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骨肉瘤 长春新碱 多药耐药 肿瘤异质性 LIMK1
【摘要】:骨肉瘤是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骨肿瘤,多药耐药现象常有发生。鉴于目前关于骨肉瘤多药耐药的研究欠缺,因此需要模拟临床用药,建立骨肉瘤耐药细胞系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机制的改变。由于实体肿瘤常常由不同的细胞亚群的亚克隆构成,具有肿瘤异质性,在细胞水平上不同的耐药机制可能参与其中。因此我们通过将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培养在含长春新碱(VCR)浓度梯度增高的培养液中,建立了四株耐药指数逐渐增高的骨肉瘤MG63/VCR耐药亚系,分别命名为MG63/VCR1,MG63/VCR2,MG63/VCR3,MG63/VCR4。通过CCK8实验测定了他们的耐药指数,耐药衍生系相比于亲本MG63对长春新碱的耐药指数分别达163,476,1247,2707倍。并且对DOX,THP,PTX交叉耐药。随着耐药指数的增加,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表现出渐进性的变化。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差异,发现耐药细胞亚系有着长梭形的形态,细胞两极的突起明显增长。细胞的增殖能力检测实验发现耐药细胞的增殖能力与耐药指数呈负相关,这反映在CCK8增殖实验,也反映在平板克隆实验形成的克隆体积上,以及细胞周期检测结果中。但是细胞的迁移能力及某些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却不是随着耐药程度的增加而线性变化:我们用RT-PCR,实时定量PCR检测了五种细胞中MDR1,MRP1,Topo-II,LIMK1,GST-π等在基因表达上的差异。MDR1和MRP1的表达在耐药细胞中显著高于亲本MG63。但高度耐药的MG63/VCR3及MG63/VCR4细胞中,MRP1的表达量反而低于中度耐药的MG63/VCR2,这个趋势与TOPO-II,LIMK1一致,后者被认为与细胞的运动能力、迁移等密切相关。此外GST-π的表达没有差异。通过检测胞内多柔比星(DOX)的聚积评价耐药细胞的外排功能,结果显示:随耐药程度增加,胞内荧光强度逐渐降低,但加入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后,胞内DOX又都有显著增强。上述结果提示,肿瘤细胞耐药程度不同,其耐药机制可能也在发生变化。综合细胞的形态等变化,我们认为瘤内克隆和表型的异质性改变是其根本原因。综上所述,MG63/VCR差异耐药细胞系的建立是评估人骨肉瘤耐药的生物学特性改变及机制、筛选新的耐药相关基因的非常重要的工具。同时为临床上攻克肿瘤多药耐药提供了更加全面、完善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骨肉瘤 长春新碱 多药耐药 肿瘤异质性 LIMK1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8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英文缩略词表9-11
- 第1章 肿瘤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11-17
- 1.1 ABC跨膜转运蛋白超家族与药物外排12-13
- 1.2 DNA损伤的修复13
- 1.3 旁路途径的激活13-14
- 1.4 上皮-间质转换14-15
- 1.5 肿瘤微环境的改变15-16
- 1.6 总结16-17
- 第2章 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17-34
- 2.1 前言17
- 2.2 实验材料17-19
- 2.3 实验方法19-25
- 2.4 实验结果25-32
- 2.5 讨论32-34
- 第3章 人骨肉瘤MG63/VCR多药耐药细胞系的耐药机制研究34-48
- 3.1 前言34
- 3.2 实验材料34
- 3.3 实验方法34-40
- 3.4 实验结果40-46
- 3.5 讨论46-48
- 第4章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7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健,郭卫,杨荣利,曲华毅,樊瑞峰;影响骨肉瘤预后因素的探讨[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4年06期
2 鲍同柱,赵红卫,郑启新,刘万军,刘勇;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对骨肉瘤细胞表达转移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3 牛聚伟;吴刚;祝少博;漆白文;钱炜;喻爱喜;;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与骨肉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6期
4 孟令祥,于锡欣,杜德利,王冠忠;P~(16)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J];山东医药;1999年06期
5 林娜,蔡宣松,梅炯;骨肉瘤预后因素探讨[J];实用肿瘤杂志;2000年05期
6 姜文学,董天华,吴士良,马文雄;骨肉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诱导及其抗肿瘤特性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0年01期
7 马忠泰,栗怀广,施学东;骨肉瘤的化疗与疗效判断[J];中华骨科杂志;2000年S1期
8 岳文,杨连甲,马明,董绍忠;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骨形成蛋白在骨肉瘤中的作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年03期
9 姜文学,董天华,吴士良,马文雄;体外诱导骨肉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年03期
10 郭乔楠,陈意生;骨肉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测定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龙勉;;力学微扰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金先庆;罗小辑;;骨肉瘤细胞骨分化标志检测及临床意义[A];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全国小儿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李进;杨述华;邹利军;邵增务;廖翔;;单启动子双表达载体pIRES-p14ARF-p53的构建及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进;杨述华;邹利军;邵增务;廖翔;;单启动子双表达载体pIRES-p14ARF-p53的构建及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胡宏伟;孙其志;;骨肉瘤的治疗进展[A];第十七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OS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于秀淳;王伟;;影响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多因素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7 张瑶;;四肢长骨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张瑶;;四肢长骨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A];全国第八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张志明;;外伤诱发骨肉瘤一例分析[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10 杨迪生;解先宽;叶招明;陶惠民;;反义C-myc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抗骨肉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勇 李运红 胡颜;莫名关节痛青少年警惕骨肉瘤[N];天津日报;2006年
2 黄金昶;骨肉瘤可试用斑蝥治疗[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巍;UHRF1在骨肉瘤细胞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陈杰;HDAC5在骨肉瘤细胞增殖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马万里;miR-148a在骨肉瘤患者体内的表达及其功能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田吉光;CD271~+骨肉瘤干细胞特性研究及以DNA-PK为靶点逆转骨肉瘤化疗耐药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成功;内脏脂肪素对U2OS细胞株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方永超;环氧化酶-2和miR-143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7 赵健;microRNA-21在骨肉瘤细胞MG63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8 韩康;microRNA-194在骨肉瘤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9 朱U,
本文编号:1132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13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