阴虚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50±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阴虚火旺证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240±7天时,肺阴虚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40±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阴虚火旺证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肺阴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在治疗90±7天时、150±7天时、240±7天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50±7天时与治疗90±7天时比较,三种证型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0±7天时与治疗150±7天时比较,三种证型均具有显著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240±7天时与治疗150±7天时比较,三种证型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症状积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组肺阴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在治疗90±7天时、150±7天时、240±7天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50±7天时与治疗90±7天时比较,三种证型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0±7天时与治疗90±7天时比较,三种证型均具有显著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240±7天时与150±7天时比较,肺阴虚证、阴虚火旺证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气阴两虚证在治疗150±7天时与治疗240±7天时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治疗150±7天时,治疗组生理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40±7天时,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等方面,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IL-2治疗组在治疗90±7天时、2±7天时与对照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150±7天时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IFN-γ治疗组在治疗90±7天时7天时、240±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治疗组在治疗90±7天时、240±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50±7天时相比,TGF-β无统计学差异(P0.05)。IL-4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90±7天时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150±7天时、240±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在治疗90±7天时、50±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240±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在治疗90±7天时、150±7天时、240±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治疗90±7天时、150±7天时、240±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痰菌阴转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30±7天时,治疗组痰菌转阴率与对照组痰菌转阴率相比较,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0±7天时,治疗组痰菌转阴率与对照组痰菌转阴率相比较,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90±7天时,治疗组痰菌转阴率与对照组痰菌转阴率相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入组时,治疗组涂阳5例,培养阳性20例,其中药物敏感15例,对照组涂阳4例,培养阳性17例,其中药物敏感13例;治疗90±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涂阳0例,治疗组培养阳性1例,其中药物敏感0例,对照组培养阳性4例,其中药物敏感0例;治疗240±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涂阳0例,治疗组培养阳性0例,对照组培养阳性1例,其中药物敏感0例。(9)肺部CT治疗前后病灶情况比较:治疗240±7天时与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胸部CT病灶吸收情况相比较,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0)肺部CT治疗前后空洞改变情况比较:治疗240±7天时与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胸部CT空洞情况相比较,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1)安全性指标治疗30±7天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0±7天时WBC、HG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0±7天时PLT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月时ALT、ALP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ST、TBIL、GGT、ALB治疗30±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0±7天时UREA、CREA、U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安全性指标治疗60±7天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0±7天时WBC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0±7天时RBC、PLT、HG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0±7天时A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ALP、GGT匕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BIL、ALB治疗60±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0±7天时U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UREA、CREA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3)安全性指标治疗90±7天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90±7天时WBC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BC、PLT、HG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90±7天时ALT、AST、ALP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BIL、 GGT、ALB治疗90±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90±7天U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UREA、CREA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4)安全性指标治疗120±7天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20±7天时PLT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20±7天时WBC、RBC、HG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20±7天时ALT、AST、ALP、GG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B治疗120±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20±7天时U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UREA、CREA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5)安全性指标治疗150±7天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50±7天时PLT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WBC治疗150±7天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50±7天时、RBC、HG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50±7天时A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 GGT、ALB治疗150±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50±7天时UREA、CREA、U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安全性指标治疗180±7天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80±7天时PLT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80±7天时WBC、RBC、HG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P治疗180±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GGT、TBIL、ALB治疗180±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80±7天时UREA、CREA、UA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7)安全性指标治疗210±7天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10±7天时PLT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10±7天时WBC、RBC、HG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10±7天时ALT、AST、ALP、GGT、TBIL、 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10±7天时URE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CREA、UA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安全性指标治疗240±7天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40±7天‘时PLT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40±7天时WBC、RBC、HG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10±7天时ALT、AST、ALP、GGT、TBIL、 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40±7天时UREA、CREA、UA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9)病例入组及脱落人群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入组29例,对照组入组29例,其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5例。两组脱落例数相比(P=1.00),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20)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评价研究表明:两组患者8个时间点服药率均在99%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中药颗粒冲剂治疗组患者与模拟剂对照组患者减少治疗前后胸部CT病灶情况及空洞改变情况,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痰培养及药敏试验亦发现治疗组可减少培养阳性例数。(2)中药颗粒冲剂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医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等评价优于与模拟颗粒冲剂对照组患者;由于结核病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中药颗粒冲剂治疗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疗药物对机体的二次打击与多重危害。(3)中药颗粒冲剂治疗组患者保肝降酶、解毒增效、患者随访自觉症状改善及强化期抗酸杆菌染色涂片阴转率均优于模拟剂对照组患者。(4)中药颗粒冲剂治疗组患者Thl/Th2相关细胞因子评价,部分指标优于模拟剂对照组,与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起到了“扶正祛邪”,从西医学的角度可能与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相关,激活与抗结核杆菌相关的细胞免疫,但仍然有许多指标中药颗粒冲剂治疗组患者并不优于模拟剂对照组患者,相关免疫学研究仍需大样本,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阐明。(5)中药颗粒冲剂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优于模拟剂冲剂对照组患者。(6)滋阴润肺配方颗粒、滋阴降火配方颗粒及双百配方颗粒在本试验研究中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关键词】:复治肺结核 复治涂阳 中西医结合 方案 疗效 安全性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21
【目录】:
  • 中文摘要3-8
  • ABSTRACT8-18
  • 英文缩略词表18-20
  • 引言20-22
  • 研究简介22-24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方案研究24-99
  • 1. 病例选择24-27
  • 1.1 诊断标准24-25
  • 1.2 纳入标准25-26
  • 1.3 排除标准26
  • 1.4 剔除标准26
  • 1.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26
  • 1.6 中止试验标准26-27
  • 2. 试验设计27-30
  • 2.1 试验方法27
  • 2.2 样本含量的估算27
  • 2.3 伦理学要求27-28
  • 2.4 知情同意28-29
  • 2.5 研究终点事件29
  • 2.6 观察周期与随访时点29-30
  • 3. 研究方法30-38
  • 3.1 分组方法30-31
  • 3.2 治疗方法31-38
  • 4. 评价指标38-54
  • 4.1 一般项目38
  • 4.2 疗效性观测项目38-44
  • 4.3 实验室质量控制44-49
  • 4.4 疗效判定及标准49
  • 4.5 安全性评价项目49-54
  • 5. 质量控制54-57
  • 5.1 临床研究启动前的质量控制54
  • 5.2 临床研究进行中的质量控制54-55
  • 5.3 临床研究结束时的质量控制55
  • 5.4 质量保证55
  • 5.5 保证受试者的依从性55
  • 5.6 试验药物的管理55-57
  • 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57-59
  • 6.1 数据管理57-58
  • 6.2 统计分析58-59
  • 7. 主要偏倚性的预防措施59-61
  • 7.1 增加受试者依从性措施60
  • 7.2 增加研究者依从性措施60-61
  • 8. 技术线路图61-62
  • 9. 临床研究和治疗流程图62-64
  • 10. 结果64-92
  • 10.1 受试人群分析64
  • 10.2 基线比较(全分析数据集)64-67
  • 10.3 疗效评价(符合方案数据级)67-80
  • 10.3.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67-68
  • 10.3.2 中医症状积分评价68-70
  • 10.3.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比较70-71
  • 10.3.4 两组患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比较71-73
  • 10.3.5 两组患者强化期痰菌转阴作用评价比较73-75
  • 10.3.6 两组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75-77
  • 10.3.7 两组患者胸部CT评价比较77-80
  • 10.4 安全性比较(安全性数据集)80-91
  • 10.4.1 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后1月比较80-81
  • 10.4.2 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后2月比较81-83
  • 10.4.3 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后3月比较83-84
  • 10.4.4 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后4月比较84-85
  • 10.4.5 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后5月比较85-87
  • 10.4.6 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后6月比较87-88
  • 10.4.7 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后7月比较88-89
  • 10.4.8 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后8月比较89-91
  • 10.5 病例入组及脱落人群分析91
  • 10.6 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91-92
  • 11. 讨论92-95
  • 11.1 西医学对复治涂阳肺结核防治的认识92-94
  • 11.2 传统医学对复治XW阳肺结核的认识94
  • 11.3 导师对肺结核及复治涂阳肺结核的认识94-95
  • 12. 配方颗粒组方分析95-96
  • 12.1 滋阴润肺配方颗粒95-96
  • 12.2 滋阴降火配方颗粒96
  • 12.3 双百配方颗粒96
  • 13. 关于疗效的讨论96-99
  • 13.1 中医证候总体疗效96
  • 13.2 中医症状积分评价96-97
  • 13.3 本项研究患者抗酸杆菌染色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比较97-98
  • 13.4 关于TH1/TH2讨论98-99
  • 结论99-100
  • 问题与展望100-101
  • 致谢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4
  •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肺结核治疗的研究进展104-119
  • 1. 中医学对肺结核病的认识104-105
  • 2. 中医学对肺结核病病因病机的论述105-108
  • 3. 祖国医学对肺结核病防治的认识108
  • 4. 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研究进展108-110
  • 5. 单味中药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研究概况110-112
  • 6. 中药复方辅助结核病治疗的研究概况112-114
  • 7. 展望114-115
  • 参考文献115-119
  • 附件119-130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30-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平,肖爱清;复治涂阳患者比例偏高的原因分析[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2 付传有,孙业健,徐桂和;2S_3H_3R_3Z_3E_3/6H_3R_3E_3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远期效果观察[J];中国防痨杂志;2002年03期

