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85与AKT1靶标关系
发布时间:2017-10-13 05:22
本文关键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85与AKT1靶标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微小RNA-185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pmirGLO载体 3’-端非编码区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摘要】:【目的】本课题小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在A549,NCI-H1975,NCI-H1650和LTEP-a-2四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mi R-185表达明显下调,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1,AKT1)表达明显升高,二者表达呈负相关关系,提示mi R-185对AKT1具有调控作用,AKT1可能是mi R-185的潜在靶基因,但不能确定二者直接相关。为了研究mi R-185与AKT1之间靶标关系,本实验构建克隆有目的基因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验证二者相互关系。为后续进一步探讨mi R-185和AKT1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 R-185调控AKT1基因结合序列,设计合成AKT13’-UTR序列及突变后AKT13’-UTR序列,将合成的两种目的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pmir GLO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AKT1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野生型载体(pmir GLO-AKT1)及其突变型载体(pmir GLO-mut-AKT1)。重组载体经PCR电泳和基因测序鉴定,以证明重组载体构建成功。使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TM 2000分别将这两种重组载体质粒与mi R-185模拟物(mimics)或mi R-185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共转染293T细胞,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其活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中含有能在同一细胞中同时表达的两种荧光素酶基因,一个是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另一个是海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为主要报告基因,目的基因片段被克隆至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下游的多克隆位点上(Mμltiple cloning site,MCS)。若目的基因表达被抑制,则使萤火虫荧光素酶转录过程受阻,抑制萤火虫荧光素酶蛋白翻译,萤火虫荧光值下降,而作为标准化内参照的海肾荧光素酶的表达不受影响,此时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海肾荧光素酶活性值下降,从而可以确定mi RNA与靶基因是否具有直接调控作用。【结果】PCR电泳及基因测序结果显示,PCR扩增得到的含有AKT1 3’-UTR和突变后AKT1 3’-UTR序列的目的片段大小及序列与Gene Bank报道序列一致,且插入方向正确。因此,成功构建含有mi R-185结合位点的和其突变位点的两种重组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结果显示,转染克隆有AKT1 3’-UTR突变型载体质粒实验中,mi R-185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荧光素酶的活性值差异无显著性(F=2.29,P0.05);转染克隆有AKT1 3’-UTR载体质粒实验中,mi R-185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荧光素酶的活性差异有显著性(F=80.39,P0.05)。【结论】成功构建AKT1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及其突变型载体;AKT1基因是mi R-185直接作用的靶基因,且mi R-185结合于AKT1基因的3’-UTR区域,在转录后水平对AKT1基因有直接抑制作用。
【关键词】:微小RNA-185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pmirGLO载体 3’-端非编码区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蚌埠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4.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前言9-13
- 材料与方法13-27
- 结果27-36
- 讨论36-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6
- 致谢46-47
- 附录47-59
- 附录A 英文缩略词表47-48
- 附录B 常用试剂级配制48-49
- 附录C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49-50
- 附录D 综述50-59
- 参考文献56-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爱辉;何爱丽;葛超;刘永忠;;经组成性活化Akt1修饰的鼠胚胎肝前体细胞体内形成肿瘤的观察[J];肿瘤;2009年11期
2 刘美荣;王潍博;;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ERCC1与AKT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3 涂明利;徐永健;卢进昌;冯静波;刘先军;熊畅;蒋飞;杜春玲;唐以军;;靶向siRNA沉默Akt1基因表达及其对肺癌培养基促内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武维华;;植物钾营养高效分子调控网络机制:AKT1调控与植物钾营养[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曹戟;闫艳;苏毅;何俏军;杨波;;4-HPR诱导产生的活性氧对Akt1蛋白氧化还原及其磷酸化状态改变的机制研究[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大龙;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85与AKT1靶标关系[D];蚌埠医学院;2015年
2 刘美荣;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ERCC1、AKT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3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02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