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早期远端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作用及标注时机选择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9 14:18

  本文关键词: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早期远端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作用及标注时机选择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早期胃癌 纳米炭淋巴示踪剂 淋巴结清扫 标注时机


【摘要】:目的研究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早期远端胃癌患者术中对其进行淋巴结清扫时的作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标记注射的最佳时机选择。方法将经过严格筛选从而选出的48位病人随机平分为两组各24例:即对照组和示踪剂组,其中又将示踪剂组分别随机平均分成3组各8例:即术前1天标记组、术前6小时标记组和术中标记组。各组患者(包括对照组和示踪剂组)的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团队参与完成,主刀均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何庆泗教授,两组患者均施行了标准的远端胃癌根治术(D2);术后黑染及未黑染淋巴结以及其转移情况的计数、分组由病理科相关人员专人负责并做了一一的记录。最后运用统计学软件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分别检验各组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比较对照组和示踪剂各组以及示踪剂各组组间患者淋巴结的检获异同及其黑染、转移情况的差异。结果在经过严格筛选出的入选的48位研究对象中,经过系统的统计得出,对照组共检出淋巴结435枚,平均每例(18.13±2.03)枚,示踪剂组共检出淋巴结577枚,其中术前1天标记组检获淋巴结206枚,平均每例(25.75±2.82)枚,术前6小时标记组检获淋巴结195枚,平均每例(24.38±3.20)枚,术中标记组检获淋巴结176枚,平均每例(22.00±1.85)枚,对照组与示踪剂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示踪剂各组检获淋巴结数均高于对照组,示踪剂各组间检获淋巴结数比较,术前1天标记组与术中标记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前者大于后者,其余各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比较D1站及D2站淋巴结检获数目,差异与上述总体差异相同;对照组检获淋巴结中发生癌细胞转移平均为(0.67±0.87)枚,转移阳性率(3.73±4.70)%,术前1天标记组检获中发生癌细胞转移平均为(3.88±1.64)枚,转移阳性率(15.21±6.32)%,术前6小时标记组检获中发生癌细胞转移平均为(3.63±1.19)枚,转移阳性率(15.47±6.92)%,术中标记组检获中发生癌细胞转移平均为(1.75±0.89)枚,转移阳性率(8.01±3.99)%,对照组与示踪剂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示踪剂各组检获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示踪剂各组间检获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术前1天标记组和术前6小时标记组均显著大于术中标记组;其中D1站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对照组与示踪剂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示踪剂各组检获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示踪剂各组间检获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2站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对照组与术前1天标记组及术前6小时标记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与术中标记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示踪剂各组间检获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术前1天标记组和术前6小时标记组均显著大于术中标记组,单独比较14v组淋巴结,结果与D2站淋巴结转移率比较结果相同,即对照组与术前1天标记组及术前6小时标记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与术中标记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示踪剂各组间检获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术前1天标记组和术前6小时标记组均显著大于术中标记组;术前1天标记组检获黑染淋巴结122枚,未黑染淋巴结84枚,其中查见有癌细胞转移的黑染淋巴结(3.38±1.51)枚,术前6小时标记组检获黑染淋巴结121枚,未黑染淋巴结74枚,其中查见有癌细胞转移的黑染淋巴结平均(2.88±1.25)枚,术中标记组检获黑染淋巴结75枚,未黑染淋巴结101枚,其中查见有癌细胞转移的黑染淋巴结平均(1.25±1.04)枚,示踪剂各组黑染淋巴结伴有癌细胞转移的阳性率均显著大于未黑染淋巴结伴有癌细胞转移的阳性率(P0.05)。结论利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来指导早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有着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在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前提下,提高了淋巴结(包括D1站、D2站及14v组)的检获数量以及阳性转移的淋巴结的检获数量。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术前1天或是术前6小时标记相对于术中标记比较而言,对于D2站和14v组阳性转移的淋巴结的清扫有着更好的效果,但对于D1站阳性转移的淋巴结的清扫没有显著影响。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术前1天标记相对于术中标记而言,对于D1站、D2站以及总体淋巴结的清扫有着更好的效果;而术前1天标记和术前6小时标记比较、术中标记和术前6小时标记比较发现,对于D1站、D2站以及总体淋巴结的清扫没有显著影响。如何规范示踪剂的标记时间,以期达到临床最优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聂聪;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和晶体的选择[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年12期

2 柳曦;周乃康;;PET示踪剂~(18)F-FLT在肿瘤学中的研究进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苏春霞;姜英泽;李智众;胡显玉;李秀红;;井间示踪剂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2年

2 李锦富;王刚;张培信;;K_3[~(58)Co(CN)_6]示踪剂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其在油田井间示踪测试中分析方法的建立[A];2007年核技术工业应用分会学术年会暨理事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成俊;蒲春生;张荣军;陈军斌;;利用井间示踪剂流动状况确定油层非均质性[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羊衍秋;何静波;叶仕有;;全氟二甲基环丁烷示踪剂的吸附采样[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5 李敬功;王明春;;应用井间示踪技术识别大孔道储层[A];第三届(2005年)同位素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5年

6 张志栋;李勇;范立侨;赵群;赵雪峰;刘庆伟;;术中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应用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作用[A];第9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7 张新红;李锦富;张培信;;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同位素井间示踪测试综合解释[A];2007年核技术工业应用分会学术年会暨理事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胡文;刘丹;张燕平;顾剑辉;顾晓松;;荧光神经示踪剂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实习记者 张然;荧光素示踪剂获国家专利[N];大庆日报;2011年

2 程守勤;纳米碳示踪剂可识别肿瘤淋巴结转移[N];中国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金霞;双示踪剂PET动态成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挺;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早期远端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作用及标注时机选择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勇;基于流线模拟的井间示踪剂解释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3 高峰;油田新型示踪剂的研究与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4 杨建敏;基于三维流线模拟的井间示踪剂解释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邹信芳;油田示踪剂优选与检测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李妮;庄36区低渗透油藏示踪剂适用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7 李,

本文编号:1203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203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e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