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22:45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通过对妇科术后患者使用中药足浴联合气压治疗预防及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中医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优势,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 预防: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月在我院妇科住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选取60例患者为观察组,术后应用气压治疗联合中草药足浴1周;60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应用气压治疗1周,观察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20例患者术后复查D-D二聚体,以0.5mg/L为阳性界值,观察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与未发生者D-D二聚体阳性率。 治疗: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妇科术后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选取20例患者为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2周;2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口服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TT、PT、APTT、Fib、D-D二聚体)、中医症状及影像学的改变,并用统计学比较其疗效。 结果: 预防: 1、观察组6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0例,发生率0.0%,对照组6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6例,发生率10.0%,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患者中,有5例D-D二聚体高于0.5mg/L,阳性率83.3%,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4例患者中,有34例D-D二聚体高于0.5mg/L,阳性率29.8%,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 1、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临床治愈19例,显效1例,无效0例,临床治愈率95.0%,对照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10例,无效1例,临床治愈率45.0%,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中医症候积分,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实验室指标方面,观察组与治疗组在提升HGB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降低PLT、TT、PT、APTT、Fib、D-D二聚体水平方面,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进一步降低其发病率;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增高;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显著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升高HGB,降低PLT、TT、PT、APTT、Fib、D-D二聚体,并能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缩短病程。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1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缩略词表11-12
- 前言12-14
- 临床研究14-24
- 预防14-17
- 1 临床资料14-15
- 2 病例选择标准15
- 2.1 纳入标准15
- 2.2 排除标准15
- 2.3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15
- 3 研究方法15-16
- 4 诊断标准16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16
- 6 结果16-17
- 治疗17-24
- 1 临床资料17
- 2 诊断标准17-18
- 2.1 西医诊断标准17-18
- 2.2 中医诊断标准18
- 3 病例选择标准18-19
- 3.1 纳入标准18
- 3.2 排除标准18
- 3.3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18-19
- 4 研究方法19
- 4.1 实验用药及用量用法19
- 4.2 疗程19
- 5 观察指标19
- 6 疗效判定标准19-22
- 7 统计学处理方法22
- 8 结果22-24
- 讨论24-40
- 1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24-27
- 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24-25
- 1.2 对治法、治则的认识25-27
- 2 现代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27-32
- 2.1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27-28
- 2.2 现代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的认识28-32
-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2
- 4 相应方剂的理论分析32-38
- 4.1 药物组成32-33
- 4.2 相关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33-37
- 4.3 组方分析37-38
- 5 疗效评价分析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9
- 综述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49-58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端亭,王东;自拟消栓1号方治疗深静脉血栓46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6期
2 汪宁,刘青云,彭代银,王举涛;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伍章保;王汀;刘青云;陈礼明;;赤芍总苷抗凝血作用机制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李艳彦;白峗;郭海龙;王永辉;周然;;大鼠气虚冻伤模型的建立及黄芪桂枝五物汤和桂枝汤作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2期
5 王亚平;当归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重庆医药;1989年04期
6 程云为;;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医药导刊;2010年09期
7 赵建一;;桂枝的药理研究及临床新用[J];光明中医;2010年08期
8 李萍;奚九一教授治疗血栓性深静脉炎的经验介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褚光平;刘振;卢欣;李孝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口服华法林的抗凝强度探讨[J];临床医学;2013年04期
10 任蓉;刘明翠;石峻;张婧;;抗血栓压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妇科盆腔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1年20期
本文编号:794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79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