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糊精pH敏感性纳米粒抑制乳腺癌肺转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环糊精pH敏感性纳米粒抑制乳腺癌肺转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H敏感 乳腺癌 肿瘤转移 环糊精包合物 纳米粒
【摘要】: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杀手,其中90%以上患者死于肿瘤转移,临床上虽然对原位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治疗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输送体系的研究逐渐深入,pH响应性的纳米载药系统为克服肿瘤转移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借助药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细胞生物学和药效学等手段,合成了mPEG5K-Ad和β-CD-NPA,通过主客体包合作用制备了主体为pH敏感基团NPA修饰的环糊精,客体为PEG化金刚烷甲胺的包合物,并以琥珀布考(SCB)为模型药物,制备了pH响应性纳米粒(PHN),系统考察了其理化特性并初步评价了其抑制肿瘤转移的能力。利用1H NMR验证了mPEG5K-Ad和β-CD-NPA的结构,NOESY结果表明,金刚烷甲胺插入环糊精的空腔形成了包合物,在此基础上制备的纳米粒的形貌通过TEM观察呈规则球形,粒径为174nm左右。通过HPLC法测定SCB体外含量,在1~5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PHN的包封率为95.65%±0.02%,载药量为15.40±0.01%。在p H=7.4时,PHN为圆整球形,体外仅释放了3.7%;pH=5.8时,PHN结构完整性遭破坏,体外释放了84%;pH=5.2时,PHN呈完全无定型分散状,体外释放90%以上,显示了明显的p H敏感性。在高转移性乳腺癌4T1细胞实验中,首先确定了未显现明显细胞毒性的安全药物浓度为400ng/mL,在此浓度基础上,深入探究了PHN对4T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药物浓度为400ng/mL时,PHN对细胞几乎没有杀伤力,也不能诱导细胞凋亡;但是,在此浓度条件下,PHN能有效抑制4T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且能显著抑制VCAM-1的表达。在构建尾静脉接种4T1肿瘤细胞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考察PHN在模型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并进行了PHN抑制肿瘤转移的药效学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包载ICG的PHN在肺组织的分布是游离的ICG的2倍,增加了药物在肺组织的蓄积;与空白对照组和游离药物组相比,处方组的肺部转移明显减少,肺部转移率为对照组的30%,且HE切片无明显病理特征,表明PHN能够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肺转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环糊精的琥珀布考pH响应性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理化特征,在抑制乳腺癌肺转移中具有明显的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pH敏感 乳腺癌 肿瘤转移 环糊精包合物 纳米粒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前言11-20
- 1.1 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11-16
- 1.1.1 肿瘤转移的发生机制12-14
- 1.1.2 抑制肿瘤转移的策略14-16
- 1.2 基于环糊精的刺激响应性纳米制剂抗肿瘤的研究16-17
- 1.3 琥珀布考的研究概况17-18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18-19
- 1.5 课题研究的步骤19-20
- 第二章 纳米粒的制备与理化特性的表征20-35
- 2.1 仪器和材料20-21
- 2.1.1 仪器20-21
- 2.1.2 材料21
- 2.2 实验方法21-25
- 2.2.1 β-环糊精碘代物的合成21-22
- 2.2.2 β CD-NPA的合成22
- 2.2.3 mPEG5K-Ad的合成22-23
- 2.2.4 包合物构象的表征23
- 2.2.5 纳米粒的制备23
- 2.2.6 纳米粒粒径的测定23
- 2.2.7 琥珀布考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23-24
- 2.2.8 pH敏感特性的考察24-25
- 2.3 实验结果25-32
- 2.3.1 β-环糊精碘代物的合成25
- 2.3.2 β-CD-NPA的合成25-26
- 2.3.3 mPEG5K-Ad的合成26-27
- 2.3.4 包合物构象表征27
- 2.3.5 纳米粒粒径的测定27-29
- 2.3.6 琥珀布考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29-30
- 2.3.7 pH敏感性的表征30-32
- 2.4 讨论32-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纳米粒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研究及机理探索35-50
- 3.1 仪器与材料35-36
- 3.1.1 仪器35
- 3.1.2 材料35-36
- 3.2 实验方法36-41
- 3.2.1 细胞培养36-37
- 3.2.2 细胞毒性试验37
- 3.2.3 细胞凋亡实验37
- 3.2.4 细胞摄取实验37-38
- 3.2.5 细胞迁移实验38
- 3.2.6 细胞侵袭实验38
- 3.2.7 细胞划痕实验38
- 3.2.8 VCAM-1 的表达38-39
- 3.2.9 纳米粒对黏附因子VCAM-1 的表达的影响39-40
- 3.2.10 Raw264.7 细胞黏附实验40-41
- 3.3 实验结果41-48
- 3.3.1 细胞毒性实验41
- 3.3.2 细胞凋亡实验41-42
- 3.3.3 细胞摄取实验42-43
- 3.3.4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43-45
- 3.3.5 细胞划痕实验45
- 3.3.6 VCAM-1 的表达45-46
- 3.3.7 Western Blotting实验46
- 3.3.8 Raw264.7 细胞黏附实验46-48
- 3.4 讨论48-49
- 3.5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纳米粒在模型动物体内分布情况的研究50-56
- 4.1 仪器与材料50-51
- 4.1.1 仪器50
- 4.1.2 材料50-51
- 4.2 实验方法51-52
- 4.2.1 动物模型的建立51
- 4.2.2 PNI活体成像51
- 4.2.3 PNI离体组织分布成像51-52
- 4.3 实验结果52-53
- 4.3.1 活体成像52
- 4.3.2 离体组织分布成像52-53
- 4.4 讨论53-55
- 4.5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纳米粒体内抗肿瘤转移药效学评价56-63
- 5.1 仪器与材料56-57
- 5.1.1 仪器56
- 5.1.2 材料56-57
- 5.2 实验方法57
- 5.2.1 动物模型的建立57
- 5.2.2 PHN对肿瘤肺转移的抑制效果57
- 5.3 实验结果57-61
- 5.3.1 PHN对乳腺癌肺转移的抑制效果57-60
- 5.3.2 肺部组织切片结果60-61
- 5.4 讨论61-62
- 5.5 本章小结62-63
- 全文总结63-65
- 参考文献65-70
- 致谢70-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71-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忻志鸣;叶根深;;纳米粒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年16期
