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盐酸帕洛诺司琼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08:32

  本文关键词: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盐酸帕洛诺司琼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医药 化疗性恶心呕吐 旋覆代赭汤加减 盐酸帕洛诺司琼


【摘要】: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盐酸帕洛诺司琼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的疗效以及对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食欲等各项指标的影响;观察旋覆代赭汤加减合盐酸帕洛诺司琼防治化疗所致的毒副反应情况,从而为中医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方法:根据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化疗前予盐酸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旋覆代赭汤加减,疗程为1周。把恶心、呕吐的完全控制率、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食欲分级,KPS评分,化疗完成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恶心、呕吐疗效:急性期恶心、呕吐完全控制率、有效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迟发期恶心、呕吐完全控制率、有效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出现食欲下降,治疗组食欲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KPS评分均较前降低,治疗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毒副反应:化疗后1天及治疗后两组均有骨髓抑制情况发生,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心、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治疗组便秘、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盐酸帕洛诺司琼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不仅能提高延迟期恶心、呕吐疗效,还可以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食欲;同时可以减轻便秘、腹胀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医药 化疗性恶心呕吐 旋覆代赭汤加减 盐酸帕洛诺司琼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11-18
  •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15
  • 1.1 病例来源及病例数11
  • 1.2 中西医诊断标准11-12
  • 1.2.1 西医诊断标准11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1-12
  • 1.3 化疗适应症及禁忌症12
  • 1.4 纳入标准12
  • 1.5 排除标准12-13
  • 1.6 剔除标准13
  • 1.7 脱落标准13
  • 1.8 终止标准13
  • 1.9 分组及统计方法13-14
  • 1.10 治疗方法14-15
  • 1.11 观察周期及节点15
  • 2 观察指标15-16
  • 2.1 安全性指标观察15
  • 2.2 疗效指标观察15
  • 2.3 毒副反应指标观察15-16
  • 3 疗效评定标准16-18
  • 3.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16
  • 3.2 恶心疗效评价16
  • 3.3 呕吐疗效评价16-17
  • 3.4 根据食欲分级进行评价17
  • 3.5 根据Karnofsky评分进行评价17
  • 3.6 安全性指标17-18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18-25
  • 1 一般资料比较18-19
  • 2 急性恶心呕吐疗效评价19-20
  • 2.1 急性恶心疗效评价19
  • 2.2 急性呕吐疗效评价19-20
  • 3 迟发性恶心呕吐疗效评价20
  • 3.1 迟发性恶心疗效评价20
  • 3.2 迟发性呕吐疗效评价20
  • 4 其他类型恶心呕吐疗效评价20-21
  • 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1
  • 6 食欲分级比较21-22
  • 7 KPS评分比较22
  • 8 化疗完成率分析22-23
  • 9 安全性评价结果23-25
  • 9.1 两组血常规的对比23
  • 9.2 两组肝、肾功能、心功能变化的比较23-24
  • 9.3 不良反应观察24-25
  • 第三部分 讨论25-32
  • 1 化疗性恶心呕吐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25-26
  • 2 中医学对化疗性恶心呕吐的认识26-28
  • 3 中药立方依据28
  • 4 方药组成28-29
  • 5 本方主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29-30
  • 5.1 旋覆花29
  • 5.2 代赭石29
  • 5.3 人参29
  • 5.4 生姜29-30
  • 5.5 法半夏30
  • 5.6 大枣30
  • 5.7 炙甘草30
  • 6 问题与展望30-31
  • 7 结论31-32
  • 致谢信32-33
  • 参考文献33-37
  • 附录37-44
  • 综述44-57
  • 参考文献53-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成兴;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癌症呃逆3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2 应声闻;应智慧;;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术后呃逆1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年08期

3 庞建国;;旋覆代赭汤治疗中毒呕吐84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12期

4 叶吉宝;旋覆代赭汤应用3则[J];福建中医药;2000年03期

5 荆玉玲,耿昌;旋覆代赭汤治顽固性呕吐1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6 赵宗刚;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举隅[J];甘肃中医;2001年02期

7 韩冰,韩凌;旋覆代赭汤防治呕吐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1年02期

8 吴少东;旋覆代赭汤在治疗肺病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年04期

9 张越 ,卢义 ,刘永红 ,曹伟;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术后呃逆46例[J];吉林中医药;2001年06期

10 连毅;旋覆代赭汤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0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琪;;旋覆代赭汤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后的作用[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交流大会暨胆道胰腺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5年

2 赵守豫;;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常燕磊;代二庆;;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税典奎;谢胜;;旋覆代赭汤对胃动力低下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胃泌素受体及管活性肠肽2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5 袁红霞;贾瑞明;;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时昭红;石拓;林丽莉;陶春晖;;旋覆代赭汤对胃窦平滑肌细胞收缩和钙离子浓度的影响[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7 牛兴东;牛克梅;徐敏和;;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20例的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8 时昭红;林丽莉;石拓;陶春晖;王湘宁;韦秀明;;旋覆代赭汤含药血清对胃窦平滑肌细胞IP_3受体及钙离子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9 于强;袁红霞;崔乃强;;旋覆代赭汤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下段粘膜pH值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陶春晖;邱明义;;旋覆代赭汤含药血清对大鼠胃平滑肌细胞收缩的影响[A];仲景医学求真(续二)——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旋覆代赭汤治顽固性呕吐[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2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神经内科 李鸿亮;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呃逆[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董飞侠;旋覆代赭汤临床治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湖北省麻城市中医院 吴又汀;旋覆代赭汤加味治噎膈[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5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毛进军;旋覆代赭汤中代赭石用量宜小[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王宾;旋覆代赭汤加味可治化疗后迟发性呕吐[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7 沈阳军区总医院 高文艳;王长洪用旋覆代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彦哲;柴平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D];山西中医学院;2016年

2 戴李婷;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盐酸帕洛诺司琼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于强;旋覆代赭汤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1023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023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b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