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镜像视觉反馈促进中风后上肢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镜像视觉反馈促进中风后上肢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风 镜像视觉反馈 低频 上肢功能重建 脑的可塑性
【摘要】:目的:通过客观评价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镜像视觉反馈方法对中风后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优化治疗方案,为提高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提供有力依据。 方法:选择恢复期中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针灸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选取患侧手三里、外关等穴位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组患者在接受低频治疗的同时给予镜像视觉反馈治疗。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1次,疗程为4周。分别在疗前,第1、2、3、4周疗后采集伸腕肌肌群和屈腕肌肌群收缩时的表面肌电,提取特征值RMS、MAX。并使用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上肢部分)、Barthel ADL指数评定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中国)评价疗效。 结果: 1.低频镜像组与低频组患者疗后屈伸肌群RMS、MAX值,疗前(p0.05)无显著性差异,第2周疗后达到峰值,之后回落,与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3周与第4周疗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第2、3、4周与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后高于疗前。RMS值,低频镜像组与低频组治疗第3、4周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AX值,低频镜像组与低频组治疗第3、4周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频镜像组高于低频组。 2.低频镜像组与低频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 AD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低频镜像组差值较低频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频镜像组优于低频组。 3.低频镜像组与低频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低频镜像组差值较低频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低频镜像组总有效为91%,明显高于低频组 结论 1.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以及低频穴位电刺激疗法均可以改善中风后腕手功能,对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疗效肯定。 2.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改善上肢功能优于低频穴位电刺激疗法,且最短疗程不应少于3周。
【关键词】:中风 镜像视觉反馈 低频 上肢功能重建 脑的可塑性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1
- 综述11-23
- 1.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11-14
- 1.1. 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11-12
- 1.1.1. 影响脑可塑性的因素11-12
- 1.1.2. 脑的可塑性的机制12
- 1.2. 运动再学习理论12-13
- 1.2.1. 运动再学习方法13
- 1.3.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价方法13-14
- 1.3.1. 认知评价13-14
- 1.3.2. 运动功能的评价14
- 1.3.3. 正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14
- 1.3.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
- 2. 上肢功能重建的研究14-16
- 2.1. 上肢的解剖学结构特征14-15
- 2.1.1. 前臂肌肌纤维类型14-15
- 2.2. 腕关节功能特征15
- 2.2.1. 腕手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15
- 2.3. 上肢功能重建的现状15-16
- 3. 低频电疗法临床应用16-17
- 3.1. 低频电刺激概述16
- 3.2. 临床常用低频电疗法16-17
- 3.2.1. 肌电触发电刺激17
- 4.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的相关研究17-19
- 4.1 镜像视觉反馈的机理研究18-19
- 4.1.1. 视觉反馈的有效性18-19
- 4.2. 镜像视觉反馈在卒中后康复的运用19
- 5. 表面肌电的相关研究19-23
- 5.1. 表面肌电的常用分析指标20
- 5.2. 影响sEMG特征值的因素20-21
- 5.3. sEMG应用于康复的研究21-23
- 5.3.1. 康复评定21
- 5.3.2. 假肢的控制21
- 5.3.3. 康复机器人的控制21-23
- 临床研究23-38
- 1. 临床资料23-28
-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23
-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23-25
- 1.2.1. 诊断标准23-24
- 1.2.2. 纳入标准24
- 1.2.3. 排除标准24-25
- 1.2.4. 脱落标准25
- 1.3. 操作方法25-26
- 1.4. 评价方法26-28
- 1.4.1. 表面肌电评价26-27
- 1.4.2. 量表评价27-28
- 1.5. 统计学处理28
- 2. 研究结果28-38
- 2.1. 一般资料28
- 2.2. 低频疗法与低频镜像疗法对上肢sEMG特征值的影响28-33
- 2.2.1. 低频组与低频镜像组腕伸肌群RMS值的对比研究28-29
- 2.2.2. 低频组与低频镜像组腕屈肌群RMS值的对比研究29-31
- 2.2.3. 低频组与低频镜像组腕伸肌群MAX值得对比研究31-32
- 2.2.4. 低频组与低频镜像组腕屈肌群MAX值得对比研究32-33
- 2.3. 低频镜像组腕屈伸时RMS、MF特征值线性图分析33-35
- 2.4. 低频与低频镜像疗法对Fugl-Meyer、ADL、CCS量表影响的对比研究35-37
- 2.4.1. 低频与低频镜像疗法对Fugl-Meyer上肢评分影响的对比研究35-36
- 2.4.2. 低频与低频镜像疗法对Barthel ADL指数评定影响的对比研究36
- 2.4.3. 低频疗法与低频镜像疗法对CCS上肢评分影响的对比研究36-37
- 2.5. 低频疗法与低频镜像疗法有效率的对比研究37-38
- 讨论38-42
- 1. 低频穴位电刺激与镜像视觉反馈方法对中风患肢上肢功能重建的作用38-39
- 2. 探讨sEMG特征值在本次实验中的意义39-40
- 2.1. 治疗中RMS值变化的意义39-40
- 3. 研究结果分析40-42
- 结论42-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48-54
- 个人简历54-55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55-56
- 附件56-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现状与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江征;何坚;蔡素芳;王辉;郭毅坚;;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3 查理;;肌电假手的研究进展[J];国防科技;2007年09期
4 于善良;;用电刺激改善卒中患者上肢运动控制的研究中电刺激特性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年03期
5 王东岩;李庆玲;杜志江;孙立宁;;5 DOF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控制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6 应福其;李名扬;刘绍壮;马晓凯;宫瑾;;中国人前臂肌的肌纤维型分布[J];解剖学报;1993年01期
7 娄季宇;曾志磊;;脑卒中与脑可塑性[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1期
8 沈光宇;钱国全;蔡可夫;;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早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5期
9 朱琳;贾晓红;刘霖;王世云;杨胜荣;宋为群;;运动想象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9期
10 荣培晶,朱兵;脑的可塑性变化和功能重组[J];生理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永玲;屈伸交替法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肘功能重建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59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959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