2 潘研,郑俊民,唐星,郝劲松,周蕾;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12期
3 胡俊,刘玉玲;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05期
4 方超,施斌,裴元英;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稳定性[J];药学学报;2004年11期
5 沈成蓉;张阳德;赵劲风;;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谢向阳;刘宏;陈鹰;梅兴国;;病毒纳米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年01期
7 王杰,张强;长循环纳米粒[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年06期
8 陈大兵,杨天智,吕万良,张强;紫杉醇长循环固态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内外研究[J];药学学报;2002年01期
9 梅之南,杨祥良,徐辉碧;生物降解聚合物长循环纳米粒[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年07期
10 陈大兵,吕万良,杨天智,李静,张强;紫杉醇表面修饰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性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琪;丛龙波;黄雅洁;岳鹏飞;袁海龙;;纳米粒载药系统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静;张玮;储藏;王晓宇;张敏;武鑫;高申;;基于微针递送的PLGA纳米粒在人皮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洁;刘青锋;冯程程;沈烨虹;邵夏炎;田志强;周佳辰;张奇志;;马铃薯凝集素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经鼻入脑靶向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朱铉;李福男;苏美琴;;巯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眼用纳米粒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高静;张玮;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高小玲;武炳贤;陶炜兴;陈钧;蒋新国;;凝集素修饰纳米粒介导多肽药物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潇;;眼用氟尿嘧啶纳米粒制剂的制备[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胡豫;;组织因子靶向性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血栓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学明;徐元龙;陈国广;韦萍;;1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大鼠的药物动力学[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继云;廖美华;陶蓉蓉;杜永忠;楼宜嘉;韩峰;;脂质纳米粒递药系统对脑内自噬-溶酶体信号的影响及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可用于存储信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王小龙;纳米粒子可经水果等食物进入人体[N];科技日报;2013年
3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纳米技术在开拓新药中应用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记者 白毅;新型药物纳米输送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华凌;磁电纳米粒子可传递药物直入大脑[N];科技日报;2013年
6 平其能;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上海中药研究所制备出氟苷新型给药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记者 白毅;复合物纳米粒可作为胰岛素口服给药新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 毛黎;放射性纳米粒子可定向附着杀灭癌细胞[N];科技日报;2013年
10 甘勇 林艳琼 陈庆华;微粒系统用于眼用制剂成新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丽;多糖修饰的PLGA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武敬亮;载阿霉素组氨酸修饰透明质酸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赵小智;包裹芘的高分子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以及体内外行为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静;油酰壳聚糖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蒋新宇;抗癌药物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袁弘;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药物载体经胃肠道转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陈洁;马铃薯凝集素修饰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经鼻入脑的递药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孙彦华;基于金纳米粒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分析新技术[D];复旦大学;2012年
9 刘玉梅;长春碱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余敬谋;两种疏水改性乙二醇壳聚糖自聚集纳米粒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藤;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硬膜外释药特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峻;新型骨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欢;介孔碳球纳米粒用于阿霉素传递系统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胡慧中;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5 杨涛;复合诊疗纳米粒用于多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郭苗;载Cypate多功能纳米粒在肿瘤多模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孙川;靶向乳腺癌细胞的他莫昔芬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初步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薛君;AFP单抗修饰的载DCN PLGA纳米粒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刘婷先;基于结合型寡聚核苷酸构建药物与基因共载纳米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黄丽;Cypate/DOX-SiO_2纳米粒用于肿瘤诊疗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36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03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