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皮酚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丹皮酚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丹皮酚 胃癌BGC823细胞 生长 迁移 侵袭
【摘要】:目的:研究丹皮酚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先常规培养人胃癌BGC823细胞,当其处于对数生长期时,再用不同浓度的丹皮酚干预培养,进行实验研究。1.先通过CCK-8法检测用含有不同浓度丹皮酚(0、0.05、0.1、0.2、0.4、0.6、0.8mg/ml)的培养液干预24h和48h后的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能力。2.把人胃癌BGC823细胞分成四组:对照组(丹皮酚浓度为Omg/ml),丹皮酚低、中、高浓度组;根据CCK-8法检测结果,将丹皮酚低、中、高浓度的具体值分别确定为0.1、0.2、0.4mg/ml。3.通过流氏细胞仪Annen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各组人胃癌BGC823细胞用含有相应浓度丹皮酚(0、O.1、0.2、0.4mg/ml)的培养液培养24h后的细胞凋亡情况。4.通过细胞划痕伤口愈合法检测各组用含有相应丹皮酚浓度的培养液培养24h和48h后的细胞迁移能力。5.通过Transwell小室法研究各组用含有相应丹皮酚浓度的培养液培养24h后的细胞侵袭能力。6.应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比较各组用相应丹皮酚浓度的培养液培养48h后的人胃癌BGC823细胞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随浓度的增加,丹皮酚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24h及48h抑制率逐渐升高;丹皮酚浓度为0.4mg/ml时,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24h及48h抑制率分别为53.3±2.1%、56.1±2.4%;而丹皮酚浓度达到0.6mg/ml时,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则非常显著,24h及48h抑制率分别为68.3+1.6%、80.1士6.0%,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根据CCK-8法检测结果,将丹皮酚低、中、高浓度组的丹皮酚具体浓度分别确定为0.1、0.2、0.4mg/ml。2.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细胞形态清晰、排列整齐规则;与对照组比较,丹皮酚各浓度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尤其丹皮酚高浓度组细胞形态改变最明显,可明显观察到该组细胞有较多漂浮,且形态异常、边界不清晰、排列稀疏紊乱。3.流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丹皮酚各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且丹皮酚高浓度组明显高于其低、中浓度组(P0.05或P0.01)。4.细胞划痕伤口愈合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丹皮酚各浓度组的24h及48h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且丹皮酚中、高浓度组明显低于其低浓度组(P0.05或P0.01)。5. Transwell小室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丹皮酚各浓度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且丹皮酚中、高浓度组均明显低于其低浓度组(P0.05),丹皮酚高浓度组明显低于其中浓度组(P0.05)。6.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丹皮酚各浓度组人胃癌BGC823细胞MMP-2、MMP-9的表达明显降低,且丹皮酚中、高浓度组均明显低于其低浓度组(P0.05或P0.01),丹皮酚高浓度组明显低于其中浓度组(P0.05)。结论:丹皮酚能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及迁移、侵袭能力,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人胃癌BGC823细胞MMP-2、MMP-9的表达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津 ,郎惠英 ,肖培根;牡丹根中的新成分——丹皮酚新甙的鉴定[J];药学学报;1986年03期
2 姜洪芳,汪国华;丹皮酚复乳型凝胶的制备[J];中成药;2001年03期
3 姜洪芳,汪国华;丹皮酚复乳型凝胶的制备[J];中草药;2001年08期
4 李正翔,任荣;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J];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04期
5 菅凌燕,杨跃辉,徐英宏,何仲贵;2-羟丙基-β-环糊精对丹皮酚的增溶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15期
6 王晔;吴剑;李端;汪海燕;金葆康;;丹皮酚的电化学氧化及其反应机理研究[J];分析化学;2006年09期
7 滕蔚然;杜宁;;丹皮酚汽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年05期
8 高健;相海鹰;许同桃;胡建平;吴群;;丹皮酚及其席夫碱衍生物的抑菌性研究[J];化学试剂;2007年01期
9 刘本臣;;丹皮酚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7年11期
10 高鑫;陈光勇;刘光明;;丹皮酚的合成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婷;吴晓慧;沈奇;缪月秋;吴国荣;;丹皮酚及其包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比较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植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学术报告及研究论文集[C];2007年
2 郑新宇;杨桂娣;;丹皮酚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赵瑜;杨华武;谭新良;黎艳玲;陈雄;朱卓越;苏利霞;刘建福;;液相色谱法测定卷烟烟丝和烟气中的丹皮酚[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4 李鸿宾;孙国平;徐淑萍;吴成义;王华;魏伟;;丹皮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继勇;韩盈;王峥涛;胡晋红;陈凯先;;基于皮肤、血液同步微透析技术的丹皮酚经皮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唐玉春;刘洋;柯典典;陈晓岚;朱海生;屈凌波;;丹皮酚氨基磷酸酯衍生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许玲;金传山;吴德玲;;不同加工工艺对丹皮中丹皮酚和丹皮总苷含量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永梅;梁红;杨玉梅;;丹皮酚对大鼠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9 张雅珩;李加忠;任翠领;王小茹;盛芬玲;陈兴国;;丹皮酚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伟;戴敏;;丹皮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部分机制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健萍 李连珍 赵红江;牡丹皮药理作用广泛[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少轩;秀外慧中牡丹花[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蕾;丹皮酚对炎性环境下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李骅;双丹方成分分析及其主要成分丹参素配伍丹皮酚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宋艺君;丹皮酚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及其药动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胡静;丹参素联合丹皮酚对糖尿病大鼠基底动脉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5 卜今;丹皮酚抑制黑素合成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及KC-M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对黑素合成的反馈调节[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李秀英;丹皮酚和山奈酚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机制的比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红珊;丹皮酚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抗氧化应激损伤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田广轩;丹皮酚和1,8-萘亚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邵作敏;牡丹皮中丹皮酚提取工艺优化及药理作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莉莉;丹皮酚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药物转运体表达及功能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吕忠宽;丹皮酚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年
6 巩伟民;丹皮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与抗辐射活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7 刘瑾;丹皮酚干预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曾玲;丹皮酚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黄珍辉;乙酰阿魏酸丹皮酚酯的合成及抗氧化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陈群;冰片对丹皮酚药代动力学及透血脑屏障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70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17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