3 张美英,王淑菊;滨州市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成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3年05期

4 邓成军,赵勤;204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成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年04期

5 唐爱群,张兴树,殷玲丽;75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成因及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4年01期

6 王兆发,于泮洋;全程间歇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4年02期

7 李鸿槟,刘文君;老年复治涂阳肺结核65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22期

8 方小平;黄玲;;124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6年S1期

9 杨芳玲;马凌;吴胜利;;新疆克拉玛依市1993—2004年登记复治涂阳病例成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7年01期

10 王琳;翁丽珍;齐巧芳;叶哲香;;住院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状况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克俭;王志强;忠格草;李淑红;;47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治愈10年后的随访[A];2012年甘肃省“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学术年会论文集粹[C];2012年

2 毕经瑞;苏华田;;68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疗效观察[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3 李江滨;冯可辉;;大庆市1608例复治涂阳肺结核分析[A];中国防痨杂志2003第25卷增刊——2003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陈明;;立复欣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方小平;黄玲;;124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分析[A];2006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贾红云;徐汉棱;辛宝林;;大庆市1231例复治涂阳肺结核分析(摘要)[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7 杨坤云;;124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既往治疗分析[A];中华医学会2008年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杨芳玲;马凌;吴胜利;;克拉玛依石油矿区1993-2004年登记复治涂阳病例成因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石油系统分会第五届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燕生;吴淑贤;杜南;;左氧氟沙星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疗效观察[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10 王晓林;姚勇军;蒋惠玲;;从初治复治涂阳病人比例的变化评价宁夏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的效果(摘要)[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颜秋雨 通讯员 杨艳;湖南新发结核患者首疗程费用将由政府买单[N];健康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于侠 实习记者 陈婷;结核病离我们并不遥远[N];阿勒泰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翔鸿;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方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岚;甘肃省三地区复治涂阳肺结核耐药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本文编号:759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759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1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