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肠道菌群在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06:20

  本文关键词:肠道菌群在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结直肠癌 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肠道菌群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摘要】: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针对病因采取有效措施可望明显降低其发病率和疾病负担。然而,结直肠癌的病因远未得到阐明。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结直肠癌发病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肠道菌群、饮食结构等环境因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维生素D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可能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但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目前研究认为,结直肠癌是肠道菌群相关性疾病。肠道菌群可能在饮食与结直肠癌关系中起到媒介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饮食结构可能明显影响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综上所述,我们推测:肠道菌群可能是影响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的重要因素。所以,本课题开展以下研究以验证上述研究假设。一、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多样性在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中的作用。二、方法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两组人群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直肠癌人群病变切除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的维生素D受体表达情况;两组人群粪便标本的细菌16S r 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以评价肠道菌群结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对两组人群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进行比较,同时,按照病变部位(近端结肠、远端结肠)、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和多样性水平)及进行分层分析。采用病例-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方法,探讨维生素D受体表达、肠道菌群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综合上述分析结果,探讨和验证25-羟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单因素使用t检验或χ2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三、结果(一)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1、结直肠癌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213)。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蔬菜、水果摄入、红肉摄入、大蒜摄入、腌制食品摄入等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09(0.48,2.48)和0.73(0.30,1.76),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2、近端结直肠癌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603)。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蔬菜、水果摄入、吸烟和年龄等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09(0.48,2.48)和0.73(0.30,1.76),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近端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3、远端结直肠癌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170)。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蔬菜、水果摄入、吸烟和腌制食品等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14(0.48,2.88)和0.62(0.23,1.66),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远端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二)肠道菌群丰度指数在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中的作用1、菌群丰度指数Chao、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1)菌群低丰度(Chao≤306)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低丰度(Chao≤306)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214)。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蔬菜、水果摄入、红肉摄入、饮茶等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2.32(0.74,7.28)和0.62(0.19,2.04),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低丰度(Chao≤306)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2)菌群高丰度(Chao306)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高丰度(Chao306)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665)。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蔬菜、水果摄入、饮茶、吸烟和年龄等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0.38(0.08,1.75)和0.88(0.20,3.90),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高丰度(Chao306)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2、菌群丰度指数Ace、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1)菌群低丰度(Ace≤312)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低丰度(Ace≤312)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223)。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蔬菜、水果摄入、红肉摄入、饮茶等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58(0.45,5.55)和0.69(0.18,2.66),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低丰度(Ace≤312)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2)菌群高丰度(Ace312)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高丰度(Ace312)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423)。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蔬菜、水果摄入、饮茶、吸烟和年龄等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0.43(0.12,1.53)和0.76(0.22,2.69),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高丰度(Ace312)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结合Chao指数及Ace指数发现,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并无相关性,并且其关系并不受菌群丰度高低的影响。(三)肠道菌群多样性在维生素D与及结直肠癌关系中的作用1、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1)菌群低多样性(shannon≤3.17)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低多样性(shannon≤3.17)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622)。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大蒜、蔬菜摄入、蛋类摄入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59(0.46,5.53)和0.64(0.18,2.26),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低多样性(shannon≤3.17)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2)菌群高多样性(shannon3.17)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高多样性(shannon3.17)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296)。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大蒜、蔬菜摄入、蛋类摄入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0.39(0.09,1.75)和0.85(0.20,3.70),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高多样性(shannon3.17)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2、菌群多样性指数simpson、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1)菌群低多样性(simpson0.089)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低多样性(simpson0.089)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412)。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大蒜、蛋类摄入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22(0.41,3.62)和0.46(0.15,1.38),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低多样性(simpson0.089)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2)菌群性高多样性(simpson≤0.089)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高多样性(simpson≤0.089)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242)。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大蒜、蔬菜摄入、蛋类摄入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0.65(0.16,2.70)和1.60(0.37,6.92),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性高多样性(simpson≤0.089)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结合菌群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simpson发现,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并无相关性,并且其关系并不受菌群多样性高低的影响。(四)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在维生素D与结直肠肿瘤关系中的作用1、菌群低Alpha多样性、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1)菌群低Alpha多样性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低Alpha多样性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280)。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蔬菜摄入、水果摄入、红肉摄入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11(0.31,4.04)和0.46(0.11,1.94),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低Alpha多样性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2)菌群低Alpha多样性且VDR受体低表达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低Alpha多样性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405)。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蔬菜摄入、体力劳动情况等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0.85(0.60,6.35)和1.94(0.25,2.89),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低Alpha多样性且VDR受体低表达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3)菌群低Alpha多样性且VDR受体高表达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低Alpha多样性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196)。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水果摄入、腌制食品摄入等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64(0.11,3.77)和0.63(0.21,12.73),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低Alpha多样性且VDR受体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2、菌群高Alpha多样性、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1)菌群高Alpha多样性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高Alpha多样性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766)。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蔬菜摄入、水果摄入、红肉摄入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74(0.69,4.41)和0.76(0.29,1.96),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高Alpha多样性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2)菌群高Alpha多样性且VDR受体低表达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高Alpha多样性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977)。因单因素结果P值过高,进行多因素回归也不能改变这种不相关性,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高Alpha多样性且VDR受体低表达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3)菌群高Alpha多样性且VDR受体高表达的结直肠癌组和菌群高Alpha多样性健康对照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536)。多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血sTNFR2、内毒素、水果摄入、腌制食品摄入等因素后,与最低等级的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 ng/m L)相比高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5.75 ng/m L)和中等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12.42-15.75ng/m L)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2.75(0.44,17.30)和1.93(0.13,29.10),说明血浆25-羟维生素D与菌群高Alpha多样性且VDR受体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无统计学联系(P0.05)。由此可见,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并无相关性,并且其关系并不受菌群Alpha多样性及维生素D受体表达高低的影响。四、结论血浆25-羟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不存在相关关系,并且不受结直肠癌发病部位、肠道菌群多样性特征及维生素D受体表达情况的影响。
【关键词】:结直肠癌 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肠道菌群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34
【目录】:
  • 摘要5-11
  • Abstract11-19
  • 英文缩略词表19-20
  • 前言20-23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23-39
  • 一、研究对象23-24
  • 二、样本量估计24
  • 三、问卷调查内容与方法24-25
  • 四、标本采集与保存25
  • 五、实验室检测25-30
  • 六、肠道菌群多样性测序和组成分析30-34
  • 七、资料整理及分析34-38
  • 八、质量质控38-39
  • 第二部分 结果39-104
  •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39-45
  • 二、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45-56
  • 三、肠道菌群丰度指数在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关系中的作用56-70
  • 四、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在维生素D与及结直肠癌关系中的作用70-83
  • 五、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在维生素D与结直肠肿瘤关系中的作用83-104
  • 第三部分 讨论104-107
  • 全文总结107-112
  • 参考文献112-116
  • 附录116-121
  • 综述121-130
  • 参考文献126-130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130-131
  • 致谢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汉涛 ,Kraemer M.;随访危险因素分析:复发和非复发结直肠癌的比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年12期

