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7-09-10 22:14

  本文关键词: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急性脑梗死 针药结合 血浆D-二聚体 临床观察


【摘要】: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指标(NIHSS指数)、生化指标(血浆D-二聚体(DD))、疗效评价(疾病疗效评价)等的变化,评价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势及安全性,为针药结合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临床依据。 研究方法: 将63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2例和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组)31例。治疗方法:对照组:a.口服药:氯吡格雷片75mg,每晚一次;b.静滴药: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1次;丹参酮ⅡA磺胺钠注射液8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溶液250ml静滴,每日一次;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80ml/100mg静滴,每日一次(以上静滴药物任选两种);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一次。并根据患者病情予以控制血压、降糖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取穴:上肢:肩毭、曲池、外关、合谷;下肢:血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太冲、三阴交。配头穴:百会、四神聪;面部取穴:太阳、颊车、地仓、廉泉及其左右各1.5寸处(即咽三针),结合随证配穴。针刺操作方法:体针采用0.3*40mm一次性无菌毫针,用碘伏常规消毒腧穴,用提插、捻转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后,使用XS一998B型电针治疗仪,将2对导线分别接在上肢的合谷、曲池,下肢的足三里、悬钟。选用f2频率,并以相关肌群出现节律性收缩,病人能耐受为原则,留针30min后起针。头面部穴位采用0.3*40mm一次性无菌亳针,碘伏常规消毒腧穴后进针,并轻微捻转行针使之得气。每天1次,一周治疗6次,休息1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在治疗前后观察、记录两组的临床指标(四肢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患者及医生对病情的综合评价),检测生化指标(D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临床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临床指标:治疗前后,治疗组、对照组组内比较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2.生化指标:治疗前后,治疗组、对照组组内比较DD值均有明显改善,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DD值改善率较对照组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3.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评估: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评估,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29例,有效2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0例。 4.安全性评估: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 1.针药结合与单纯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均有效; 2.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3.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降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针药结合 血浆D-二聚体 临床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3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3-26
  • 1.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13-16
  • 1.1 病名溯源13
  • 1.2 病因病机13
  • 1.3 辨证论治13-14
  • 1.4 中医治疗14-16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16-22
  • 2.1 流行病学16-17
  • 2.2 病因病机17-19
  • 2.3 西医治疗19-22
  • 3. 针刺治疗脑梗死机理22-23
  • 3.1 增强机体免疫22
  • 3.2 促进脂类代谢22-23
  • 4. 影响脑梗死针灸效应的多因素分析23-24
  • 4.1 针灸因素23
  • 4.2 病情评估及针灸效应评价23
  • 4.3 问题及对策23-24
  • 5. 血浆D-二聚体的研究概述24-26
  • 5.1 血浆D-二聚体的产生机制24
  • 5.2 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24
  • 5.3 脑梗死与血浆D-二聚体24-25
  • 5.4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D-二聚体25-26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6-41
  • 1. 临床资料26
  • 1.1 病例来源26
  • 1.2 病例分组26
  • 1.3 一般情况26
  • 2. 病例的选择方法26-28
  • 2.1 诊断标准26-27
  • 2.2 纳入标准27
  • 2.3 排除标准27-28
  • 2.4 剔除标准及脱落病例28
  • 3. 研究方法28-29
  • 3.1 操作流程28
  • 3.2 治疗方法28-29
  • 4. 观察指标29-30
  • 4.1 临床指标29-30
  • 4.2 生化指标30
  • 4.3 安全指标30
  • 5. 疗效评定标准30
  • 5.1 疗效评定说明30
  • 5.2 疗效评定标准30
  • 6. 统计分析处理30
  • 7. 结果30-36
  • 7.1 两组均衡性比较30-31
  • 7.2 两组临床及生化指标结果比较31-33
  • 7.3 疗效评价结果比较33-36
  • 8. 讨论36-41
  • 8.1 研究思路36
  • 8.2 选穴的思路36-38
  • 8.3 电针选择的思路38
  • 8.4 观察方法的选择38-39
  • 8.5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39-41
  • 结论 问题 展望41-42
  • 参考文献42-45
  • 附录45-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先凤;;川芎嗪穴位注射对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6期

2 王颖;齐晓飞;;我国各地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近况[J];包头医学;2010年01期

3 霍则军;电针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免疫指标的影响[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李锦宇;韩霞;汪晓斌;;针灸免疫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11期

5 牛建一;王丰红;王永会;;丁基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磁共振波谱观察[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张凡雄;胡坤芳;;复方白花前胡液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参数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6年09期

7 林慧;王晓红;付斌;;针刺疗法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塞后偏瘫[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8 胡文军;;川芎嗪注射液静滴并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6期

9 胡元水;王俊;骆培源;徐华;肖洪;;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中风偏瘫96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10 彭海东,涂晋文,田俊;灯盏花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和脑组织钙含量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826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826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1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