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色素对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红曲色素对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红曲色素 MDA-MB-231 肿瘤 凋亡 迁移 PI3K
【摘要】:红曲色素是紫色红曲菌发酵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炎症和抗癌等功能。目前研究其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工作较少,特别是机理研究。本论文以红曲色素为干扰物质,以无靶点、高转移率的恶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为癌细胞模型,从MTS实验、流式凋亡实验、Hoechst染色、HE染色、细胞侵袭实验、划痕实验分析红曲色素对MDA-MB-231细胞的作用;利用蛋白芯片和RT-qPCR初步探究红曲色素对MDA-MB-231细胞的作用机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1.红曲色素能抑带MDA-MB-231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选用0 μg/mL、 100μg/mL、200μg/mL、300 μg/mL的红曲色素分别处理MDA-MB-231细胞,利用MTS实验、细胞流式仪和Hoechst染色法在不同时间(12 h、24 h、48 h)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发现,红曲色素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的效果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红曲色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红曲色素浓度为300μg/mL,处理时间为24 h时,MDA-MB-231细胞的存活率为50%。2.红曲色素可改变MDA-MB-231的细胞形态。选用0 μg/mL、100 μg/mL、 200μg/mL、300μg/mL的红曲色素处理MDA-MB-231细胞24 h(HE染色),结果发现,随红曲色素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变化显著,由典型的梭形细胞变成不规则的多边形细胞,细胞变小变圆,细胞核质区分不明显。3.红曲色素能抑制MDA-MB-231细胞的运动能力。本课题选用0 μg/mL、 100μg/mL、200μg/mL、300 μg/mL的红曲色素分别处理MDA-MB-231细胞,利用划痕实验在不同时间(12 h、24 h、48 h)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发现,红曲色素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的效果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红曲色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根据划痕结果,选用与划痕实验相同浓度的红曲色素处理MDA-MB-231细胞24 h (Transwell法),结果发现,细胞的穿膜数目随红曲色素浓度的增加而显著性减少,这说明红曲色素可抑制]MDA-MB-231细胞的体外侵袭。以上实验表明,红曲色素对MDA-MB-231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改变细胞形态和抑制运动能力的作用。为了探讨产生此种现象的机制,本论文采用蛋白抗体芯片、RT-qPCR实验对其进行分析。蛋白抗体芯片结果表明,98种蛋白有显著性差异表达,其中7种蛋白表达上调(fold change≥2.0),91种蛋白表达下调(fold change≤0.5)。对差异性蛋白进行生物功能分析后,可发现与现象相关的功能有细胞有丝分裂、细胞粘附能力、应激反应、肿瘤信号转导等等,这些功能可能正是引起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运动能力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选取跟细胞粘附作用相关的蛋白(KRT19、TYMP和CD44)做RT-qPCR分析发现KRT19mRNA和TYMP mRNA表达上调,CD44 mRNA表达下调,该结果与mRNA相对应蛋白的表达变化一致(即与抗体芯片结果一致)。对抗体芯片筛选出的98种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采用KEGG法分析与之相关的细胞通路,结果发现,红曲色素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其主要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本研究证实红曲色素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抑制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一是促进了MDA-MD-231的细胞凋亡,二是下调与肿瘤迁移相关的基因表达。本研究揭示红曲色素对MDA-MB-231的影响主要依赖于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本研究的成果为进一步探讨利用红曲色素治疗恶性肿瘤奠定了基础,为红曲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9;TS26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玳华;何佳;赵启美;;一株紫色红曲霉产红曲色素优化条件的研究[J];山东食品发酵;2000年02期
2 张景强;红曲色素的研究概况[J];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2001年04期
3 连喜军,王昌禄,顾晓波,李滢;红曲色素光稳定性研究现状及展望[J];肉类研究;2003年02期
4 童群义;红曲色素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年01期
5 颜延宁;;红曲色素的研究进展[J];广西轻工业;2007年02期
6 崔莉;张德权;张培正;;红曲色素的研究现状分析[J];食品科技;2008年08期
7 嵇豪;蒋冬花;叶砚;周琴;王长春;;红曲色素的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0年07期
8 李明起;陈运中;;红曲色素提取工艺条件的实验研究[J];肉类工业;2011年04期
9 钱敏;梁彬霞;白卫东;杨晓暾;赵文红;朱豪;;红曲色素提取及分离纯化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2年03期
10 臧晋;田进军;孟大印;于秀立;;红曲色素提取条件的优化[J];中国调味品;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宝贵;唐航鹰;江玉姬;;红曲色素高产菌株的筛选[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红曲色素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2 ;红曲色素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3 王强;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应用状况分析[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4 ;红曲色素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5 ;红曲色素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连喜军;红曲色素光稳定性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皓雪;天然红曲色素标准品的研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2 徐美爱;产红曲色素和糖化优良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田园;微生物和铵盐对红曲色素代谢合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艳;红曲色素对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5 王莹;红曲色素的纯化、鉴定及光稳定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8年
6 赵倩;红曲色素热稳定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简文杰;分子模拟在红曲色素分子修饰及功能设计上的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8 王阳阳;红曲色素衍生物的制备与表征[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9 于慧慧;红曲色素对冷鲜肉保鲜效果及抑菌机理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年
10 张帝;红曲霉发酵产红曲色素及其稳定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87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187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