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西医综合疗法 白细胞介素-8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观察其对部分细胞因子及免疫状态的影响。试图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优化方案。 研究方法:以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痰浊蕴肺、肺气郁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基本证型为痰浊蕴肺、肺气郁闭,采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为治法,方选三拗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桔梗汤合方。兼肺脾两虚者,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健脾益肺为治法,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用香砂六君子汤。兼阳虚水泛者,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温阳利水为治法,在基本方基础上加五苓散。西医常规治疗采用控制性氧疗,积极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纠正心衰,营养支持,预防及处理各种并发症。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疗效性指标(总体疗效、中医主症及次症积分、西医体征积分、胸部X线、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气分析、肺功能、自我生活能力评分等)、机理性指标(IL-8、T细胞亚群、IgG、IgA、IgM等)、卫生经济学指标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降低症状体征积分、缩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异常的恢复时间、提高血氧分压和FEV_1/预测值及生活能力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安全性分析均无明显异常。同时治疗组在降低血清IL-8水平、提高CD_3~+、CD_4~+、CD_4~+/CD_8~+、IgG、IgA、IgM水平等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结论:初步研究提示,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可能具有提高总体疗效,改善症状体征,缩短疗程,降低医疗费支出,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能力等优势,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此方案对部分炎症因子及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防治优化方案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肺心病急性发作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西医综合疗法 白细胞介素-8 免疫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259
【目录】:
- 目录2-5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缩略词表8-9
- 前言9-11
- 研究内容11-29
- 1.试验目的11
- 2.课题来源11
- 3.对象与方法11-29
- 3.1 合格对象选择11-18
- 3.1.1 健康人标准11-12
- 3.1.2 诊断标准12-16
- 3.1.3 纳入标准16
- 3.1.4 排除标准16-17
- 3.1.5 病例脱落和剔除标准17-18
- 3.2 研究设计18-19
- 3.2.1 总体设计18
- 3.2.2 参加医院及病例数要求18
- 3.2.3 分组方法18
- 3.2.4 随机化方法18-19
- 3.3 治疗方法19-24
- 3.3.1 治疗组(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治疗方案19-20
- 3.3.2 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案20-24
- 3.4 观察指标及方法24-27
- 3.4.1 一般项目24
- 3.4.2 安全性观察项目24-25
- 3.4.3 疗效性观察项目25
- 3.4.4 机理方面的指标25-27
- 3.5 疗效评定方法27-28
- 3.5.1 中医症状和西医体征评分法27
- 3.5.2 呼吸功能不全疗效判定原则27-28
- 3.5.3 自我生活能力评定标准28
- 3.5.4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28
- 3.6 统计学分析28-29
- 3.7 质量控制29
- 结果29-43
- 1.病人基础资料及基线齐性分析29-31
- 2.临床疗效比较31-34
- 2.1 总体疗效31-32
- 2.2 单项主症积分变化32-33
- 2.3 单项次症积分变化33
- 2.4 体征积分变化33-34
- 3.自我生活能力评价34-35
- 4.胸部X线疗效35
- 5.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变化35-36
- 6.肺功能变化36-37
- 7.血液气体分析的变化37-38
- 8.两组住院总费用比较38-39
- 9.血清IL—8的变化39-40
- 10.血清T亚群变化40
- 11.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40-41
- 12.安全性分析41-43
- 讨论43-69
- 1.中医学对CPHD的认识43-52
- 1.1 肺胀的历史沿革44-46
- 1.2 现代中医对CPHD的认识46-52
- 1.2.1 关于CPHD病因病机47-48
- 1.2.2 关于CPHD急性发作期的辨证施治48-50
- 1.2.3 关于CPHD急性发作期的辨病治疗50-52
- 2.对导师治疗CPHD学术思想的理解52-57
- 2.1 症状与发病52-53
- 2.2 辨证治疗思路53-55
- 2.3 治疗需把握“三宜”、“三忌"55-56
- 2.4 中药在CPHD治疗中的作用56
- 2.5 西医治疗方面的经验56-57
- 3.综合治疗方案中药组方分析57-59
- 4.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59-65
- 4.1 总体疗效评价60-61
- 4.2 综合方案对CPHD急性发作期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61-62
- 4.3 综合方案对自我生活能力的影响62
- 4.4 综合方案对胸部X线、血白细胞及分类的影响62-63
- 4.5 综合方案对血气和肺功能的影响63-65
- 4.6 医疗费支出比较65
- 4.7 安全性评价65
- 5.综合方案对CPHD急性加重期部分机制探讨65-69
- 5.1 综合治疗方案对IL-8的影响及意义66
- 5.2 综合治疗方案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及意义66-68
- 5.3 综合治疗方案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及意义68-69
- 结论69-70
- 致谢70-71
- 参考文献71-74
- 附件1 肺心病细胞因子与免疫功能中西医研究现状74-87
- 附件2 中医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概况87-121
- 附件3 公开发表论文、著作及科研项目121-122
- 附件4 声明1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君;李力;韩秋艳;;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效果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1期
2 唐小平;胡鸣飞;马文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脑钠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浙江预防医学;2007年04期
