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倍体与P53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意义
本文关键词:DNA倍体与P53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子宫内膜癌 DNA倍体 P53 淋巴结微转移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与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程度、病理类型、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的关系,比较转移组阴性淋巴结与非转移组全部淋巴结DNA倍体及P53蛋白的表达差别,探讨DNA倍体、P53检测及DNA倍体联合P53检测三种方法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价值,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及个体化随访、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术前未曾接受过任何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2例,共收集316枚无转移淋巴结,其中无转移组淋巴结250枚实验组1㖞,转移组阴性淋巴结66枚实验组2㖞。2.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淋巴结进行HE染色病理诊断。3.应用DNA-AICM检测系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转移阴性淋巴结中DNA倍体类型进行分析。4.应用IHC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转移阴性淋巴结中的P53蛋白进行检测。5.应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分析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DNA倍体,有21例(65.6%)患者为二倍体,11例(34.4%)患者为异倍体。其中在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内膜癌的病理类型等组内进行比较,DNA异倍体表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体重指数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组内进行比较,DNA异倍体表达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析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p53蛋白,有19例(59.4%)患者的p53表达阴性,13例(40.6%)患者的p53表达阳性。其中在组织学分级以及合并糖尿病等组内的差异进行比较,p53阳性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年龄、体重指数(bmi)、浸润肌层深度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等组内进行比较,p53阳性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316枚转移阴性淋巴结中,在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等组内进行比较,淋巴结微转移(p53或dna异倍体任一个表达阳性)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体重指数、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组内进行比较,淋巴结微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比较250枚无转移组淋巴结与66枚转移组阴性淋巴结发现,两组淋巴结中dna异倍体检出率、p5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316枚转移阴性淋巴结中,共检测到52枚(16.46%)存在微转移(有p53或dna异倍体任一个表达阳性),32枚(10.13%)dna异倍体表达阳性,其中28枚(8.86%)p53表达阳性,8枚(2.53%)两者表达均阳性。dna倍体与p53在转移阴性淋巴结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167),两者联合检测较单一检测可显著提高淋巴结的微转移检出率(p0.0167)。结论:1.在常规病理学检查无转移的淋巴结中,可以检出dna异倍体、p53蛋白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提示传统he染色病理检查无转移的淋巴结可能存在微转移灶。2.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在各临床指标间(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病理类型)的表达有明显差别,提示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微转移。3.转移组阴性淋巴结较非转移组阴性淋巴结中的dna异倍体、p53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提示在转移组阴性淋巴结与无转移组阴性淋巴结比较,前者可能更容易找到较早发生的微转移灶。4.在转移阴性淋巴结中,DNA异倍体与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别,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微转移灶的检测率,对于临床个体化随访和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提示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振英,沈宗丽,吴晓柳,朱月清,张军妮,王亚平;恶性肿瘤组织DNA倍体分类与细胞动力学的关系[J];实用癌症杂志;2002年03期
2 纪春岩,张锑,刘海鹏,刘亚民,徐从高;急性白血病细胞DNA指数、DNA倍体及S期百分率临床意义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郭农建,赵建强;急性白血病细胞DNA指数、DNA倍体变化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4年34期
4 周振英,朱月清,吴晓柳,沈宗丽,张军妮,王亚平;恶性肿瘤组织DNA倍体分类与CD14~+表达的关系[J];肿瘤学杂志;2001年06期
5 林凤茹;左连富;吴淑云;卫俊萍;任金海;姚尔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p53表达与DNA倍体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6年02期
6 姜凤娥;成人头颈部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和DNA倍体研究[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5年01期
7 吴雪玲;DNA损伤在电离辐射诱导凋亡中的重要性: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突变和DNA倍体对小鼠淋巴细胞系辐射敏感性的影响[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0年01期
8 陈丽荣;;结直肠癌DNA倍体、肿瘤部位和预后的关系[J];实用肿瘤杂志;1991年01期
9 林丹;罗新;赵丽琴;蒋惠萍;易跃雄;;液基细胞学和DNA倍体检测筛查宫颈病变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22期
10 李清;李解方;杨金瑞;唐国华;;前列腺癌DNA倍体、细胞周期的实验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波;毛秉智;罗庆良;陈肖华;张浩;郭德煌;张军权;;一种改进的用于DNA倍体测定的细胞制备方法[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董波;毛秉智;罗庆良;陈肖华;张浩;郭德煌;张军权;;一种改进的用于DNA倍体测定的细胞制备方法[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3 赵志毅;;细胞凋亡、细胞增殖、DNA倍体和相关基因Fas、bax和bcl-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房珊珊;DNA倍体与P53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管玉洁;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DNA倍体分布的测定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07年
3 马一鸣;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中ERCC1 mRNA表达及DNA倍体与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4年
4 韩艳;乳腺肿瘤中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和DNA倍体检测的临床病理学意义[D];延边大学;2010年
5 林继徐;胃癌DNA倍体、SPF百分率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刘莉莉;流式DNA倍体及CYFRA21-1在膀胱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杨福燕;c-met、p27、CD62P、S-100基因表达及DNA倍体测定与胃癌转移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70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17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