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胃癌神经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07:35

  本文关键词:胃癌神经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神经浸润 胃癌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预后


【摘要】:1.背景近些年的研究显示,在消化道肿瘤中胃癌已经上升成为头号杀手,胃癌的发病率在过去20年来逐年上升,而其所导致的死亡率已上升为全球第二位,在国内每年因胃癌死亡的比例接近25.32/10万,并且胃癌的发病逐渐呈现低龄化与低分化状态。尽管随着手术方式、辅助化疗的改进,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35%。胃癌筛查机制不健全、进展快、早期可出现周围组织的侵犯是导致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胃癌的转移方式为淋巴结转移、直接蔓延、种植转移以及血道转移。但近年来随着解剖以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胃癌的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 PNI)逐渐进入人们的视角。胃癌的神经浸润是指癌细胞侵犯胃周围神经束膜、神经束或包裹神经束的病理演进过程。目前为止,神经浸润的相关机制仍不明确。一些研究表明,神经浸润的发生可能与一种神经因子受体相关,也有学者认为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素3、神经生长因子以及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浸润相关,同时神经纤维由于血糖、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产生相应的神经纤维的损伤性变化,导致其形态学的改变。细胞基质中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有趋化作用,加上神经纤维形态学的破坏,最终导致神经浸润的发生。总体胃癌手术患者中,术后病理神经浸润的平均发生率约为40.5%。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浸润与恶性肿瘤的一些术后的病理指标相关性逐渐被认识到,尤其在胰腺癌神经浸润的研究中,神经浸润的发生与胰腺癌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而对于胃癌来说,尚未确切证明神经浸润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胃癌神经浸润的发生可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探究胃癌神经浸润的发生与其临床特征、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能够推测神经浸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可能成为胃癌诊断治疗的新的突破口。2.目的2.1探究胃癌神经浸润的发生与胃癌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腹痛、反酸、恶心、呕吐、肿瘤标志物的相关关系。2.2探究胃癌神经浸润与胃癌术后病理特征:胃癌部位、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TNM分期Borrmann分型、胃癌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的相关关系。2.3通过胃癌神经浸润与胃癌临床特征、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胃癌神经浸润与胃癌预后的相关关系。3.方法3.1资料收集收集2014.5.1-2014.09.30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住院,明确诊断为胃癌,并且未经任何放化疗,行胃癌根治术的130例患者的术前检查的结果(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肿瘤标志物水平等)、临床症状(腹痛、反酸、恶心、呕吐等)以及术后病理结果(肿瘤细胞类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侵犯、TNM分期、血管侵犯情况、肿瘤Borrmann分型等)。其中男性的患者74例,女性的患者56例。患者的年龄跨度53-86岁,平均年龄为64岁。根据相应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中周围神经浸润的发生与否,将130例患者资料分成两组,既神经浸润组PNI(+)与非神经浸润组PNI(-),两组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与术后病理结果分别进行统计整理。3.2统计学分析3.2.1使用SPSS Statistics V19.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以X±SD代表数值型变量、以百分比表示分类变量,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3.2.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分别比较神经浸润阳性组与神经浸润阴性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吸烟史、进食梗咽感等)的差异。3.2.3 利用卡方检验或Fisher青确检验比较胃癌神经浸润的发生与相关临床表现(腹痛、反酸、恶心、呕吐、进食梗咽感等)、血清学特征(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25、CA-724)以及术后病理结果(肿瘤细胞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侵犯、TNM分期、血管侵犯情况、肿瘤分型等)的相关关系。4.结果4.1 胃癌神经浸润的发生与血糖、CA-199明显相关(p0.05),随着血糖水平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的提高,出现神经浸润的可能性就越大;4.2 胃癌神经浸润的发生与腹痛存在相关关系(p0.05),胃癌腹痛患者比非腹痛患者发生神经浸润的可能性大;4.3 神经浸润与肿瘤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侵犯、血管侵犯、TNM分期、胃癌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胃癌神经浸润发生的几率随着局部浸润深度增加、血管淋巴管侵犯加重、胃癌TNM分期的增高、分化程度的减低而增加。5. 结论胃癌的周围神经浸润可能导致患者腹痛的发生,同时血清CA-199水平、血糖水平能够反应胃癌神经浸润的发生发展情况;胃癌神经浸润的发生与胃癌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TNM分期、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均有一定的关系,因而胃癌神经浸润能够成为评估胃癌患者病情进展、指导治疗方案、评价患者预后的新的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成雨;胃癌20例误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2 李秋波,陶智慧,胡奎,韩智,马勇;胃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加手术联合治疗的疗效观察(附24例)[J];航空航天医药;2003年03期

