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乳腺化生性癌及肿瘤微环境中IL-17表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11:32

  本文关键词:乳腺化生性癌及肿瘤微环境中IL-17表达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化生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学特征 治疗 预后 肿瘤微环境 IL-17 VEGF Th17细胞


【摘要】:目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是一组发病率很低、高度异质性的原发性特殊类型乳腺癌,且具有“三阴性”比率高、预后差的特点。目前针对MBC患者预后无有效预测指标,且针对中国大陆人群MBC的大样本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第一部分将分析和阐述MBC在大样本的中国大陆人群中的发病特点、病理学类型、分子分型、临床治疗和预后特征,以及是否可能从EGFR分子靶向治疗中获益。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白介素-17,Interleukin-17)是由活化的CD4~+T细胞,即Th17(辅助性T细胞17型,T helper cell 17)细胞特征性分泌的。研究表明IL-17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释放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促进血管生成进而促进肿瘤生长,但有的研究也表明了肿瘤中Th17细胞数目的增多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本研究第二部分选取预后相对较差的IDC-NOS(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 otherwise specified,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与预后较好的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MC)进行对比,通过分析IL-17~+细胞在两类乳腺癌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CD4~+T细胞、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初步阐明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IL-17~+细胞的分布及IL-17通过何种方式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14年9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诊断的90例MBC病例,并随机选取同时期的10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DC-NOS)病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93例表现为三阴性(TN-ID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ER、PR、HER2、Ki-67、p53、CK5/6和EGFR各指标进行分析,探讨MB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从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间随机选取乳腺IDC-NOS病例521例,由三名病理医师分别对HE切片重新阅片后,从中选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大于40%的114例病例,并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确诊的70例乳腺MC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两类乳腺癌中IL-17~+细胞、CD4~+T细胞及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IL-17~+细胞与CD4~+T细胞、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与IDC-NOS、TN-IDC患者相比较,MBC患者具有肿瘤直径大(P=0.000,P=0.013)、淋巴结转移率低(P=0.000,P=0.000)、高复发转移(P=0.001,P=0.044)的特点。且较IDC-NOS患者,MBC患者“三阴性”比率高(P=0.000)。2、与TN-IDC和/或IDC-NOS组相比,MBC组行根治术(P=0.000,P=0.000),放射治疗(P=0.000,P=0.001),内分泌治疗(P=0.000)和anti-HER2治疗(P=0.000)的患者比例较低。3、MBC中最常见的类型为梭形细胞癌(34.4%),其次为鳞状细胞癌(31.1%),伴有间叶分化的癌(24.5%),所占比例最小的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4.4%)。4、90例MBC患者的分子分型结果表明:2例(2.2%)为luminal A型,17例(18.9%)为luminal B型,7例(7.8%)为HER2-过表达型,64例(71.1%)表现为“三阴性”。52例(57.8%)MBC患者表现为EGFR过表达。进一步对52例EGFR过表达的病例中的47例进行FISH检测,结果表明其中14例(29.8%)出现EGFR基因扩增。5、MB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P=0.000)、高TNM分期(P=0.047)、高Ki-67表达率(P=0.026)、EGFR过表达(P=0.007)是患者DFS(disease-free survival,无病生存期)减少的关键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状态(P=0.008)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MBC患者总生存(OS)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P=0.000)、EGFR过表达/基因扩增(P=0.049,P=0.002)是影响患者OS(overall survival,总生存期)的关键因素,且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P=0.001)、EGFR基因扩增(P=0.022)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6、与对照组MC相比,乳腺IDC-NOS组患者具有高淋巴结转移率(P=0.002)、高“三阴性”比率(P=0.003)的特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乳腺癌中IL-17~+细胞和CD4~+T细胞的分布特征:与对照组MC不同部位(癌巢间、癌巢旁间质、远处间质)及肿瘤组织总体相比,乳腺IDC-NOS中各部位浸润的IL-17~+细胞数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P0.001)。对两组病例中各部位CD4~+T细胞进行比较,对照组MC仅远处间质中CD4~+T细胞数目较IDC-NOS组高(P=0.016)。