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慢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DCs) 乙型肝炎病毒(HBV) HBeAg血清学表达 中西医结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HBeAg血清学表达及HBVDNA复制对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dendritic cells,DCs)的影响,并观察复方黄芪颗粒和/或拉米夫定治疗CHB不同疗程外周血DCs数量与功能变化的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外周血DCs在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制定更佳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应用三色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29例HBeAg阳性、12例HBeAg阴性CHB患者和46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的DCs百分比;利用淋巴细胞液密度梯度血细胞分离法分离出PBMCs,体外加入CpG 2216、IL-3、Poly I:C刺激剂共培养24h后,通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a、IL-12产生情况,从而初步了解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学标志物HBeAg的表达情况与DCs数量和功能的关系。(2)同上法检测HBeAg阳性者中15例HBVDNA定量10~7拷贝/mL、14例10~7拷贝/mLHBVDNA定量10~4拷贝/mL的CHB患者和46例健康人外周血DCs亚群频率、功能,分析慢乙肝患者外周血病毒复制活跃程度与DCs数量和功能的关系。(3)29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分别给予复方黄芪颗粒和/或拉米夫定治疗,在治疗0、2、4、12、24、36、48周检测生化指标、HBVDNA定量、乙肝抗原抗体五项、外周血DCs的频率及功能。结果:(1)经Poly I:C、CpG 2216、IL-3刺激,慢乙肝患者外周血髓系树突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分泌IL-12和IFN-α的产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HBeAg阳性表达与阴性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周血mDCs频率有HBeAg阴性组健康对照组HBeAg阳性组趋势,P0.05;外周血pDCs频率有健康对照组HBeAg阴性组HBeAg阳性组趋势,P0.05。(2)HBeAg阳性而HBVDNA水平不同的慢乙肝患者,mDCs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分泌IL-12产量:高复制组低复制组健康对照组,P0.01;pDCs频率、pDCs
【关键词】: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DCs) 乙型肝炎病毒(HBV) HBeAg血清学表达 中西医结合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1
- 第一节 HBeAg血清学表达与HBVDNA复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数量与功能的不同影响11-20
- 实验材料11-13
- 实验方法13-14
- 实验结果14-18
- 讨论18-20
-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数量与功能的影响20-32
- 实验材料20
- 实验方法20-22
- 实验结果22-29
- 讨论29-32
- 小结32-33
- 参考文献33-36
- 文献综述36-44
- 在读期间发表和撰写的文章44-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娜;;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检测结果比较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1年06期
2 吴敏;叶猛;;肝癌患者血清HBV感染标志物与AFP、CA125、CA19-9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建杰;聂红明;高月求;金树根;王灵台;;槐定碱体外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侯伟;倪勤;沃健儿;李敏伟;刘克洲;;10-23 DNAzyme对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A];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侯伟;倪勤;沃健儿;李敏伟;刘克洲;;10-23 DNAzyme对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辛永梅;孙桂珍;;三种检测方法导致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差异的比较与分析[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刘庆峰;张政;姚金霞;施明;张晖;王福生;毛远丽;;CpG通过TLR9刺激慢性乙型肝炎病人pDCs表型和功能变化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曲建慧;林静;祝峙;倪灿荣;李芳梅;朱明华;;HBV对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双重作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苏春力;郑丹;寇妍妍;;乙型肝炎DNA阳性200例分析[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曲建慧;朱明华;林静;倪灿荣;李芳梅;祝峙;于观贞;;HBV对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双重作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静;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靶标的筛选和验证[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2 王岚;乙型肝炎病毒(adr亚型)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的建立[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家云;siRNA对HepG2 2.2.15细胞和转基因小鼠中HBV的基因表达及复制的抑制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4 刘玉刚;HBV致肝细胞凋亡及肝癌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包木胜;新型CpG ODN大规模筛选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丛中一;新型CpG ODN的抗病毒作用及其作为病毒疫苗佐剂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杨富强;细胞因子融合蛋白质粒及在体电脉冲技术增强治疗性HBV 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8 张宏斌;RNAi技术在抑制HBV复制和表达中的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9 张秉强;RNA干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表达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银;慢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2 靖采英;抗原抗体共免疫制备乙肝e抗原特定表位的抗体以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3 张华坤;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人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垂直传递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4 刘晓燕;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5 罗晓雅;中国北方地区肝硬化及肝癌患者HBV基因型及亚型分析[D];郑州大学;2009年
6 李春芝;HD-Ⅰ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调节作用[D];山东大学;2006年
7 侯稳;Hofbauer细胞介导HBV宫内感染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庆峰;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9 张芳容;慢性HBV感染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D];昆明医学院;2008年
10 郑芳;乙肝病毒X基因转化人肝细胞裸鼠成瘤实验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43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94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