2 苏森;患结直肠癌妇女后代癌症的危险性增加[J];中国肿瘤;2001年06期

3 汪一虹;在确定的法国人群中年龄<45岁结直肠癌病人与≥45岁结直肠癌病人的比较[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年01期

4 李会晨;结直肠癌解剖位置的连续性右向迁移[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年03期

5 李志霞;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的综合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年06期

6 何建苗,蒲永东,曹志宇,刘卫平;老年人结直肠癌186例的外科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7 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李奎,张雪松,刘天锡;青年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8 章江;;监测结直肠癌非常必要[J];国外医学情报;2004年04期

9 郜文秀,杨艳芳,梁小波,李耀平,李佩珍;细胞粘附分子变异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预后[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7期

10 Nozawa T. ,Enomoto T. ,Koshida Y. ,M. Kuranami,王志宇;人结直肠癌黏膜下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特异性增强表达[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树;;结直肠癌预后与转移相关因素分析[A];2005年浙江省肿瘤学术会议全国大肠癌转移与复发的诊治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2 邹一峰;吴小剑;兰平;;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进展[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郁宝铭;;结直肠癌治疗的进展及其新理念[A];2006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锡山;;结直肠癌治疗的困惑之我见[A];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暨2011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报告集[C];2011年

5 秦建平;;未病思想中的结直肠癌预防[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暨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6 高文庆;陈会林;童蕾;陆松春;;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诊疗体会(附42例报告)[A];首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启远;周长江;高云飞;徐岩;李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结直肠癌[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巴一;;结直肠癌靶向治疗进展[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9 何超;朱洪波;;结直肠癌的生物治疗[A];2009年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肿瘤外科规范化诊治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10 万德森;;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疗效的思考[A];2009年浙江省肿瘤学术年会暨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顾晋;分期不精确 致结直肠癌过度治疗[N];健康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贾岩;跨线治疗成结直肠癌最后防线[N];医药经济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贾岩;跨线治疗构筑结直肠癌最后防线[N];医药经济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林琳;结直肠癌:可以治愈的癌症[N];医药经济报;2013年

5 记者 张妍 通讯员 熊静帆 朱品磊;深圳结直肠癌发病高于全国[N];深圳商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孙刚;预防结直肠癌:请管住嘴[N];解放日报;2013年

7 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 侯凤刚 副主任医师;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和特色[N];上海中医药报;2014年

8 李华虹 孙瑜淼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阴浩;专家呼吁:结直肠癌应多学科规范化诊疗[N];科技日报;2014年

9 ;降低结直肠癌复发有新疗法[N];人民日报;2003年

10 韩自力;新化疗方案可高效治疗结直肠癌[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涛;MicroRNA-31/FIH-1调控关系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任翡;MYBL2基因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机制的初步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朋;结直肠癌中microRNA-615基因甲基化及其生物学特性探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李泽武;MicroRNA-203靶向ZNF217基因调控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徐兴远;低分子肝素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梁洪亮;miR-454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D];山东大学;2015年

7 金鹏;MMR蛋白在雌激素致结肠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SEPT9检测结直肠癌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8 珠珠;云南省Lynch综合征候选基因标志物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9 周智航;SEMA3F通过下调ASCL2-CXCR4轴而抑制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0 王林;MiRNA-300对结直肠癌肿瘤侵袭和增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斐斐;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李斌;结直肠癌患者就诊延迟分析[D];中南大学;2009年

3 叶建杰;慈溪市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赵波;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5 崔娟娟;p53和nm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6 宋青芳;正常肠道、癌前病变、结直肠癌相关微生物组学比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郭秀燕;结直肠癌术后生存分析[D];泰山医学院;2014年

8 王静;TL1A在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动物模型中作用的初步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9 吴哲;Th17细胞在TL1A调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肖华旭;通过microRNA-155下调SOCS-1在结直肠癌的表达促进其转移和侵袭[D];川北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023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023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a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