8、乳腺癌中IL-17~+细胞与CD4~+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在乳腺IDC-NOS组织中,仅肿瘤远处间质中IL-17~+细胞与CD4~+T细胞的数目呈正相关(r=0.222,P=0.017);而在肿瘤其他部位,两者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乳腺MC中,则表现为癌巢间IL-17~+细胞与CD4~+T细胞的数目呈正相关(r=0.236,P=0.049),而在癌巢旁间质、远处间质中两者均无相关性。9、乳腺IDC-NOS肿瘤组织中各部位IL-17~+细胞的数目与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10、对乳腺IDC-NOS肿瘤中IL-17~+细胞、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L-17~+细胞的数量与ER表达呈正相关(P=0.030),但与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无相关性;VEGF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年龄、TNM分期、受体表达情况等均无明显相关性。11、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淋巴结状态、病理学分期是影响乳腺IDC-NOS患者DFS的主要因素(P=0.011,P=0.013),而ER表达、三阴性与否是影响患者OS的主要因素(P=0.017,P=0.012)。对肿瘤不同部位IL-17~+细胞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肿瘤癌巢间、癌巢旁间质的IL-17~+细胞数量增多与患者总生存期缩短具有相关性(P=0.015,P=0.037)。结论1、与IDC-NOS相比,MBC具有肿瘤直径大、淋巴结转移率相对低、高复发/转移率的特点;2、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高TNM分期、高肿瘤增殖指标(高Ki-67表达)、EGFR过表达是影响患者DFS的关键因素,其中淋巴结转移、EGFR过表达/基因扩增也是影响患者OS的关键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淋巴结状态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且淋巴结状态、EGFR基因扩增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3、MB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但目前针对MBC的治疗缺乏有效的药物。而MBC患者多表现出EGFR过表达/基因扩增,那么EGFR是否可作为MBC患者治疗的新靶点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4、与乳腺MC相比,IDC-NOS具有高淋巴结转移率、高“三阴性”比率及预后差的特点;5、IL-17~+细胞在乳腺IDC-NOS各部位(癌巢间、癌巢旁间质、远处间质)及肿瘤组织总体中的数目均高于对照组,提示IL-17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6、IL-17可能通过刺激肿瘤细胞分泌VEGF,促进肿瘤微血管形成,进而促进肿瘤进展;7、乳腺IDC-NOS组织中不同部位浸润的IL-17~+细胞对患者预后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此外,Th17细胞主要分布于乳腺IDC-NOS的远处间质中,而在MC中主要分布于肿瘤癌巢间,提示乳腺癌微环境中Th17细胞分布的差异性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8、IL-17与Th17细胞对肿瘤发展及预后的意义尚存在争议,二者之间虽存在某些交叉点,但其对肿瘤进展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
【关键词】:化生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学特征 治疗 预后 肿瘤微环境 IL-17 VEGF Th17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9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Abstract8-15
  • 缩略语/符号说明15-17
  • 前言17-20
  • 研究现状、成果17-19
  • 研究目的、方法19-20
  • 一、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20-36
  • 1.1 对象和方法20-25
  • 1.1.1 实验试剂20
  • 1.1.2 实验主要仪器20-21
  • 1.1.3 研究对象21
  • 1.1.4 研究方法21-25
  • 1.1.5 随访25
  • 1.1.6 统计分析25
  • 1.2 结果25-32
  • 1.2.1 M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25-27
  • 1.2.2 MBC病理学分类27
  • 1.2.3 MBC的分子分型27
  • 1.2.4 EGFR在MBC中的表达分析27-28
  • 1.2.5 生存分析28-32
  • 1.3 讨论32-35
  • 1.4 小结35-36
  • 二、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IL-17表达意义的研究36-57
  • 2.1 对象和方法36-42
  • 2.1.1 实验试剂36
  • 2.1.2 实验主要仪器36-37
  • 2.1.3 研究对象37
  • 2.1.4 研究方法37-39
  • 2.1.5 随访39
  • 2.1.6 统计分析39-42
  • 2.2 结果42-52
  • 2.2.1 两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42
  • 2.2.2 乳腺癌中IL-17~+细胞、CD4~+T细胞的分布特征42-43
  • 2.2.3 乳腺癌中IL-17~+细胞与CD4~+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43-48
  • 2.2.4 乳腺IDC-NOS中IL-17~+细胞与肿瘤细胞表达VEGF的关系48
  • 2.2.5 乳腺IDC-NOS中IL-17~+细胞、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48-49
  • 2.2.6 乳腺IDC-NOS患者的生存分析49-52
  • 2.3 讨论52-56
  • 2.4 小结56-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6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66-67
  • 综述 肿瘤微环境中Th17细胞与IL-17的研究67-75
  • 综述参考文献72-75
  • 致谢75-77
  • 个人简历77


本文编号:1036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036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a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