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EGFR免疫毒素BI7D12-PE38KDEL的制备及其体外活性测定
本文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纳米抗体D 免疫毒素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PEKDEL 出处:《中国免疫学杂志》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EGFR纳米抗体的免疫毒素BI7D12-PE38KDEL,并检测其对EGFR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靶向EGFR的纳米抗体7D12以二价的形式,通过柔性连接肽(G4S)4与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的截断形式PE38KDEL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BI7D12-PE38KDEL。然后将其转化到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并经Western blot验证。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该免疫毒素与EGFR阳性细胞A549、HT29、MCF-7和EGFR阴性细胞CEM、Jurkat的结合能力后,将其按照一定的浓度梯度进行细胞毒实验研究,72 h后,使用WST-1试剂检测BI7D12-PE38KDEL对上述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成功的制备了重组免疫毒素BI7D12-PE38KDEL,该毒素大部分以可溶性的方式表达。BI7D12-PE38KDEL能够与EGFR阳性的A549、HT29、MCF-7肿瘤细胞特异性的结合,并且对上述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与阴性对照组CEM和Jurkat相比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基于EGFR纳米抗体的重组免疫毒素BI7D12-PE38KDEL,该免疫毒素能特异性的结合并杀伤EGFR阳性的肿瘤细胞。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immunotoxin BI7D12-PE38KDEL based on EGFR nano-antibody and to detect its cytotoxic effect on EGFR tumor cells. Methods: molecular clon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ytotoxicity of BI7D12-PE38KDEL to EGFR tumor cells. The nano-antibody 7D12 targeting EGFR was linked with the truncated form of PE38KDEL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y flexible ligation peptide G4S4 in the form of divalent.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BI7D12-PE38KDEL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BL21ODE3) -receptive cells. The expression was induced by IPTG. The target protein was purified by nickel colum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he results were verified by Western blot and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immunotoxin and EGFR positive cell line A549H T29C MCF-7 and EGFR negative cell CEM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fter the binding ability of Jurkat, the cytotoxicity was studied at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gradient for 72 h. WST-1 reagen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killing effect of BI7D12-PE38KDEL on the above cells. Results: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effect. Recombinant immunotoxin BI7D12-PE38KDEL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Most of the toxin expressed in a soluble manner. BI7D12-PE38KDEL can specifically bind to EGFR positive tumor cell line A549 / HT29 / MCF-7. The cytotoxicity of the above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EM and Jurkat in negativ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recombinant immunotoxin BI7D12-PE38KDEL based on EGFR nano-antibody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The immunotoxin can specifically bind and kill EGFR positive tumor cell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生院;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5PH029)
【分类号】:R730.51
【正文快照】: EGFR是HER家族中的一员,在大多数的上皮性肿瘤细胞上过度表达。当EGFR与其配体结合后,受体之间发生同源或异源二聚化,激活下游细胞信号通路,引起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等[1]。因此,针对EGFR的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免疫毒素,作为一种新颖的治疗药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忠;汤永民;;免疫毒素构建的研究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6年05期
2 G.Richer ,F.K.Jansen ,P.Gros ,陈晓燕;免疫毒素[J];生理科学;1983年04期
3 Vitetta E S ,董志伟;免疫毒素:治疗癌症的新途径[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3年06期
4 林长盛;;免疫毒素在同种异体骨髓移植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情报;1984年12期
5 王庆诚,董志伟;免疫毒素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6年05期
6 Blakey D C ,赵筱祺;免疫毒素[J];微生物学免疫学译刊;1987年02期
7 谢蜀生,俞莉章,龙振洲;免疫毒素应用中的一些问题[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7年05期
8 沈倍奋;免疫毒素研究近况[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0年03期
9 谢蜀生,龙振洲;1986~1988年免疫毒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0年01期
10 王庆诚;;免疫毒素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成夜霞;尤芳蕾;冯捷;付天云;叶雪;姚煜;;抗卵巢癌单链免疫毒素基因的构建、表达及活性测定[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李丽霞;汤永民;沈红强;钱柏芹;罗春芳;张海忠;;2E8-NCTD免疫毒素研制及其体外靶向杀伤作用研究[A];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全国小儿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李丽霞;汤永民;沈红强;钱柏芹;罗春芳;张海忠;;2E8-NCTD免疫毒素研制及其体外靶向杀伤作用研究[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朱进;丁贵鹏;张建平;王子露;许宁;冯振卿;管晓虹;;人源抗MAGE-A1单链抗体的筛选及免疫毒素的特性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李丽霞;汤永民;沈红强;钱柏芹;罗春芳;张海忠;;2E8-NCTD免疫毒素研制及其体外靶向杀伤作用研究[A];2007年浙江省儿科学、小儿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丽霞;汤永民;沈红强;钱柏芹;罗春芳;张海忠;;2E8-NCTD免疫毒素研制及其体外靶向杀伤作用研究[A];第七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崔京霞;纪剑飞;吕安国;吴文芳;;定点突变提高IL-4免疫毒素对淋巴瘤的选择性和杀伤活性[A];2005热带亚热带微生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新建;张圣海;吴继红;陈霞芳;于惠;黄倩;;免疫毒素腺病毒载体靶向性提高肿瘤基因治疗效果研究[A];第九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汤永民;陈英虎;宁铂涛;沈红强;钱柏芹;;2E8-Gen免疫毒素导向杀伤B系白血病细胞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王雪飞 通讯员 俞莉章;“生物导弹”再抖威风[N];健康报;2000年
2 网讯;我国科学家培育出新型杀瘤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0年
3 储国强 王坤;我国科学家培育出杀灭肿瘤的细胞[N];中国水利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咏梅;免疫毒素EGF-TCSredlk的制备及其抗肿瘤疗效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年
2 孙妙囡;免疫毒素Onconase-V3的组成型表达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王儒鹏;重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的构建、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王鸿程;抗白介素-4受体单抗与眼镜蛇毒细胞毒素构建的免疫毒素靶向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5 胡川闽;抗人肝癌单链免疫毒素的构建及其导向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6年
6 宋水川;高效、低毒免疫毒素SM5-1-PE38KDEL(突变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7 周路球;白喉免疫毒素对胶质瘤细胞系U87靶向杀伤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胡义;免疫毒素CCL25-PE38抗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彭其胜;IL-10_(23-57)-PE40免疫毒素的制备及细胞毒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刘树雷;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联合芳维A酸乙酯对Hut-78细胞和Jurkat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接玉;免疫毒素T-CUS的制备及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朝晖;抗人CCR4重组免疫毒素的表达与生物学功能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黄琦;抗人CCL22以及CCL17免疫毒素的表达纯化与体外功能验证[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4 张小平;新型肝癌免疫毒素的构建表达与活性鉴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庄权权;眼镜蛇毒细胞毒素—白介素4受体单抗免疫毒素的制备及其抗胰腺癌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6 李丽霞;2E8-NCTD免疫毒素的研制及其体内外靶向杀伤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朱小影;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人源化单链抗体—免疫毒素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的鉴定[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沈燕;免疫毒素IL-3-PE38KDEL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9 张海忠;2E8-BM免疫毒素靶向杀伤B系白血病细胞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陈英虎;2E8-Gen免疫毒素导向杀伤B系白血病细胞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69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469566.html