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光子显微技术的肿瘤微环境可视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光子显微技术的肿瘤微环境可视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光子显微技术 肿瘤微环境 二次谐波 双光子激发荧光 结直肠癌 乳腺癌
【摘要】:靶向肿瘤微环境是当今癌症治疗方法研究的热点,低毒性、高效率、广谱性等特点是其与传统癌症治疗方法相比的优势所在。在靶向肿瘤微环境研究过程中,实现肿瘤微环境可视化是研究的关键。当今,应用于肿瘤微环境研究的成像方法主要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和核磁共振成像以及需要荧光标记的荧光活体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技术等。但是,这些成像技术的分辨率较低,有些成像方法还使用了荧光染料。因此,发展一个更好的成像方法用于靶向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至关重要。多光子显微技术是一种非线性光学技术,具有更小的光损伤和光漂白,以及不需要添加外源性的荧光探针即可实时成像等优势。本论文基于多光子显微技术,分别对不同结直肠粘膜下层肿瘤微环境和乳腺肿瘤微环境进行成像,并对微环境中的胶原含量及胶原方向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结直肠粘膜下层肿瘤微环境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随着肿瘤的发展,肿瘤微环境中的胶原纤维数量依次减少,排列越来越松散无序,肿瘤细胞形态改变越明显。同样,随着肿瘤的浸润,乳腺肿瘤微环境的结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数量逐渐增加,使得导管形态改变,此外由于肿瘤细胞侵入到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的含量和结构也发生变化。综上可见,多光子显微技术不仅能实现肿瘤微环境的可视化,还能对组织微环境中的胶原含量和胶原方向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多光子显微技术有望成为靶向肿瘤微环境治疗方法研究的有力成像工具。
【关键词】:多光子显微技术 肿瘤微环境 二次谐波 双光子激发荧光 结直肠癌 乳腺癌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0.5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9
- 绪论9-17
- 第一节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9-14
- 第二节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4-17
- 第一章 实验原理与成像系统17-27
- 第一节 引言17
- 第二节 肿瘤微环境17-18
- 第三节 结直肠组织学18-20
- 第四节 乳腺组织学20-21
- 第五节 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基本原理21-23
- 第六节 成像系统23-25
- 第七节 本章小结25-27
- 第二章 多光子显微技术监测结直肠粘膜下层肿瘤微环境的变化27-37
- 第一节 引言27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27-29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29-34
- 第四节 本章小结34-37
- 第三章 多光子显微技术监测乳腺肿瘤微环境的变化37-45
- 第一节 引言37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37-38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38-43
- 第四节 本章小结43-45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45-47
- 参考文献47-55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5-57
- 致谢57-59
- 个人简历59-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玲;陈锦飞;;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J];癌症进展;2010年05期
2 胡凯猛,熊俊,刘厚奇;肿瘤微环境与趋化因子家族[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年04期
3 胡多沙;曹亚;;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效应抑制[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7年02期
4 郜明;吴家明;陆茵;;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恶变[J];癌变.畸变.突变;2008年05期
5 黄建;王燕;傅智勇;郭照江;;应当重视肿瘤微环境中外因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01期
6 吴永发;朱超;王建军;王雪琦;;肿瘤嗜神经侵袭和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9年06期
7 张慈安;魏品康;李勇进;;痰浊与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3期
8 张先;高向东;;肿瘤微环境:多糖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汪雨潇;;关于肿瘤微环境的几个问题[J];硅谷;2010年10期
10 杜钢军;时小燕;;治疗癌症的新途径:靶向肿瘤微环境[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捷;;肿瘤微环境和血管正常化与中医药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探讨[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刘建平;朱静;田杰;吕铁伟;鲁荣;邓兵;林建萍;智深深;;肿瘤微环境中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瘤化因子作用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杨静;;花生四烯酸代谢酶:抗肿瘤微环境形成的新靶标[A];全国第十二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任军;;肿瘤微环境分子免疫调节与细胞毒药物疗效的基础与临床[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5 张春敏;白璐;崔向荣;燕莎;崔建邦;尹耐靖;朱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发生瘤性转化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6 王均;;靶向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药物载体系统[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7 王均;;靶向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药物载体系统[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王丹玲;陈锦飞;;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进展和转移[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9 林红;沈敏鹤;阮善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浙江省抗癌协会中医肿瘤专委会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文集[C];2013年
10 许晓风;文宗曜;;血液肿瘤微环境下CD14~+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流变学特性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小龙;植入式氧气发生器可增强放化疗效果[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凌聪;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活化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夏思源;树突状细胞来源的白介素27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肿瘤杀伤和免疫抑制的双刃剑作用[D];南开大学;2014年
3 朱伟;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肿瘤进展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及机制[D];江苏大学;2010年
4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5 赵鹏;肿瘤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邢辉;肿瘤微环境介导的化疗耐药机制及其多相位阻遏[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哈卿;没食子酸干扰肿瘤微环境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陈学博;RAGE在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高鑫;负性免疫分子TIM-3和细胞因子IL-33在T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机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都小姣;肿瘤微环境响应药物载体的设计和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婧文;早期宫颈癌患者循环和局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T细胞亚群的不同分布及其临床意义[D];复旦大学;2014年
2 贾云泷;IDO和Bin1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微环境和引流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彭晖;舌癌炎症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及Foxp3~+Tregs的表达[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丘婧婷;基于多光子显微技术的肿瘤微环境可视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亚兰;肿瘤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转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陈静;结肠癌、恶性脑胶质瘤、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崔向荣;肿瘤微环境中IL-6/STAT3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转变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刘建平;体外模拟肿瘤微环境中致大鼠MSCs瘤化相关因子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9 张扬;Nlp对肿瘤微环境作用的初步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0 白璐;MSCs瘤化发生过程中STAT3过度激活规避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07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10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