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七针配合原络配穴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随机对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9:30
本文关键词:头七针配合原络配穴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随机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头七针及脏腑的原穴、络穴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探讨该穴位配伍的临床效应。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采用针刺头部百会、四神聪、安眠等穴位,同时配合辩证相关脏腑的原穴和络穴,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2天,共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阿普唑仑片,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日0.4mg,均于每日临睡上床时服用。疗程前后进行PSQI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治疗结束后以国际通用的睡眠率结合PSQI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判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进行安全性评价。治疗结束后第12周进行随访测定两组PSQI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评定两组远期效果。 结果:实际入选病例73人,试验组37人,脱失2人,完成治疗35人;对照组36人,脱失1人,完成治疗35人。随访每组均为24人。治疗结束统计数据,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睡眠质量分级均无差异,说明两组同质具有可比性。睡眠率疗效评定:试验组痊愈10例,好转12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6%;对照组痊愈6例,好转9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3%。经检验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PSQI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各成分积分比较均P0.05,两组治疗后各成分积分比较均P0.05,说明两组方法治疗失眠均有效果,试验组效果在改善睡眠各成分上更优于对照组。随访结果两组远期疗效无差异。安全性评价经TESS量表评分试验组副反应较对照组少,两组TESS量表积分比较P0.05,说明试验组安全性高。 结论:针刺头七针配合原络配穴组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优于阿普唑仑片组,两组随访疗效无差异。
【关键词】:头七针 原络配穴 阿普唑仑 原发性失眠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缩略词表7-8
- 引言8-10
- 1. 研究对象10
- 2. 病例选择10-12
- 2.1 诊断标准10-11
- 2.1.1 西医诊断标准10
- 2.1.2 中医诊断标准10-11
- 2.1.3 证候诊断标准11
- 2.2 纳入标准11
- 2.3 排除标准11-12
- 2.4 剔除与脱落标准12
- 2.5 终止试验标准12
- 3 研究方法12-18
- 3.1 样本量的估算12-13
- 3.2 病例分组13
- 3.3 对照方法13
- 3.4 随机方法13
- 3.4.1 随机化方法13
- 3.4.2 分配隐藏13
- 3.5 盲法13-14
- 3.6 治疗方法14
- 3.6.1 试验组14
- 3.6.2 对照组14
- 3.7 技术路线14-15
- 3.8 观察指标15-17
- 3.8.1 基线观察15-16
- 3.8.2 安全性观测16
- 3.8.3 疗效观察16-17
- 3.8.4. 随访17
- 3.8.5 依从性评价17
- 3.9 受试者权益保护17
- 3.10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7-18
- 3.11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18
- 3.11.1 数据记录18
- 3.11.2 统计学方法18
- 4 结果与分析18-24
- 4.1 病例完成情况18-19
- 4.2 基线情况分析19-22
- 4.2.1 性别构成19-20
- 4.2.2 年龄分段比较20
- 4.2.3 病程分析20
- 4.2.4 病情分析20-22
- 4.3. 疗效分析评价22-23
- 4.3.1. 国际标准统一睡眠效率值评判疗效22
- 4.3.2.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SOI积分对比22-23
- 4.3.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SQI各成份积分分析23
- 4.4. 随访:以PSQI睡眠质量指数总分评定两组远期疗效23
- 4.5. 安全性评价23-24
- 5. 讨论24-37
- 5.1 传统医学对睡眠及失眠的认识24-28
- 5.1.1. 传统医学的睡眠机制24-26
- 5.1.2 传统医学对失眠病机的形成及病机的认识26-28
- 5.2. 选穴理论依据28-33
- 5.2.1 病机的依据28-30
- 5.2.2 原穴、络穴和原络配穴30-31
- 5.2.3 头部穴位的作用31-33
- 5.3 现代医学对睡眠和失眠的认识33-35
- 5.3.1 与觉醒和睡眠有关的神经解剖组织33-34
- 5.3.2 睡眠与觉醒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34-35
- 5.4 本次研究的机理探讨35-37
- 5.4.1 中医机理探讨35
- 5.4.2 现代医学机理探讨35-37
- 结论37-38
- 问题与展望38-39
- 致谢39-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件42-64
- 附件1:综述42-53
- 参考文献51-53
- 附件2:附表53-63
- 附表1: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53-56
- 附表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56-59
- 附表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59-61
- 附件4:副反应量表(TESS)61-63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世秀;苏凤哲;;路志正从脾胃论治失眠[J];北京中医药;2011年01期
2 毕国伟;;从《黄帝内经》“阴阳不交”之失眠病机谈治疗失眠的针灸取穴[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刘磊;张怀亮;;张怀亮教授从肝胆论治失眠经验[J];光明中医;2010年03期
4 钱玉良;严冬;;浅谈失眠从心肝论治[J];甘肃中医;2006年10期
5 章薇,严洁;对心脑内在关系的再认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年04期
6 刘永瑞;;顽固性失眠从痰火、瘀血论治[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潘宋斌;董梦久;田金洲;;失眠与瘀血的关系[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李欣欣;秦曦;付春梅;;《内经》之气论与失眠[J];江苏中医药;2007年12期
9 潘萍;;针灸临床治疗失眠选穴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05期
10 禄颖;;通调营卫论治失眠及用药规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海鸥;杨明会教授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学术经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947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94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