3 陈永武;王如飞;杨建山;王英兰;杨东华;;血脂、脂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中变化的观察[J];现代医学;1991年02期
4 袁鹰,于文成,张敏,赵文娟,杨立廷,綦玉芹;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测定及其意义[J];新医学;1993年10期
5 崔海燕;全国莉;王春莲;曾聪;蔡思娜;;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发心衰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9期
6 ;晋升内科护师试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5年03期
7 毛来法;闰培宁;殷华;王晓红;秦音;;47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青海医药杂志;1992年03期
8 李清秀,李诗惠;肝素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1993年03期
9 查金顺,张桂仙,舒娜翎,崔党珍,田迎春,黄金龙;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临床观察[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0年05期
10 陈鑫;陈磊;;肺心病并发多脏器衰竭39例分析[J];人民军医;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春林;胡建荣;盛飞;唐志军;余艳芳;刘莺;朱瑞航;;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2 张建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黎志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19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五届全国危重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常春;姚婉贞;陈亚红;刘振英;张晓伟;;血清降钙素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5 许霞;韩秀迪;王洪超;肖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肺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成分与气道重塑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6 谢正福;叶安霞;赵华;施焕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气道重建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7 任绍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气胸六例漏诊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萍;;经纤维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张影清;马肖龙;刘加良;吕晓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临床症状与营养指标的关系[A];华东地区第6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暨浙江省第29届呼吸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刘敬霞;;李建生教授虚实并调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N];湖北日报;2003年
2 葛宗渔;“为生命呼吸”[N];光明日报;2002年
3 冬青;为生命呼吸[N];中国老年报;2002年
4 陈燕;冬季警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N];大众卫生报;2003年
5 记者 杨霞;钟南山提醒: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N];光明日报;2003年
6 胡唯元;“慢肺阻”:人类的“第四杀手”[N];科技日报;2003年
7 张京雷;为生命呼吸[N];科技日报;2002年
8 记者 黄才刚;慢性气道炎与细胞因子失衡有关[N];健康报;2000年
9 是明启;硝笨吡啶用途广[N];广东科技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应刚;为生命呼吸[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学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高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病理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王洪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的建立[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唐勇军;神经生长因子调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成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及对肺动脉压影响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徐凌;吸烟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理的探讨及药物防治作用的观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7 张程;TNF-α在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rhTNFR:Fc的干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8 孙圣华;TNF-α对COPD营养不良动物模型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D];中南大学;2006年
9 杨敏;细胞色素C氧化酶Ⅱ亚基甲基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9年
10 谭群友;肺减容术对肺气肿兔肺组织结构和小气道炎症影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献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2 郑盛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辩证规范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曹玉海;吸入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马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候规律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许丽梅;培土生金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石少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继发真菌感染83例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漆冬梅;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曾宇馨;辛麻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孙立英;1020例吸烟者的肺功能检查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79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77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