3 倪海滨,毛振彪,黄介飞,肖明兵,季颖林,张彦亮,冒海蕾;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胃癌临床意义的研究[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邢亚莉;姚春霞;唐晓君;刘春梅;;彩超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17期

5 ;日本专家用新技术提高胃癌诊断准确率[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9年02期

6 ;新技术能提高胃癌诊断准确率[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年07期

7 高春光;;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14期

8 高瑞凤;朱晔;刘兴姣;;37例进展期胃癌的超声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5期

9 姜可伟;;规范全球第二大致死率疾病的诊断——《胃癌诊断标准》解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0年04期

10 张常华;何裕隆;詹文华;吴英;;多学科小组与胃癌诊治[J];现代肿瘤医学;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淑兰;魏志杰;殷宇明;;胃癌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2 丁涛;;超声在诊断胃癌中的应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陈晓康;吕国荣;苏若瑟;;应用彩色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于吉人;;胃癌的术前系统评估[A];2004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杨军乐;宁文德;董季平;徐敏;;多层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张晓鹏;;胃癌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7 张丽红;常维平;黄贤会;;螺旋CT在特殊部位胃癌诊断中的应用[A];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首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山东省第16次放射学会议暨山东省第14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静;;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胃癌的应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9 刘池波;梁勇;王海宝;杨林军;梁津逍;;胃癌患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测定及临床意义[A];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厚宾;;腹腔镜在胃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综述)[A];江西省第二届胃肠外科学术会议暨江西省第十二次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铮;新技术能提高胃癌诊断准确率[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记者 陈青;胃癌患者从“存活”迈向“乐活”[N];文汇报;2010年

3 李楠;胃癌诊断敏感性从不足30%提高到57.4%[N];健康报;2008年

4 通讯员 李楠;胃癌“转化医学”研究见成效[N];上海科技报;2008年

5 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那伟 高树灼;厦门胃癌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N];厦门日报;2009年

6 胡德荣;新型胃癌分子标志物研究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周芳;改善饮食习惯 早发现早治疗[N];吉林日报;2006年

8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杨燕贻;胃癌防治有哪些错误观念[N];大众卫生报;2005年

9 特约记者 程守勤;胃癌诊断又有新方法[N];家庭医生报;2003年

10 重庆万州 黄琼;胃癌的手术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大志;基于microRNA 21的调控作用探讨从痰论治胃癌的作用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年

2 陈悦之;TNFAIP8在胃癌中的表达和对调节胃癌细胞增殖,影响侵袭及迁移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靳斌;胃癌相关抗原MG7-Ag的鉴定和功能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4 张开立;高发区(大连)胃癌发病分子基础的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5 刘希双;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欣;红外谱学与显微成像在胃癌与中药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赵红;昆参颗粒影响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及其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罗治文;胃癌及癌旁组织定量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9 张建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诊断胃癌标准的建立及对胃癌的诊断价值[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张琳;MiR-206-PAX3-MET信号通路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海蓉;胃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2 张军利;p27、PTEN与VEGF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泰山医学院;2014年

3 马春婷;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王士杰;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术后随访生存质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5 李浩;胃癌血清蛋白标记物的筛选与鉴定[D];郑州大学;2015年

6 王巍;胃癌患者血液样品的光谱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7 李玉博;高场磁共振在胃癌术前T分期与分级的价值[D];郑州大学;2015年

8 张苏钰;SOX4和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贞芪扶正胶囊对胃癌术后辅助治疗作用的观察[D];兰州大学;2015年

9 马来阳;能谱CT成像在胃癌术前分期及分化程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侯向红;HORMAD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61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261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f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