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体中人乳头瘤病毒34型变异株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同一个体中人乳头瘤病毒34型变异株的分析
【摘要】: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C)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最常见肿瘤之一。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多万女性死于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属于常见多发的妇科肿瘤。我国每年约有15万的宫颈癌新发病例。根据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将其分为高危型、疑似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HPV主要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高危型HPV感染常可导致宫颈癌的发生。欧美等国宫颈癌的发生多与HPV16以及HPV18感染有关。与欧美等国不同,我国国内部分地区HPV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宫颈癌的发生多与HPV16、HPV52和HPV58的感染关系密切。世界范围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PV16感染导致的宫颈癌占宫颈癌病例数的50%以上,HPV18感染导致的宫颈癌约占宫颈癌病例数的20%。低危型HPV如HPV6、HPV11和HPV34型极少出现于宫颈癌中,但常可导致宫颈良性病变和外生殖器疣。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HPV致癌机制主要与HPV-E6和HPV-E7蛋白的作用关系密切。HPV-E6基因的主要功能是编码具有生物转化活性的蛋白质,其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内。HPV-E6蛋白为编码1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8KD,有4个Cys-X-X-Cys保守序列,参与E6蛋白质的结合锌和细胞转化功能。HPV-E6蛋白可以与肿瘤抑制基因产物p53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降解抑制p53蛋白对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功能,阻断细胞凋亡,这可能是E6蛋白诱导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和细胞永生化的主要机制。此外,E6蛋白还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可以与多种蛋白发生相互作用。E7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破坏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 pRb),导致pRb蛋白降解以及与pRb结合的E2F转录因子的释放。E2F会激活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这种联合效应使得DNA受损的细胞可以无限制地过度增殖,最终导致细胞癌变。因此,HPV-E6和HPV-E7基因的变异与致癌性关系密切。虽然低危型HPV感染所致疾病并不像高危型HPV感染导致的宫颈癌那样受到极大关注,但是低危型HPV感染同样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极大伤害,而且它们的高感染率和发病率也同样会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其对健康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针对低危型HPV的研究,特别是了解低危型HPV感染个体中的变异株的存在情况以及导致的氨基酸残基的变异情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HPV进入宿主后的变异株产生机制和免疫逃逸机制。在本研究中,提取HPV34宫颈脱落细胞DNA样品并进行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Sequencing, NGS):此次测序深度为24Gb,共包含高质量的FASTQ序列241,568,984个,得到HPV34序列3730个。使用(Integrative Genomics Viewer, IGV)对HPV34测序数据与HPV34标准序列(Nc_001587)进行比较,确定变异位点并据此判断氨基酸残基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HPV34基因组全长序列上15个位点存在变异型,多态性达到20种。大多数核酸变异导致氨基酸残基的变异。同时观察到1处7个连续相邻位点的连锁变异,其核酸多态性为15种,氨基酸残基多态性为14种:1处2个连续相邻位点的连锁变异,核酸多态性为3种,氨基酸残基多态性为2种。因此,在同一个个体内,存在至少15种变异株。
【关键词】:个体 人乳头瘤病毒34型 变异株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33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2
- 实验材料12-15
- 实验方法15-17
- 实验结果17-27
- 实验讨论27-28
- 实验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1
- 综述31-39
- 参考文献35-39
- 致谢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远 ,许淑珍;什么是人乳头瘤病毒?[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2 Baldwin S.;Santos C.;Mendez BrownE.;F. Garcia;侯巍;;比较患者自己与医生指导下采集的样本中特异性人乳头瘤病毒[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5年09期
3 舒t t ;冯慧敏;候云德;;人乳头瘤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1年01期
4 胡克,李清泉,潘显光,曹作炎,杨炯,李耀华;肺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DNA相关序列的检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5年03期
5 张泽兵,高文涛,欧阳喈,郑明;人乳头瘤病毒在舌癌细胞中存在状态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6 杨青,王莉,李青,孙博,高晖;人乳头瘤病毒诱导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1年05期
7 王丽娜,宋文龄,陈伟,姜艳芳,付艳;人乳头瘤病毒58型衣壳蛋白的表达及其抗体制备[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年04期
8 田希兰;人乳头瘤病毒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Weissenborn S.J.;Nindl I.;Purdie K. ;李政霄;;光化性角化病的人乳头瘤病毒DNA含量超过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患者[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11期
10 吴剑波;李新宇;郑家润;;人乳头瘤病毒体外研究的技术及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卫;Margaret Stanley;;人乳头瘤病毒16型结构蛋白的研究[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田永强;张荣意;朱中元;;人乳头瘤病毒线性平行杂交分型检测条件的建立及优化[A];2009年海南省微生物学检测及质量保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秦逸秋;王祖兵;;人乳头瘤病毒与人类肿瘤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刘宏图;;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与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倪斌;赵芸;史文娟;;云南省红河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各亚型感染情况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杨红英;杨旭;;云南省育龄妇女人乳头瘤病毒各基因型感染分布的情况[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程浩;;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防治策略[A];2009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许海敏;;浅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与宫颈癌的关系[A];2013年第三届长三角地区病理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浙江省第八次病理技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9 王建捷;靳家玉;冯玲;郝薇;张玲;;人乳头瘤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蔡艳群;宋志伟;郏伊范;潘晓;陈卫青;王丽定;李彩琴;黄建兰;朱无双;倪敏;董琰;徐旖旎;;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A];2012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郑莉丽;实时分子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在欧洲推出[N];健康报;2009年
2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谭先杰;人乳头瘤病毒的自述[N];健康时报;2010年
3 黄冰;人乳头瘤病毒毒在哪里?[N];大众卫生报;2004年
4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副主任医师 刘彦春;人乳头瘤病毒防治新篇[N];健康报;2010年
5 衣晓峰;宫颈癌年轻化人乳头瘤病毒是祸首[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李天舒;西藏 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低于全国水平[N];健康报;2008年
7 衣晓峰;性激素与HPV感染有内在关系[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通讯员 聂松义;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1年
9 记者 余瑾毅 通讯员 蔡敏 实习生 罗安琪 孙竞雄;宫颈癌癌变基因密码被部分破译[N];湖北日报;2013年
10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 郝希山 李运红 胡颜 整理;四大误区挡住癌症康复路[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思;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皮肤病发病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吴剑波;抗人乳头瘤病毒体外药效模型的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3 廖书杰;基于人乳头瘤病毒的子宫颈癌发病机制探讨和子宫颈癌疫苗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徐茜;人乳头瘤病毒导致子宫颈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在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立良;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结构基因的克隆、表达以及表达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6 李远宏;人乳头瘤病毒在某些皮肤病中的检测[D];中国医科大学;2001年
7 聂建辉;高通量人乳头瘤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假病毒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8 周小山;改造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E7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免疫活性和抗癌作用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赵蔚明;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优化密码E7基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10 洪少林;尖锐湿疣病变的人乳头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L1序列多态性分析和在原核表达体系中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旭;人乳头瘤病毒主要衣壳蛋白的优化表达[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赵敏;同一个体中人乳头瘤病毒34型变异株的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3 翁志聪;海口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杂交检测芯片的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4 周支香;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及人乳头瘤病毒6型和11型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5 郭森;人乳头瘤病毒快速分型的目视化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及应用[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杨国溜;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在子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冯素文;妇女对人乳头瘤病毒及其疫苗的认知与态度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晓静;重庆永川地区妇科疾病患者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贾常莎;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微卫星DNA改变[D];遵义医学院;2011年
10 刘冬梅;人乳头瘤病毒与胰腺癌关系的初步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7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02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